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胡敏 《安徽医药》2020,24(12):2439-2442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妇女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分布及与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8月洪湖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 382例宫颈病变病人进行研究,其中宫颈癌病人 95例(宫颈癌组)宫颈癌前病变病人 135例(癌前病变组)宫颈炎病人 152例(宫颈炎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 HPV检测,比较三组病人 HPV阳性,率、高危 HPV亚型分布、感染类型及高危,HPV亚型分布与宫颈癌临床分,型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 HPV阳性检出率(94.74%、72.59%)高于宫颈炎组(23.03%)(P<0.001)宫颈癌组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P<0.001);宫颈癌组中 HPV16、HPV18、HPV52、HPV59、总 HPV亚型阳性检出率(32.63%、13.6,8%、10.53%、7.37%、80.00%)高于宫颈炎组(6.58%、4.61%、2.63%、0.67%、17.76%)(P<0.001)宫颈癌组总 HPV亚型阳性检出率(80.00%)高于癌前病变组(64.44%)(P<0.001)三组间 HPV16、HPV18、HPV52、 HPV59HPV亚型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癌前病变组HPV阳性病人单一型感染率分、总,高危,别为 94.74%、72.41%,明显高于宫颈炎组(P<0.001);宫颈癌病人 HPV16亚型在鳞癌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不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8亚型在腺癌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不同临床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亚型分布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宫颈病变病人以单一亚型感染为主,其中 HPV16、HPV18与宫颈癌临床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年轻宫颈癌49例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年轻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自2001年1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181例宫颈癌病例,其中49例为年轻宫颈癌,132例为中老年宫颈癌,比较两组的发病趋势、临床特点以及细胞学、阴道镜、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查对两组宫颈癌的诊断作用.结果 两组在宫颈检查和腺癌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宫颈癌孕产次少、早期比例高、组织分化程度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达97.32%.结论 宫颈癌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高危型HPV感染是主要病因.年轻宫颈癌的发生与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性生活紊乱有关,年轻宫颈癌孕产次少、早期比例高、组织分化程度差、预后差,应多种方法 联合应用可提高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中山市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状况。方法以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山博爱医院收治的2756例HPV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宫颈疾病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宫颈炎组(n=34)、单纯HPV感染组(n=702)、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n=1564)、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n=425)及宫颈癌组(n=31),分析各组的HPV亚型分布及感染状态。结果中山市HPV阳性患者的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8.96%,以HPV16、18型为主,分别为18.98%、9.98%;感染类型以单一感染为主,占99.85%。其中,高危型HPV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宫颈癌组、HSIL组、LSIL组、单纯HPV感染组、宫颈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宫颈疾病程度的加深,HPV16型感染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的HPV16型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的感染类型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PV16、18型为中山市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妇女HPV亚型的常见高危亚型,以单一感染类型为主,双重或多重感染不增加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1日~2011年1月31日间到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妇科就诊、接受HPV检查的妇女,检测21种HPVDNA,按年龄分为4组,比较各组间HPV感染情况及宫颈病变情况。结果共入组360例,其中≤30岁组122例,31~40岁组150例,41~50岁组65例,≥51岁组23例,各组间HPV感染率、多重感染率、高危HPV感染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分为≤30岁及〉30岁两组,两组间HPV感染率、多重感染率、高危HPV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年龄组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相关系数R=0.026,两组患宫颈病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与年龄无明显相关,应重视年轻女性高危型HPV的筛查。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亚型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委  谭雅楠  马佳 《中国医药》2011,6(3):339-341
目的 了解子宫颈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亚型的分布.方法 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888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HPV基因型检测、阴道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对HPV感染率及亚型分布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888例子宫颈病变患者中炎症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 482例、CINⅡ229例、CINⅢ89例、宫颈癌2例,HPV感染率为63.0%(559例).炎症、CIN 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22.1%、58.9%、77.3%、86.5%、和2/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V 16的感染率最高,在各子宫颈病变中的感染率分别为:炎症8.7%(2例)、CINⅠ 14.3%(42例)、CINⅡ27.2%(46例)、CINⅢ40.8%(31例)、宫颈癌1/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炎症15.1%、CINⅠ 55.8%、CINⅡ74.2%、CINⅢ86.5%、宫颈癌2/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HPV合并感染共253例,在各病理分型中分别是:炎症3.5%、CIN Ⅰ 18.5%、CINⅡ49.3%、CINⅢ52.8%、宫颈癌1/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年龄组不同亚型HPV合并感染率分别为:<31岁47.8%、31~40岁42.8%、41~50岁35.6%、51~60岁73.9%、>60岁20.0%,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子宫颈病变患者HPV感染率较高,宫颈癌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密切相关,不同亚型HPV合并感染可能会促进宫颈病变的恶化,并且不同型别HPV的致癌能力和后果有差异,对宫颈疾病患者进行HPV亚型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子宫颈病变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和HPV亚型分布。