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秀现  叶学祥 《普外临床》1996,11(6):339-340,324
采用球囊扩张下腔静脉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40例,40例中男18例,女22例,病程1-24年。病理类型为膜性下腔静脉阻塞和短节段性下腔静脉阻塞。本组病例总扩张成功率为92.5%。1例因肺梗塞而死亡;5例下腔静脉侧壁被穿刺导丝刺穿,后者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2.
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行经皮穿刺下腔静脉球囊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14例,其中3倒置入血管内支架。狭窄段管腔扩张前0~8mm(平均为3.5mm),扩张后恢复至12~20mm(平均17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收缩压差为0.3~5.5kPa,扩张后压差消失。  相似文献   

3.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106例布加综合征介入疗法治疗的经验。病人:1986年至1998年我们共以介入疗法治疗布加综合征106例,其中男70例,年龄6 ̄65岁,平均34岁。病变种类包括下腔静脉完全阻塞40例;下腔静脉局限性狭窄36例;下腔静脉膜性阻塞带孔者26例;单纯肝静脉膜注阻塞3例;下腔静脉广泛血栓形成者1例;106例中14例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联合病变。方法:下腔静脉破膜扩张或单纯扩张57例;下腔静脉破膜加  相似文献   

4.
布—加氏综合征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行经皮穿刺腔静球囊成形术治疗布-加氏综合14例,其中3例置入血管内支架。狭窄段管腔扩张前0-8mm,扩张后恢复至12-20mm。扩张前下腔静脉至右房收缩压差为0.3-5.5kPa,扩张后压差消失。  相似文献   

5.
1991年4月至1995年8月18例下腔静脉阻塞所致布-加综合征患者接受了单球囊扩张治疗,其中膜型10例,段型8例,除1例段型穿刺激破膜失败外,余17例均成功地扩张致10-20mm,gufq15.2mm,阻塞下方下腔静脉压力从平均2.8kPa下降至1.4kPa,随访1-54月,除2例段型术后出现再狭窄外,余15例均下腔静脉通畅,症状缓解。上下腔同时插管造影,阻塞段部位、长度显示清楚,同时上方之导管  相似文献   

