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中可溶性黏附分子 1 (sICAM 1),白介素 6 (IL 6)的变化。方法 2003年 1~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6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在不同时期(急性期、恢复期)的脑脊液进行sICAM 1、IL 6水平的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期化脓性脑膜炎组IL 6、sICAM 1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 05)及对照组(P<0 05),病毒性脑炎组IL 6、sICAM 1亦高于对照组(P<0 05 )。急性期化脓性脑膜炎组WBC与IL 6及sICAM 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799、0 728,IL 6与sICAM 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939。急性期病毒性脑炎组IL 6与sICAM 1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 959。结论 sICAM 1及IL 6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生理过程,脑脊液中sICAM 1及IL 6质量浓度可以作为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展状态、判断疾病损害程度的可靠指标。可为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室根据。  相似文献   

2.
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近年来逐渐被神经医学领域所认识.该病具有相对一致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具有特异性的抗NMDAR抗体,免疫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抗NMDAR脑炎与病毒性脑炎关系密切,在认识该病之前,其常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近来大量研究发现病毒感染是抗NMDAR脑炎的重要诱发因素,而部分病毒性脑炎尤其是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复发,是由病毒感染继发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炎性反应所致,需要进行免疫治疗.因此认识抗NMDAR脑炎及其与病毒性脑炎的关系,对患者的诊治与预后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座谈内容 1 病毒性脑炎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2 常见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 3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4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5 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检查 6 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7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与预后吴保敏教授:2 0世纪6 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全国各地报道多例新发现的脑炎病例,被称为“散发性脑炎”,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及体征。多有脑电图异常,实验室检查找不到细菌、霉菌、钩端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的证据,也非流行性脑炎,并排除了血管病、占位病及变性病。80年代初,《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组织医务界展开对本病深入…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脑干脑炎是指各种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及其脑干的炎症。小儿时期病毒性脑干脑炎并不多见,由于其可引起脑干重要生命中枢功能障碍,预后大多凶险。为提高对病毒性脑干脑炎的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9例病毒性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的差异,探讨Caveolin-1、IL-1β、VEGF在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评估其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来自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2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5例,急性期54例,恢复期11例;按临床表现又分为轻度组40例及重度组25例,收集对照组10例,癫(癎)组10例.完善脑脊液、脑电图、头MRI等检查.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以上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的水平.结果 Caveolin-1、IL-1β、VEGF水平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分别为(49.209±22.320) pg/ml、(16.923±6.823) ng/ml、(44.342±19.264) ng/ml,在恢复期的表达分别为(33.253±20.349)pg/ml、(11.724±3.009) ng/ml、(30.312±18.147)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表达高于癫(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在0.5 -1.0 g/L范围的脑脊液中Caveolin-1与IL-1β及VEGF表达水平高于≤0.5 g/L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不同的脑炎严重程度、不同的抽搐频繁程度、不同的EEG改变严重程度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MRI改变严重者,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增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veolin-1、IL-1β、VEGF可能参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质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有助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 对1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以发热和神经症状起病为主,脑脊液常规检查及生化改变可不明显,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均有异常,6例留有各种神经后遗症.结论 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应强调综合判断,脑脊液检查可以正常,脑电图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脑电图及影像学异常对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全世纪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新发现的尼帕病毒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其明显的坏死性血管炎及脑细胞损伤是其严重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的病理基础。聚合酶链反应已开始用于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诊断,尤其对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磁共振成像对于病毒性脑炎的改变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显示脑水肿及脑皮质、灰白南联结部位或基底节的炎症,但对儿童及新生儿其诊断价值不高。在治疗上,除采用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脑炎治疗效果较明确外,其余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均有待进一步探索。国外已开始研究病毒的基因治疗,以恢复被病毒破坏的脑细胞功能,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儿童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而且不同的病原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2004年147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15例婴幼儿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结果 脑脊液检查HSV-IgM抗体阳性者10例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E),占67%,5例为非单纯疱疹性脑炎(NHSVE),占33%。确诊HSVE后立即予以静脉滴注无环鸟昔(ACV),治愈率达60%。结论 HSVE居婴幼儿病毒性脑炎首位,HSV-IgM抗体检测有助于HSVE的病原学早期诊断。早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临床常见,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通常病毒分离技术难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而对脑脊液中病毒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查已成为常用的诊断方法.肠道病毒是引起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第一位的病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虽然较肠道病毒发生率低,但多以脑炎发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MRI和CT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手段,有时可提供晕要的诊断依据.脑电图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手段,对急性期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性感染目前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毒性脑膜炎和轻型脑炎预后良好,重型脑炎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早期诊断、合理及时的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磁共振(MRI)影像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06—2005-10经临床确诊的30例儿童重症病毒性脑炎MRI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常规做SE序列轴位、矢状位T1WI、T2WI,必要时加扫T2WI冠状位;6例加扫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25例MRI影像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异常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结论MRI可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是病毒性脑炎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早期诊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DWI比T2WI显示病变更清晰且能作定量评价;MRI表现病灶累及范围越广泛,则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3.
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除了常见的乙型脑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外,新发现的还有西尼罗病毒、博尔纳病病毒、版纳病毒、尼帕病毒等.了解各病原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临床医生以及科研工作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治愈21例,遗留后遗症7例,死亡4例,死因包括脑疝、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病情加重;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治愈21例,遗留后遗症7例,死亡4例,死因包括脑疝、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病情加重;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提高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例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治愈21例,遗留后遗症7例,死亡4例,死因包括脑疝、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导致病情加重;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急性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磁共振改变与临床诊断及预后关系探讨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110003)王华吴保敏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110013)裘绣月通过35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脑电图(EEG)及磁共振(MRI)改变在病脑...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阿昔洛韦 (ACV)对病毒性脑炎的疗效 ,将近 8年收治的 5 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30例为治疗组 ,B组 2 9例为对照组。结果A组显效率为 6 0 .2 % ,B组4 1.3%。A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经 χ2 检验处理 ,两组显效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ACV对病毒所致的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较好疗效 ,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有效药物。8例昏迷前给药均治愈 ,3例给药迟 ,预后差。治疗早晚 ,影响预后。ACV每日 15mg/kg ,分 2次静脉滴注 ,7d为一疗程。注意防止药物外渗。定期查肝、肾功能。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疗…  相似文献   

19.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们采用醒脑静注射液结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来自我科1997年5月~1998年7月住院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包括乙脑及腮腺脑炎),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病毒性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脑炎并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儿科较常见.横纹肌溶解症是由于骨骼肌破坏导致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和从尿排出的综合征,其特征为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血清肌红蛋白升高及肌红蛋白尿,常继发急性肾衰竭.国内外研究报道多种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并横纹肌溶解症,且并不是很罕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病程中出现血尿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应及早进行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血和尿肌红蛋白的检测,以明确是否有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一旦诊断明确后,应及时进行水化、碱化等治疗,以避免急性肾衰竭的发生,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现就病毒性脑炎并横纹肌溶解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