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448例行宫颈活检结果有异常病例,根据病理分为炎症组8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组108例,CINⅡ组97例,CINⅢ组90例,宫颈癌组65例。并对448例患者用检酸分子快速杂交技术进行HPV-DNA分型检测。结果 448例患者中有337例(75.2%)HPV检测呈阳性。HPV亚型感染频度由高到低前五位分别为16、58、33、52、18,单一HPV16型在5组中的感染率分别是5.6%、13.9%、28.9%、40.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型同时感染者为68例,其中炎症组6例(6.8%),CIN I组21例(19.4%)、CINⅡ组21例(21.6%)、CINⅢ组18例(20.0%)、宫颈癌组12例(18.4%)。宫颈病变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炎症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高危型HPV感染的阳性率升高,宫颈病变级别呈上升趋势。在妇科体检中应重视HPV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7,(20):20-23
目的探讨清远地区4696例妇科门诊和体检中心就诊人群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状况和基因亚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HPV-DNA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方法对就诊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HPV DNA分型检测。结果在4696名妇女中,检测出阳性的患者有831例,阳性率为17.70%,其中有342人感染两种及两种以上亚型,主要以高危型HPV感染为主。HPV 52和HPV 16是最常见的感染亚型,在感染者中分别占25.5%和13.5%。妇科门诊就诊的高危人群组的HPV感染率为20.25%,较体检组感染率12.63%高。各年龄阶段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远地区女性HPV的感染率为17.7%,且以高危型感染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感染亚型为HPV 52。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在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感染情况及其亚型分布,以了解本地区HPV感染现状,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汇总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妇科门诊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检测的20612例就诊患者结果,结合患者年龄用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HPV总感染率为27.0%(5565例),其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为:22.1%(4553例),以单一高危型HPV感染占61.3%(2791/4553例);②感染率最高的三个亚型为:52型(5.7%)、16型(3.6%)及58型(2.7%);③单个HPV16、31、33、58、52、56、66、6、11、53亚型在各年龄段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妇科门诊患者宫颈HPV感染以单一高危型HPV感染为主,感染最高亚型为HPV52型;2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年龄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20~49岁之间年龄段的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我院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以及常见的21种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宫颈癌筛查和因宫颈疾病、外阴湿疣就诊的患者43 575例,取颈管及宫颈口分泌物标本,在我院PCR室用导流杂交方法进行HPV基因分型.结果 43 575例患者中检出HPV阳性者9526例,检出率为21.86%.年龄在15~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五组患者中分别有HPV感染4642、3065、1387、344、88例.HPV感染率分别为23.8%、19.8%、20.7%、22.7%和25.6%,15~29岁年龄组HPV感染率同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的感染率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 9526例HPV感染患者中以上各年龄组高危型HPV所占比例分别为77.3%、80.4%、81.4%、81.1%和85.2%,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HPV感染患者中高危型HPV型感染率较13-29岁年龄组明显升高(P<0.01);感染率最高的前6种HPV基因亚型从高到底依次为52、16、58、8304、18、33型.结论 30岁以下年轻患者的HPV感染率明显增高,30岁以上的HPV感染患者中高危型HPV所占比例明显增高.感染排前6位的HPV基因亚型依次为52、、16、58、8304、18、33型,HPV52型感染率最高,已经超过HPV16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病变、宫颈癌的关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原位癌。方法:利用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技术筛查与病理学诊断相结合,以宫颈炎为对照组,对宫颈炎和高危患者(如ASCUS、CIN、宫颈原位癌)共685例进行HPVl6/18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高危患者中HPV16/18感染率为64.2%(124/193),其中宫颈癌、CINⅢ和CINⅡ的HPV16/18感染率为97.2%(69/71),CINⅠ感染率为52.0%(26/50),ASCUS感染率为40.3%(29/72),宫颈炎对照组感染率为11.2%(55/492),宫颈炎和高危患者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O.005),高危患者中〈40岁感染率为69.0%(40/58),≥40岁感染率为62.2%(84/135),两组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病变,特别是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病变越重,HPV的感染率越高。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高危型HPV感染者,并且宫颈病变的发生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赵玉婵  李莲  张连梅  刘晓兰 《河北医药》2013,(21):3218-3220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κB (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HPV16/18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宫颈癌( CSES )、7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CIN)及5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 NCE) 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80例CSES组织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在CSES、CIN及NCE中,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 w.5%、18.6%、0, CSES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IN和NCE( P <0.05)。 NF-κB表达与宫颈癌不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及HPV16/18感染有关( P <0.05),与患者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且二者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r =0.884, P <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NF-κB的过表达,且与HPV16/18感染密切相关,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补清方中药干预和治疗HR-HPV感染在子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木贼草、制秀附、薏苡仁、蛇舌草、虎杖和金钱草等研制了局部应用的补清方剂"薰洗Ⅰ号",对首次放疗的80例Ⅰa~Ⅱb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均分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常规放疗加用中药"薰洗Ⅰ号"局部治疗干预,对照组单纯常规放疗。