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涛  朱丹  谢晓红  彭涛 《四川医学》2010,31(12):1860-186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1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胃淋巴瘤按CT表现分为弥漫增厚型、节段增厚型、局限增厚型及混合型,CT表现特征主要有:①多灶分布和广泛、显著胃壁增厚;②病变沿长轴侵犯有一定柔软度,胃腔无明显变形;③病变区胃浆膜面多清楚,胃周脂肪无明显受侵;④胃粘膜广泛粗大伴多发的浅溃疡。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2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MPR)进一步分析胃肠壁的厚度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总结胃肠道淋巴瘤较典型的CT表现。结果胃肠道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肠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动脉瘤样扩张,周围淋巴结较大是较典型的CT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消化内镜及消化道钡餐检查是诊断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常用方法,可明确病变的性质及范围,但不能提供关于病变是否伴有淋巴结及其他器官受累的信息.多层螺旋CT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文中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胃肠道淋巴瘤的CT检查资料.结果 23例胃肠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6例,间变型大B细胞淋巴瘤2例,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4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发生于食道下段者1例,发生于胃者12例,发生于肠道者10例.发生于胃的淋巴瘤中,弥漫型5例,胃体2例,胃底1例,胃窦4例;发生于肠道的淋巴瘤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回盲部3例,结肠2例,直肠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皇旭辉  沈健  毛新峰  方海英 《现代实用医学》2013,(10):1161-1162,F0004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及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图像.结果 脾脏淋巴瘤主要表现为脾脏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18例脾脏淋巴瘤中,弥漫结节型3例;多发肿块型7例,其中4例出现病灶相互融合,1例病变内见出血;巨块型8例,其中6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出现不均匀强化,2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内可见血管漂浮征.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脾脏淋巴瘤的形态、大小及强化方式,对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亚毅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1016-1017
目的:探讨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结果:在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检查中,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特征性表现,如病变沿胃长轴生长、胃壁具有一定的柔软性、黏膜线的连续性、病灶的强化方式等,可弥补CT平扫的不足。结论: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全面显示病变征象及范围,应用于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其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40例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例霍奇金病,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析40例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中受累淋巴结大小、形态以及密度等特征。结果 HL中受累淋巴结部位数为62个,其中均匀强化密度55个,均匀强化合并坏死7个。 NHL中受累淋巴结部位数为180个,其中均匀强化密度165个,均匀强化合并坏死15个;主要累及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周与腹主动脉周边上下、肝胃韧带淋巴结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特异性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徐崇明  王翔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6):544-54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对进展期胃癌与胃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8例进展期胃癌(胃癌组)及11例胃原发性淋巴瘤(胃淋巴瘤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进展期胃癌和胃原发性淋巴瘤患者病灶累及胃多部位者分别占27.8%和72.7%,侵犯范围〉50%胃周径分别占33.3%和72.7%,增强后动、静脉期CT值较平扫分别提高35 Hu、67 Hu及17 Hu、39 Hu,黏膜面出现"白线征"者分别占83.3%和0%,出现胃壁僵硬,胃腔形态固定、狭窄分别占83.3%和9.1%,胃周脂肪间隙受侵者分别占77.8%和0%,2组病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可对进展期胃癌、胃原发性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癌及淋巴瘤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其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扫描.结果 8例皆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原发性2例,继发性6例.8例肾上腺淋巴瘤共14个病灶,其中双侧6例,单侧2例.均表现为肾上腺实性肿块,肿瘤长径3.6~ 14.4cm,中位数6.5cm.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肿瘤轻度强化,静脉期中度强化,未见钙化、囊变.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对确定诊断及病变累及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CT对胃癌、淋巴瘤、恶性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并比较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患者CT影像表现,其中胃癌、淋巴瘤、恶性间质瘤各12例,分析各自特异性影像表现。结果胃癌黏膜浸润较淋巴瘤及恶性间质瘤多,恶性间质瘤肿瘤直径较大,淋巴瘤呈轻度强化,而胃癌及恶性间质瘤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淋巴瘤腹腔肿大淋巴结最多,胃癌次之,恶性间质瘤最少。结论 64层CT对胃癌、淋巴瘤、恶性间质瘤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常规X线和超声检查对小肠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像新技术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 struction,MPR)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小肠病变的检出率。