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与C臂CT结合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临床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旋转DSA及3D-DSA和其中8例需急诊开颅手术患者的C臂CT资料,通过对47例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手术入路,均行翼点人路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将术前DSA模拟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动脉瘤夹闭术,术前3D-DS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顶指向、瘤颈宽窄,有无仔瘤、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8例术前行C臂CT患者中6例显示不同程度脑积水及脑室内出血.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39例,4分6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 3D-DSA技术及必要的C臂CT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脑动脉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CT减影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显示头颈部血管的价值及优势.方法 对56例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先行小剂量对比剂测试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设定最佳延迟时间,要求第一序列平扫时间与第二序列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之和是0.4的整倍数.平扫后参数不变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数字化图像进行减影,去除骨结构,从减影图像中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 56例中49例CT血管减影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无骨质干扰,余7例因头部轻微运动,颅底及颈椎骨质未能完全减去.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15例,其中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证实.25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显示动脉狭窄18例.结论 使用64排CT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去除骨结构对血管的影响,提供高清晰的血管图像,对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在颈椎外伤CT扫描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颈椎外伤患者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方法 162例患者,分别用16排和64排螺旋CT进行颈椎检查扫描:常规剂量42例;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高管电压60例;低管电压60例。扫描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有效剂量,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做出计算。结果多螺旋CT发现17例颈椎骨折。低剂量可调管电流降低了51%-60%。常规剂量,低剂量高电压和低电压低剂量的平均有效剂量,平均图像噪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名影像科医师主观评估3个检查组的图像质量,在评分上无显著不同。结论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多螺旋CT低剂量扫描,剂量降低60%-70%时,同常规剂量相比,图像噪声有少量增加外,但主观图像质量评估并没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低千伏CTA扫描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检查并评价其图像质量,以期减少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双源CTA扫描完成后得到的3组数据:融合图像(相当于常规120 kVp,重建函数D30,反投影滤过重建算法);80 kVp数据,重建函数分别为D30和I30(迭代重建算法)。测定动脉瘤的平均CT值、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并对影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80 kVp(I30)组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均高于80 kVp(D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80 kVp(D30)组的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低于80 kVp(I30)组和融合图像组( P <0.05)。结论低千伏扫描对颅内动脉瘤检查是可行的,所得图像可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初步探讨通过降低kV降低超重和肥胖人群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超重患者60例、肥胖患者72例,每组均分成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分别记作A1和A2、B1和B2组, A1组采用100 kV、A2和B1组120 kV、B2组采用140 kV,对比剂选用碘海醇(350 mg/ml)进行增扫描。对冠状动脉9个主要节段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对右冠状动脉近段(RCA-p)、左主干LM(LMA)、左前降支近段(LAD-p)、左回旋支近段(LCX-p)4个主要节段管腔增强后CT值及SD和同水平前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及SD进行记录。对A1和A2、B1和B2以上增强水平、图像评分、图像噪声、信噪比( SNR)、噪声比( CNR)、有效辐射剂量( ED)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所有纳入病例均完成冠脉检查,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9个冠脉节段图像评分、4个冠脉节段增强水平、图像噪声、SNR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CNR、E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A1组和A2组ED 分别为(8ó.47±0.76) mSv和(12.22±2.41)mSv,B1和B2组ED分别为(13.69±1.142)mSv和(20.31±1.36) mSv。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进行冠脉检查,可通过降低kV减少检查个体的有效辐射剂量,降低冠脉图像CNR。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中,经手术确诊为动脉瘤126例.64排螺旋CTA发现121例,误诊2例,漏诊5例,灵敏度98.4%,特异度84.6%;DSA发现125例,误诊0例,漏诊1例,灵敏度99.2%,特异度100.0%;CTA与DSA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CTA与DSA诊断动脉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79,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腹部CT检查中应用角度剂量调节技术降低CT扫描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扫描参数相同,研究组使用D-DOM,对照组不使用D-DOM,记录每次CT扫描的剂量指数(CTDL),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按优、良、差3级双盲法评价,并测量图像噪声。结果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判结果,经x2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对照组略低于研究组,经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剂量指数(CTDL)比对照组平均降低3.3mGy(23.7%),剂量长度乘积(DLP)研究组比对照组平均降低118.4mGy·cm(24.3%),两组剂量指数(CTD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统计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4、4.764,P0.05)。结论角度剂量调节技术在腹部扫描时能够在降低射线剂量的基础上获得可以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贺明  范志奎 《河北医药》2013,35(5):673-674