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V16/18型的表达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肿瘤无病生存率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变化。结果试验组HPV阳性率由67.5%降低到37.5%,P<0.05;对照组由72.5%降低到65.0%,P>0.05。3年无瘤生存率单纯例数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6例,但无统计学差异。5年无瘤生存率试验组65.0%,对照组42.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试验组为7.5%,对照组为25.0%,P<0.05,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早期子宫颈癌放疗中配合使用补清方中药"薰洗Ⅰ号"HPV阳性率明显降低,肿瘤5年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放疗组,且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另外,中药"薰洗Ⅰ号"具备"廉、简、便、验",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优点。若放疗加中药二者协同使用对早期子宫颈癌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子宫颈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子宫颈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16例子宫颈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岁组13例,〉35岁组10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35岁组0-Ia期、Ib-IIa期、IIb-III期、IV期所占比例分别是46.2%、30.7%、23.1%、0.0%,〉35岁组0-Ia期、Ib-IIa期、IIb-III期、IV期所占比例分别是11.6%、33.9%、40.8%、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鳞癌、腺癌、腺鳞癌的比例分别是61.5%、30.8%、7.7%,〉35岁组鳞癌,腺癌,腺鳞癌的比例分别是91.3%、5.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淋巴转移率(38.5%)高于〉35岁组(12.6%)(P〈0.05);≤35岁组与〉35岁组两组在组织学分级、宫颈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5.7±2.5)月,〉3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9.1±2.2)月,两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腺癌、腺鳞癌的比例高,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预后与〉35岁者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患者循环血中微小RNA(miRNA)218的关系。方法收集宫颈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年龄与病例组匹配并符合对照组标准的子宫肌瘤作为对照组。采血并测定对照组和病例组循环血中的miRNA218水平,分析病例组中不同HPV亚型感染患者的血miRNA218表达水平;以及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患者的血miRNA218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患者中HPV16亚型和HPV18亚型感染的患者血中miRNA21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病例组HPV其他亚型感染者(P<0.01);宫颈癌Ⅰ期患者血中miRNA21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且宫颈癌Ⅱ期患者血中miRNA218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宫颈癌Ⅰ期(P<0.05)和对照组(P<0.01)。结论循环血中miRNA218水平和宫颈癌侵袭程度密切相关;并且高危HPV亚型HPV16和HPV18感染患者与循环血中miRNA218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NA结合蛋白Musashi2(MSI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临 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正常宫颈组织、60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和126例宫颈鳞状 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预后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宫颈 鳞状细胞癌和30例癌旁正常宫颈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结合患者随访资料,分析影响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预 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正常宫颈组织(7.50%)、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28.33%)和宫颈鳞 状细胞癌组织(61.90%)中MSI2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0.05),FIGO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HPV16感染及Ki67 高表达者MSI2阳性率更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SI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 旁正常宫颈组织(0.80±0.09 vs. 0.24±0.06,P<0.05)。生存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时 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者(Log-rank χ2=6.413,P<0.05),FIGOⅠ+Ⅱ分期、无淋巴结转移者生存时间较长(均P<0.0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SI2阳性表达、FIGOⅢ+Ⅳ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是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MSI2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且与肿瘤进展转移及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294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衣原体(CT)、BV、滴虫等病原体的检测,观察分析生殖道病原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结果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出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CIN)、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相关性;衣原体、BV、滴虫感染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衣原体、BV、滴虫感染与CIN、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危险性。结论生殖道不同病原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存在必然或一定的相关性,其相互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薄层液基细胞检测法(TCT)与杂交捕获法(hc2 HPV DNA)联合检测宫颈外口及宫颈管脱落细胞,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组和宫颈无细胞学形态改变的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率。结果总阳性率为42.77%(139/325),对照组、癌前病变(CINⅠ~Ⅲ)组、宫颈癌组阳性率分别为9.38%(12/128)、53.96%(75/139)、89.66%(52/58),3组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9例高危HPV分型,以HPV16型为主,占66.19%(92/139)。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有着密切的关系,HPV16是最主要的高危型HPV。  相似文献   

18.
