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藏象辨证论治”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提出的一种崭新的辨证论治方法,以“藏象学说”为理论指导,涵盖了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神、气血津液以及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藏之“象”为其辨证核心。通过脏腑、经络为疾病定位,结合病因特性和症状属性定性,完成中医疾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根据藏象辨证论治体系,人体划分为五大系统,即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相似文献   

3.
整体一元论,始终困扰着对辨证施治的正确认知,其实“天人合一,阴阳一体,五行一体、五脏一体、阴阳五行一体以及气一元论”,包括辨证施治都是整体一元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中医用“气一元论”和“九九归一”来强调辨证施治的整体性,分而辨证,合而整体。“九九”指多系统,多层次,分级辨证,“九九归一”指整体辨证和按需合理用药。“形神一体”和“精气神一体”以及“四诊八纲一体”,是对“整体一元论”的高层次认识。中医强调整体辨证,整体和阴阳一体是纲,辨证施治一体是目,深刻理解整体一元论的内在辨证关系是提高辨证医学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首创于易经,概括的说明宇宙万物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运行规律。内经以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以人体功能现象,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以比类取象的来说明人体复杂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认识到人体有形脏腑的运动和发展,受无形气化阴阳离合运动的主宰,人体阴阳的失调是导致一切疾病的基本内因。阴阳辨证的哲理是概括说明宇宙万物存在着一个统一的运动规律,中医学把它做为辨证论治的理论纲领,用人体脏腑实质性的生理功能来说明阴阳离合运动的变化规律及阴阳的对立、阴阳的依存、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等不同性质复杂的辨证关系,来认识了人体生命的运动规律,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有形脏腑的功能现象,并于脏腑实  相似文献   

5.
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这是众人所熟知和公认的。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很多,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气血学说、命门学说、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阴阳学说等等,组成了中医理  相似文献   

6.
论"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是中医最基本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有深刻的含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中医这三大哲学基础都是遵循“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规律的,由这三大哲学基础发展而来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养生理论也是遵循这两大规律。因此,中医中“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两大规律并存,这两大规律是中医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病情观察是辨证施护的前提,是中医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中医护理学对病情观察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中医护理工作人员,要想做好病情观察工作,必须掌握好以下三个原则。1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学说无不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察和辩证施治。与此相适应,根据辩证施护的要求,中医护理的病情观察,需要掌握和遵循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8.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学整体观是构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在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本体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医学整体观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三大学说体系——气一元论思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瑞  谷世哲 《中国针灸》1998,18(10):619-62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它和阴阳、脏腑、营卫气血、病因、病机等理论,一直在指导着祖国医学各科临床实践,特别是针灸科的临床实践。《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后世医学家曾说过:“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近代的中医针灸临床和针刺麻醉表明,根据经络、脏腑等学说辨证施治,往往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  相似文献   

11.
裴丽敏  杜武勋  李晓凤 《陕西中医》2021,(11):1586-1590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之源,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中医“天人相应”和“整体观”的体现,由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部分组成,自然气化是自然气候、物候的变化; 人体气化是五脏生克制化关系,是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药物气化为中药受自然之气、具有自然之性,以己之偏性调节人体之气的运行。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也体现了“时间-气候-物候-病候”的理念。人体气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五脏关系密切,受自然气化与药物气化的影响。五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人体气化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治疗、预防均有气化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气化理论贯穿了疾病的诊疗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焦虑与抑郁障碍已成为我国转型期人群最常见的心身病理状态。中医在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论治,对该类疾病具有心身同调的优势。文章从焦虑与抑郁障碍的中医范畴、病理机制、治疗大法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探讨,概括其病机要点:实在三焦枢机不利、虚在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提出和解枢机、调和阴阳为其治疗大法,这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冲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从对古今文献的统计看,清代以前尚未有正式的奇经医案。从清代始,奇经医案逐渐盛行。尽管奇经医案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奇经医案、用药的探讨是否有价值,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清代著名医家叶桂编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奇经医案,认为奇经医案对奇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使得中医辨证体系更加丰满与成熟。  相似文献   

14.
六经辨证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式之一,主要应用于外感疾病,也可用于眼病的整体辨治。中医学认为,津液代谢障碍能够导致干眼,其病机有津液缺乏、津液停滞两种,可发生于六经传变的各个阶段。本文即运用六经辨证,从津液角度将干眼分为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6大类。太阳证中,正气充盛,若未传变,则尚未耗及津液;太阳蓄水可引起膀胱气化津液不利,太阳、少阴两感则直接影响肾水。阳明证中,阳明之热可以灼耗津液;少阳证中,气机郁结可导致津液通道受阻;太阴证中,脾肺湿热与脾肺寒湿都可导致全身水液代谢失常;少阴病中,肾阴虚,则津液供给不足;肾阳虚,则阳气推动津液无力;厥阴证中,寒热错杂,肝木不得肾水所养。则津液代谢障碍,发为干眼。六经辨证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对干眼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则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衣华强 《中医药学刊》2008,26(2):402-403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冲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从对古今文献的统计看,清代以前尚未有正式的奇经医案。从清代始,奇经医案逐渐盛行。尽管奇经医案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奇经医案、用药的探讨是否有价值,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清代著名医家叶桂编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奇经医案,认为奇经医案对奇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使得中医辨证体系更加丰满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刘曼  刘晓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467-246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中医治疗一例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并说明中医治疗疾病以纠正阴阳失衡为总纲,逐渐促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陈全新教授针灸临床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秀华 《新中医》2003,35(7):14-16
陈全新教授在针灸学科的临床中,注重运用中医理论,以阴阳为主导,从整体现出发,将辨证、辨病与辨经有机结合,旨在调和脏脏阴阳。在论治过程中,强调针刺取穴配伍的辨证论治;尤其重视针刺手法,灵活运用补泻和导气手法,提出规范化的“分级补泻手法”,独创“快速旋转进针法”,以“无痛、无菌、准确、快速旋转进针”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现代化应吸收和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但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中药西药化,以还原论代替系统论的研究思路,以及中医实验研究刻意迎合西医等;同时中医本身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有中医理论的固步自封,临床辨证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故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明确两点:需要发扬和保留的是整体性的辨证思维;需要充实的是难确的易于与现代化交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