目的探讨MRI联合减影CTA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TOBS患者的MRI和减影CTA影像资料,减影CTA与DSA进行对比研究,分析CTA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等各项指标。结果患者梗死灶部位依次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桥脑、颞叶,22例呈双侧对称分布,10例呈单侧分布,每例平均2.375个梗死灶;24例"干"字形血管结构存在异常,2例为基底动脉瘤,22例动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CTA对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8.0%、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94.3%、准确性为95.8%,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的诊断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值为0.771,两种检查方法具有中度一致性。结论 MRI联合减影CTA能准确提供脑缺血及血管病变情况,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5,(7):1080-1081
目的对品管圈在降低注射18F-FDG辐射剂量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到该院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检查的患者共116例,对品管圈调控前后18F-FDG辐射剂量进行检测对比,并对调控前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比较。结果调控前后患者注射18F-FDG的辐射剂量较调控前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在膀胱的摄取值最高,而在肌肉、骨骼和肺部正常区域的摄取值均较小。结论品管圈对医疗机构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仝开军  舒荣宝  程刘兵 《安徽医药》2015,36(9):1061-1064
目的 比较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差异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105例患者分为两组,5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PGA组),51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RGH组),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图像质量、冠状动脉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扫描时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主动脉CT值等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PGA和RGH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97±1.24)mSv、(14.37±1.5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A组较RGH组有效辐射剂量减少约72.4%。PGA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36段,RGH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数共702段,两组间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分级评分、平均评分、斑块与心肌桥诊断以及狭窄程度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A相比RGH,辐射剂量明显减低,且图像质量和诊断效果无明显差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管电压和低浓度造影剂冠脉成像在正常体质量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连续选择60例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心率<80次/分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370 mgI·mL-1造影剂和100 Kv管电压回顾性冠脉扫描,B组使用320 mgI·mL-1造影剂和80 Kv管电压前瞻性冠脉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使用双盲法对冠脉图像质量以4分法进行评分,对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主动脉根部CT值、噪声低于B组,SNR和CNR高于B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观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有效辐射剂量(1.60±0.41)mSev明显低于A组(4.15±0.52)mSe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摄入量B组明显低于A组.结论 对于BMI<24 kg·m-2、心率<80次/分的患者,采取"双低"扫描方案,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患者接受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肝动脉解剖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智  吴旻  唐晓军  陈刚  戴峰 《江苏医药》2012,33(5):543-54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肝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的评估作用。方法上腹部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患者500例,将动脉期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根据Michel′s分型标准对肝动脉解剖变异进行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Michel′sⅠ型300例(60.0%)[肝动脉变异者为200例(40.0%)],Ⅱ型40例(8.0%),Ⅲ型42例(8.4%),Ⅳ型10例(2.0%),Ⅴ型28例(5.6%),Ⅵ型30例(6.0%),Ⅶ型18例(3.6%),Ⅷ型6例(1.2%),Ⅸ型8例(1.6%),Ⅹ型6例(1.2%);另外12例肝动脉变异不在Michel′s分型中(2.4%)。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非损伤性检查方法对肝动脉解剖变异分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智能最佳管电压(CARE kV)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图像伪影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10例胸部CT平扫患者按扫描时间分为A、B、C组,每组70例。所有患者均开启智能毫安技术(CARE Dose 4D)模式,A组采用120 kV、B组采用100 kV、C组采用CARE kV技术。使用PACS工作站进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测量胸廓入口层面脊柱旁肌肉、肺动脉干层面及右下肺静脉层面的降主动脉CT值、噪声等,记录扫描参数等。对组间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扫描时自动选择管电压及管电流,其中包括13例100 kV、47例120 kV、10例140 kV。