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问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对26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这些患者分别接受口服药物治疗、膀胱灌注治疗、膀胱水扩张治疗及膀胱逼尿肌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等方法之一或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后接受1次或2次以上尿动力学检查,同时,在治疗前后相同时间点进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尿动力学检查检测指标包括残余尿量、最大尿意容量、初始尿意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道压.分别比较每项参数治疗前、后改善情况.对比患者主观指标PUF评分所得出的改善程度,比较并分析尿动力学参数与PUF评分的一致程度.结果 最大尿意容量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s=0.879,P<0.05;初始尿意容量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s=0.545,P<0.05;膀胱顺应性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s=0.529,P<0.05;残余尿量及最大尿道压与PUF评分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在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为评估相关治疗方法的疗效,及患者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各尿动力学参数中,最大尿意容量、初始尿意及膀胱顺应性三者参考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菌性膀胱炎与间质性膀胱炎的鉴别诊断,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诊治效率。方法通过10例间质性膀胱炎与10例细菌性膀胱炎临床病例的总结,从临床症状学、微生物学以及治疗等方面描述两种疾病的特征。结果慢性细菌性膀胱炎与间质性膀胱炎的共同临床特征是均以下腹部及会阴部的疼痛、不适、尿急、尿频、尿不尽为特点,但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症状随憋尿时间延长,上述症状加重,排尿后症状可以缓解,膀胱容量减少,尿液细菌培养阴性,麻醉下膀胱水扩张阳性结合膀胱灌注二甲基亚砜治疗有效。细菌性膀胱炎患者尿细菌培养多为阴性、应用抗菌素有效。结论细菌性膀胱炎与间质性膀胱炎是临床上容易混淆的两种疾病,但由于它们的发病原因尤其是发病部位的不同,使得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经详细询问病史、化验检查后还是可以鉴别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6例根据NIADDK诊断标准确诊的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16例间质性膀胱炎中仅2例膀胱镜检查发现典型Hunner溃疡。无溃疡型14例(87.5%),膀胱平均容量285ml;组织病理学报告4例(25%)无炎性表现;12例膀胱呈非特异性炎性表现,其中有3例(25%)是粘膜下层组织肥大细胞明显增多。治疗用膀胱药物灌注,膀胱水压扩张及口服药物。12例(75%)有明显效果。结论:间质性膀胱炎诊断及治疗困难,易误诊而延误治疗,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症状,膀胱镜检及病理学改变。大多数病人采取综合治疗可获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6.
马归液对女性腺性膀胱炎的尿动力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马归液治疗腺性膀胱炎的尿动力学影响。方法将腺性膀胱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吡柔比星和马归液膀胱灌注治疗。观察各组的残余尿量(PVR)、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期末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等尿动力学指标。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术后3月治疗1组和治疗2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各尿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相比较PVR、充盈期末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归液膀胱灌注能改善腺性膀胱炎患者各尿动力学指数,且每周2次膀胱灌注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RTX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灌注resiniferatoxin(RTX)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IC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9例,B组7例.A组用0.5%利多卡因溶液40ml从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5分钟后全部排出;用0.0 063mg%RTX 100ml灌注膀胱,保留30min后排空.B组用1:5 000呋喃西林(安慰剂)替代RTX,方法类同A组.观察两组用药前、用药后1月、用药后3月的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尿急和尿痛程度)和尿动力学参数(FDV、MCC、Qmax).结果:两组用药前与用药后1月、用药后3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RTX不能改善IC的临床症状和尿力学参数.结论:用0.0063mg%RTX单剂量膀胱灌注治疗IC无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协日嘎四味汤胶囊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效果。方法 11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连续服用协日嘎四味汤胶囊,2粒,Tid,2个月。以间质性膀胱炎症状评分(ICSI)作为疗效评判标准。治疗前患者ICSI为11~19分,平均(14.8±3.5)分。结果随访观察2~9个月,平均4.2个月,治疗后3个月5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1、3个月ICSI分别降至(6.6±3.5)、(9.2±2.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果 11例症状显著缓解5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2例。结论协日嘎四味汤胶囊对间质性膀胱炎有效。 相似文献
9.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指无明确原因的一种膀胱壁炎性反应状态,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及膀胱或盆腔疼痛。支气管哮喘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间质性膀胱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治疗上都很棘手,临床上均以缓解症状为主,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辨证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发现两者可能为同一类型疾病或存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