本文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观察其MDCT表现,同时探讨MDCT后处理技术MPR对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黄树刚  顾荣 《宁夏医学杂志》2022,(11):974-976+96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总结诊断价值高的影像特征,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MSCT检查资料,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的影像特征。结果 病理证实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CT表现为胃壁增厚:其中胃壁弥漫性增厚14例,节段性增厚4例,局限性增厚2例,均为多部位受累。胃壁轻-中度均匀性强化:11例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4例见血管漂浮征,1例见轨道征。1例胃黏膜破坏中断,2例胃浆膜面毛糙,9例胃周、腹膜后可见淋巴结肿大。结论 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中,CT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和/或胃镜病理证实的胃癌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贲门胃底癌13例,胃体癌20例,胃窦癌25例,全胃癌2例。早期胃癌7例,进展期胃癌53例。CT表现主要有胃壁增厚、胃壁肿块、周围结构受侵及远处转移等。结论多层螺旋CT显示病变清晰,对胃癌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胃淋巴瘤的CT征象特点,并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淋巴瘤的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 本组21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病变部位:3例胃窦,5例胃体,9例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4例为弥漫浸润,同时累及两个及以上部位的占61.90%;胃壁呈不均匀增厚,厚度范围为1.3~5.4 cm,均数3.4 cm,其中9.52%呈局限性增厚,4.29%呈节段性增厚, 76.19%呈弥漫性增厚,2例显示深溃疡形成,1例胃黏膜呈"梳齿征".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95.24%病灶显示胃腔形态可改变.80.95%病灶胃周围脂肪间隙清晰.结论 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个部位或弥漫性胃壁不均匀增厚,黏膜皱襞结节样增厚,胃周脂肪间隙清晰,胃壁有一定扩张度和柔软度时高度提示胃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MS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21例中,发病部位以回肠末端最常见、占15例,空肠2例,回肠近端2例,十二指肠2例。CT平扫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息肉样肿块形成,肠腔扩张或狭窄,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密度较均匀,很少坏死。结论小肠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华 《吉林医学》2010,(34):6298-6299
目的: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手术证实的小肠淋巴瘤10例CT表现,并结合三维重建进行观察。结果:MSCT见肠壁增厚7例,肠腔内肿块型3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检查小肠原发性肿瘤最主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韦璐  陈刚  许彪  邹莹 《广东医学》2012,33(1):112-1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16层螺旋CT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根据22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可以分为4型:肠壁弥漫增厚型9例,广泛浸润型8例,息肉肿块型2例和混合型3例。MSCT的主要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累及肠管仍能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及柔韧性,可有肠管扩张,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结论 MSCT能显示小肠淋巴瘤的特点,对诊断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0例小肠淋巴瘤患者、30例小肠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手术病理确诊前,均实施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分析两种疾病影像学特征、发病部位,并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小肠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回肠,小肠腺癌好发部位为十二指肠,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发病部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征(动脉期、静脉期强化程度)对比小肠腺癌明显高于小肠淋巴瘤,组间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准断准确率与金标准相比,不具有明显差异(P 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同时还可对以上病变进行鉴别,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海波  耿丽莉  吴桂春 《吉林医学》2008,29(21):1876-187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19例,均行螺旋CT增强检查和三位重组技术观察,检查前口服足量等渗甘露醇水对比剂。结果:良性肿瘤7例,其中间质瘤6例,腺瘤1例。恶性肿瘤12例:腺癌8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结论:多层螺旋CT以口服等渗甘露醇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小肠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肿瘤分期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柴军  阮洋  秦冬雪  王景宇  王淑清 《当代医学》2010,16(11):165-16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3例充气后行螺旋扫描,并行气体铸形,模拟管腔,立体剖面,仿真内镜及曲面重组,观察其病变特点。结果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在诊断胃间质瘤时,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缘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表现为胃体部不规则形肿块,向腔内及腔外突,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后重组方法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淋巴瘤的16层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胃壁及粘膜改变.结果 18例均为B细胞起源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呈弥漫浸润型11例,肿块型5例和节段溃疡型2例.16层CT平扫示肿瘤密度均匀14例,不均匀4例,16层CT增强扫描示病灶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