B组与A组比较,有效毫安秒(the effective m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降低10.35%、46.69%、46.26%;C组与A组比较,分别降低35.08%、35.34%、33.48%,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胸廓入口层面组间两两比较,C组和A组间的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比较,C组的SD显著低于B组,而SNR和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条状伪影及伪影严重程度明显少于(轻于)A组和B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低剂量B组。中下肺层面图像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提高工作效率,在显著降低胸部CT平扫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降低胸廓入口层面的噪声,减少图像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源CT 80 kV低管电压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CTA检查、体质指数(BMI) ≤ 30 kg/m2的56例患者,按检查顺序分成A组(10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及B组(80 kV、碘克沙醇320 mgI/mL),每组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AO)根部的CT值及噪声(SD)、图像的信噪比(SNR);测量左冠状动脉主干(LM)、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的CT值及邻近组织的CT值,计算LM、LAD、LCX、RCA近段的对比度噪声比(CNR)。采用Likert4分法对每组患者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图像进行双盲主观分级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辐射剂量(4.36±0.71) mSv高于B组(1.75±0.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O、RCA、LM、LAD、LCX近段的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的噪声(47.17±7.76) HU较A组(29.73±4.21) HU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NR、LM、LAD、LCX、RCA近段的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用于诊断的冠脉节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BMI ≤ 30 kg/m2的患者,在80 kV低管电压条件下行CCTA,能明显降低患者X线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优化管电流在256层螺旋极速CT冠状动脉检查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即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与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术的对比研究.方法 按拟定的标准将120例病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B组: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实验组).记录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平均心率及扫描长度,测量并计算出原始轴位冠状动脉增强图像的图像噪声、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并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然后对客观与主观图像质量评估指标及有效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A、B两组患者的图像噪声分别为:30.48±5.60、32.08±3.56,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15.42±3.73、14.47±2.7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3.29±3.52、12.40±2.6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患者的图像总评分分别为:(3.63±0.41)分、(3.58±0.44)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A、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4.34±0.92)mSv、(7.16±1.40)mSv,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与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相比,前者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盛军  陈宏山  杨奕  马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282-228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6层螺旋CT对28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做脑血管增强扫描,采用VR、MIP和MPR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 正常11例,异常17例,其中血管变异8例,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脉狭窄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的CTA检查它较普通螺旋CT快捷、更安全;对怀疑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进行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提供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下肢及下腔静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临床资料共16例,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0例,下腔静脉血栓2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1例。经足背静脉或股静脉注入稀释造影剂100mL对比剂,然后行CT扫描。扫描条件为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螺距1.25。对原始数据进行VR、MIP、SSD、MPR等三维重建。结果: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清晰显示静脉内充满血栓,造影剂分别经浅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椎旁静脉引流。血栓性静脉炎病例血管成像清晰显示深静脉不规则狭窄,浅静脉等侧支静脉迂曲扩张。结论:CT血管成像可以明确显示下肢及下腔静脉病变以及所导致的继发性血流改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占军  陈凯  梁明柱 《中国医药》2009,4(8):604-60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资料,其中动脉狭窄14例,动脉闭塞2例,动脉瘤9例,动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例。结果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均可显示,其中大脑前、中动脉清晰显示5级分支。动脉狭窄14例,CTA均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闭塞2例,CTA清楚显示中断部位、形态、范围。脑动脉瘤9例,CTA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与其及载瘤动脉关系。动静脉畸形12例,CTA均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静脉畸形1例可显示左顶叶静脉畸形。烟雾病1例,CTA显示各动脉的闭塞部位及侧支血管团形态。40例患者中,5例动静脉畸形及1例烟雾病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证实,6例动脉瘤及4例动静脉畸形经手术证实。结论CTA是一种快速、无创、有效的脑血管病变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