罗远材  王宝晨  郭路  李静 《天津医药》2016,44(6):724-728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中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及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 -1 和白细胞介素(IL) -1β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 102 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 60 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 组) 及宫颈正常的患者 30 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 PCR-反向点杂交法结合 DNA 芯片技术对各组 hrHPV DNA 进行感染和分型检测。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各组 Caspase-1 和 IL-1β的表达。分析宫颈癌患者 hrHPV 感染者 (阳性组)和阴性组、 单一类型感染与多重感染中 2 指标的表达差异。考察 Caspase-1 和 IL-1β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 hrHPV 感染 (阳性组) 75 例 (73.5%), 检出 hrHPV 11 种, 其中单一类型和多重 hrHPV 感染分别为 61 例(81.3%)和 14 例(18.7%)。宫颈癌组 hrHPV 感染率高于 CIN 组及对照组(36.7%和 6.7%); Cas⁃ pase-1 和 IL-1β阳性表达率(61.8%和 51.0%)高于对照组(26.7%和 23.3%), Caspase-1 阳性表达率高于 CIN 组(40.0%, 均 P<0.01)。宫颈癌患者 hrHPV DNA 表达阴性组的 Caspase-1 和 IL-1β阳性表达率 (77.8%和 74.1%) 均高于相应阳性组 (56.0%和 42.7%)。Caspase-1 和 IL-1β在 hrHPV 单一感染组与多重感染组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组的 Caspase-1 和 IL-1β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分级、 肿瘤大小、 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P<0.05 或 P<0.01)。结论 宫颈癌中存在 hrHPV 单一和多重感染, 且感染率高; hrHPV 可抑制 Caspase-1 和 IL-1β的表达, 促进宫颈癌进展。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影响因素。方法我们研究了89例行卵巢癌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的卵巢癌患者。结果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23例(25.8%)。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3例(5.8%),Ⅱ期转移3例(27.3%),Ⅲ期转移12例(60%),Ⅳ期转移5例(83.3%)。临床分期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P<0.01)。PAN和PLN转移率分别为Ⅰ期3例(5.8%)和0;Ⅱ期3例(23.1%)和1例(9.1%);Ⅲ期10例(50%)和7例(35%);Ⅳ期4例(66.7%)和3例(50%)。PLN转移与PAN转移存在显著相关(P<0.01)。2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2例仅有PAN转移,3例仅有PLN转移,8例均有PAN和PLN转移。PAN是发生转移最多的部位:肠系膜下动脉以上15例(16.9%),肠系膜下动脉以下13例(14.6%)。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为8例(9%)、髂外淋巴结7例(7.9%)、腹股沟浅淋巴结6例(6.7%)、闭孔淋巴结5例(5.6%)。结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包括PAN与PLN与临床分期有关,PAN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级淋巴结,PLN转移与PAN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HPV16-E6蛋白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华  辛华栋  吴士茜 《河北医药》2010,32(12):1534-1537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16 E6 protein,HPV16-E6)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PV16-E6蛋白在宫颈正常组织、慢性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浸润癌上皮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HPV16-E6在正常宫颈、宫颈炎、CIN,宫颈癌各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38.35%、46.15%、71.11%,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0,P〈0.01).经χ2分割后比较(α′=0.007143),宫颈癌组、CIN组、宫颈炎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宫颈炎组(P〈0.01).HPV16-E6与年龄、病理类型、宫旁或脉管浸润相关(P〈0.05).结论 HPV16-E6与宫颈癌的启动、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均密切相关.HPV疫苗对于宫颈癌的防治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