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李忠信  肖树凤  于淑靖  祁俊华 《河北医药》2009,31(16):2058-2059
目的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破裂诊治中的价值,进而优化检查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动脉瘤破裂108例的CTA与DSA表现,由CT诊断医师与介入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评价2种检查方法在动脉瘤检出数目、部位、破裂口、瘤蒂、瘤内血栓以及载瘤动脉的显示情况,并根据各自检查结果提出治疗方案,比较2种技术的差异。结果动脉瘤检出:CTA共发现动脉瘤122个,其中囊袋状动脉瘤98个,梭形动脉瘤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32个,后交通动脉58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虹吸段9个。除1个后交通动脉瘤DSA未显示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为阴性外(DSA示小动脉分支),其它CTA结果与DSA完全一致。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动脉瘤瘤蒂与载瘤动脉的显示:CTA通过多角度旋转,清晰显示全部98个囊状动脉瘤瘤蒂及载瘤动脉;DSA仅清晰显示其中7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口的显示:CTA显示动脉瘤破裂口(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突起)73个,DSA显示75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内血栓的显示:CTA显示血栓8个,DSA显示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同时显示SAH伴脑积水49例,脑梗死19例,脑出血9例。CTA提示可介入或手术治疗者102例,由于动脉瘤基底过宽或发出大分支应采取保守治疗6例,DSA有9例因无法显示瘤蒂不能提出治疗意见,其他与CTA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CT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脑动脉瘤及脑内病变,可取代DSA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技术,而DSA主要作为介入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3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105例患者109个动脉瘤,其中94例为单发动脉瘤,6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64排螺旋CTA能旋转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6.4%。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并且CTA能模拟手术入路,提高手术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与256层 CT 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9月来医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198例,分别给予64排和256层 CTA 检查,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效果和动脉瘤直径大小、部位关系。结果256层 CTA 灵敏度大于64排 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者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56层 CTA 和64排 CTA 诊断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脉数相近,且各部位动脉瘤直径﹥5mm 数目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256层 CTA 诊断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和颈内动脉瘤数目高于64排 CTA,且诊断直径﹤5mm 数目亦高于64排 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56层 CTA 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颈内动脉和后颅部动脉瘤及直径﹤5mm 动脉瘤效果优于64排 CTA。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无破裂出血组(n=40,颅内动脉瘤无破裂出血)、破裂出血组(n=4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动脉瘤分布情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并分析两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瘤颈宽度、瘤体长度、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预测价值,确定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与敏感度、特异度。经Kappa检验分析CTA与DSA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破裂出血组大脑中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占比分别为26.67%、20.00%,高于无破裂出血组的7.5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出血组前交通动脉瘤占比为8.89%,低于无破裂出血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收治、疑有颅内动脉瘤的71例患者进行DSA造影和64层螺旋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的成像效果;并以DSA为标准,分析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 成像效果:在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方面,两种方法 均获得清晰图像,CTA除1例漏诊外,检查结果 均与DSA相符;但对于病变血管壁内血栓、钙化状态及病变位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CTA显示效果优于DSA.诊断学评价: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100%、100%、90%,均达到较高水平.结论 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上可取得与DSA相近的结果,且在钙化、血栓,及病变区域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方面较DSA影响更清晰.  相似文献   

7.
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CTA,寻找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证实。结果本组26例患者共检出21例22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8个,后交通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瘤3个,10例患者经DSA证实,15例患者经手术证实,1例患者因病情发展迅速,行DSA及手术前死亡。结论CTA无创伤、费用低、安全可靠、所需时间短、三维立体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于SAH患者的破裂动脉瘤检出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SAH患者筛查动脉瘤的初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回顾性分析31例脑血管病患者CTA检查。结果CTA检出脑血管异常30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共25个),动静脉畸形6例,硬脑膜动脉静脉瘘1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对脑血管病总符合率96.8%。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显示脑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畸形出血等急症病人的筛选。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共检出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以DSA和手术为金标准,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的方法,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脑动脉瘤央闭术后动脉瘤残留和载瘤动脉开放评价中的准确性和l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4例患者的47个夹闭动脉瘤纳入本研究.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作为参考标准.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独立评价CTA和DSA的图像质量、动脉瘤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 16层螺旋CTA检出3个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16层螺旋CTA检出动脉瘤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100%(97.5%CI:29.2~100%)、100%(97.5%CI:92.0~100%)和100%(97.5%CI:92.5~100%).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均为100%.结论 16层螺旋CTA在诊断脑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开放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动脉瘤央闭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80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CTA显示正常表现者12例,脑血管病变68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结果 12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68例脑血管病变中能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诊断明确。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作为脑血管疾病诊断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比≥3/4)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0例12个大脑前动脉A1段微小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10例病人均在成功植入Neuroform支架后行动脉瘤栓塞,其中致密栓塞7例,3例90%栓塞,所有患者均随访6~24月无再出血,4例术后3~6月行CTA复查,6例于术后6~12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宽颈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西门子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收集来我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DSA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中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并与64层以下冠状动脉CTA进行对照.结果 36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丽种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8.08%、特异性为95.69%、准确性为96.43%.与64层以下螺旋CT比较,对患者心率、屏气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宽松.结论 西门子128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高.方法 简单、快速准确、无创伤,患者易接受,可作为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20排 CT 血管造影(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8-12月收治的32例自发性SAH患者行320排 CTA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均行320排 CTA 检查,未发现动脉瘤的11例治疗2周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仍未发现颅内动脉瘤。发现的21例颅内动脉瘤,术后1~2周行320排 CTA 及 CT 脑灌注检查均显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的异常,其中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320排 CTA 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的诊断手段,可为 aSAH的诊治及术后观察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50例128层螺旋CT颈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其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统计研究,并与DSA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动脉瘤18例,血管畸形5例,动脉硬化96例,动脉变细42例,静脉异常9例,血管发育变异6例.其中有43例做了DSA检查,检查结果与颈脑血管CT成像结果相符和.结论:128层螺旋CT可以无创、快速、准确并清晰地检查出颈脑血管病变,可作为颈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部分骨减影技术在降低头颅CTA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院临床怀疑脑血管疾患需行64排头颅CTA检查的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两组,每组随机抽取50例病例。A组50例为完全减影组,平扫与增强扫描范围均为颅底至颅顶,B组50例为部分减影组,除平扫范围不同之外(颅底至前床突上方1cm),其他均与A组相同。两组扫描条件相同。以颅内血管树的清晰度、完整性(有无骨性伪影)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并对两组病例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分别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辐射剂量比较,A组平均DLP为609.67 mGy.cm,B组平均DLP为429.4 mGy.cm,B组比A组辐射剂量降低29.5%,有统计学差异(t=15.807,P〈0.05)。两组图像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两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χ^2=2.130,P〉0.05)。结论部分减影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基础上还能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