6.
1990年5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病变隔膜切除术治疗膜型布-加综合征172例。术中以球囊控制肝、腔静脉血流。在常温、直视下切除病变隔膜。手术死亡率2.9%(5/172),有效率86.6%(149/172),复发率10.5%(18/172)。认为直视下病变隔膜切除创伤较小,不用体外循环即能完成,下腔静脉内不留病变隔膜碎片,是治疗膜型布-加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介入性治疗-即经皮经腔特别穿刺针破膜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隔膜状阻塞或短段狭窄型的布加综合征,本组2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6%,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率,作者详细介绍了规范化的操作方法,破膜要点,指出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联合TIPSS和下腔静脉扩张内支撑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TIPSS和下腔静脉扩张内支撑治疗布加综合征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吴性江曹建民吴学豪韩建明黎介寿下腔静脉球囊扩张内支撑已成为单纯型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对消除下腔静脉梗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然而,该方法并不能解除复杂型布加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放射介入加肠腔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放射介入加肠腔C型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对布-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10例下腔静脉及主肝静脉完倒闭和塞、又无扩张代偿的副肝静脉的10例病人,行经皮腔下腔静脉球囊导管扩张内支架术后,再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工血管C型架桥联合门奇断流术(联合手术)。结果 下腔静脉压力由1.57~2.7kPa(16~28cmH2O)降至0.78~1.47kP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在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 对7例下腔静脉狭窄同时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在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后,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的方法,实施肝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结果 7例患者在单独实施下腔静脉成形术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在B超引导下实施肝静脉成形术,2例单纯球囊扩张,5例植入支架,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腹水、下肢水肿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B超引导下的经皮肝静脉穿刺肝静脉成形术,定位准确,实施快捷,对合并肝静脉狭窄或梗阻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症状的缓解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附1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病理特点、临床病理分型及合理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和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2例共分为3种类型(7个亚型),采用手术、或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其中:(1)下腔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99例;(2)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成形术或/和支架置入术10例;(3)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4)改良脾-肺固定术12例;(5)经右心房手指破膜或球囊导管扩张术5例;(6)常温直视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除术5例;(7)肠腔转流术11例;(8)肠颈转流术3例;(9)肠房转流术5例;(10)腔房转流术4例;(11)门腔转流联合下腔静脉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11例。手术死亡率1.2%(2/172)。全组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7年,12例复发,复发率7.0%,其中4例因肝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结论:布-加综合征术前诊断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技术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布-加综合征应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直视下病隔膜切除治疗布—加综合征:附17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0年5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病变隔膜切除术治疗膜型布-加综合征172例。术中以球囊控制肝、腔静脉血流。在常温、十视下切除病变隔膜。手术死亡率2.9%,有效率86.6%(149/172),复发率10.5%(18/17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Budd Chiari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及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方法 本组 1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长 2~ 5cm ,其中 8例肝静脉闭塞 ,5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开通术应用房间隔穿刺针。闭塞肝静脉开通术应用RUPS 10 0肝穿装置。用 0 5~ 1 0cm球囊扩张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1 0~ 2 0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3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随访 3~ 2 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闭塞有血栓形成 ,必须在下腔静脉开通前用药物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开通后放内支架要避开副肝静脉开口。肝静脉开通成形术应放在BCS介入治疗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方法:18例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闭塞段近远侧分别置入球囊导管,造影剂充盈球囊,以一侧导管为引导,从另一侧用导丝在下腔静脉中央实施破膜。结果:下腔静脉闭塞长度为1.2cm-8cm。15例手术导管破膜成功,成功率83.3%(15/18)。应用单球囊导管破膜成功6例,并发急性心包填塞1例,双球囊导管法破膜成功9例,均无血管损伤,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双球囊导管破膜法是保证介入治疗布加氏综合征较为安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逵阳  堵李伟 《腹部外科》1994,7(4):173-175
本文报告自1987年初至1991年底5年间56例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治体会。该症以肝大、脾轻度肿大(本组41%脾不能触及)与腹水为特点,B超检查常规观察肝后段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有助于及时诊断本病。根据下腔静脉造影选择手术,本组腔房转流术15例,肠房转流术9例,肠腔分流术2例,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9例,脾肺固定及大网膜包肺术12例,未手术9例。手术死亡2例,术后随访1/2~5年。转流组5例人工血管阻塞,症状复发,死亡1例;PTA组1例症状复发,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病例症状明显改善;脾肺固定组死亡1例,其余病例仅轻度改善。该症手术方式较多,应根据病变类型及全身状况选择。本文就各种手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连续对7例布-加氏综合征病人采用手指戮破下腔静脉膜样梗阻,引导二尖瓣扩张器闭式扩张手术治疗,术后症状迅速减轻,体征消退,随访6~24月,5例恢复良好。认为对上腔静脉膜样梗阻病人,该闭式扩张术简便、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单球囊导管扩张及内支架置放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球囊导管扩张及内支架置放治疗膜性及段性布-加综合征.方法 3 4例布-加综合征接受了上、下腔静脉同时插管造影及下腔静脉单球囊导管扩张和内支架置放治疗.结果 33例穿刺、扩张成功.下腔静脉阻塞段分别被扩张至10~20 mm,9例置入金属内支架,阻塞下方下腔静脉压力从平均(2.71±0.78) kPa下降至(1.98±0.85) kPa.结论上下腔同时插管造影,阻塞段部位及长度显示清楚,单个大球囊置入简便,扩张确切,段性者配合内支架置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报告57例布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重点介绍对术式选择见解;肝静脉出口平面或其上方的下腔静脉膜状梗阻、或≤2cm的节段性梗阻、狭窄病变,应选择下腔静脉隔膜切除或成形术.本病70%以上患者适用此术式;肝静脉阻塞应首选门-腔分流术;肝静脉闭塞及其邻近下腔静脉梗阻,病变>2cm时,可选择肠─房转流术。总之要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及范围不同确定适当的手术方式,才能提高疗效.全组57例,术后3mon内死亡2例,失访1例。54例随访5mon至8a,平均 2a+8mon.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腔静脉-腔静脉转流术治疗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更为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腔静脉-腔静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32例节段闭塞型布-加综合征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6%。对30现人术后随访6~30个月,随访率94%,效果优者26例(81%),病人临床病状、腹水、胸腹壁曲张静脉及下肢肿胀消失,肝右肋下不能触及;良好者3例(10%),胸腹壁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肝脏缩小;1例效果欠佳。结论 本术式与腔静脉-右心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13例布加综合征(BCS)。男9例、女4例,平均39.9岁。其中下腔静脉(IVC)膜性阻塞10例,采用PTA单纯治疗;IVC节段性狭窄3例,采用PTA后置入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术后IVC压力由术前3.77土0.79kPa即刻降至1.70士0.19kPa,IVC-右房压力阶差由2.58士0.73kPa降至0.18士0.12kPa。对其中12例随访3~44个月(平均18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仅首例膜性闭塞者PTA后44个月IVC发生再闭塞。笔者对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病例的选择、内支架的适应症等进行了讨论。认为膜性阻塞应首选PTA;对于节段性狭窄合理的治疗方法是PTA后置入内支架可有效阻止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