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提出了:(1)膜原之实质,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其位正当膈下;(2)膜原之地带.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3)膜原之病理,病因多浊邪、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青开迭;(4)膜原之病症,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易于蓉涉阳明太阴,伤寒温病皆有其类,然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5)膜原之证治,依浊邪之寒热兼偏不网,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根据中医证、理、法、方必须一贯到底的原则,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湿辨证论治中的内在境一性,为全面沟通中医采温内外辨证论治体系.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膜原"的来源,内经诸家、温病学家对"膜原"的认识,认为"膜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膜原"泛指机体腔隙、筋膜所在之处,狭义"膜原"指中焦胃脘之筋膜,或空隙处,为上中下三焦必经之处,当属半表半里,为"三焦之门户"。而"湿热阻遏膜原"证为"膜原"病的代表证。其治疗宜辛开与疏利结合,宣透膜原、燥湿化浊,及时阻断病邪向下向内传变。同时应认真区分其与类似证疟疾、伤寒少阳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IgA肾病以其发病隐匿、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等特点与中医“邪伏膜原”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性。本文认为IgA肾病“膜原”伏邪生于肾元亏损、命门火衰,传于三焦膜系、化浊蕴毒,藏于少阴膜络、痹阻肾络,发于正虚感邪、因加而发,并取象于现代医学病理研究,拓展“邪伏膜原”的物质基础,是对该病病机的高度凝练。治疗中根据“邪伏膜原”程度,分别施以补虚托邪治法,固“膜原”之元气;以升清降浊治法,利“膜原”之浊毒;以搜风通络治法,逐“膜原”之络痹;以清热透邪治法,达“膜原”之伏邪。旨在恢复正气,透邪外达,从而减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5.
膜原与三焦都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治疗提供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嘉骏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12,27(8):1502-1504
膜原与三焦都是《黄帝内经》藏象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膜原为三焦之护卫,为邪气入侵三焦的生理屏障;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脾与胃以膜相连三方面阐述了膜原乃三焦门户说。通过古籍文献整理、澄清膜原与三焦概念后,可为邪入膜原和三焦病变的治疗提供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7.
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是三焦流注腠理与玄府的气血中介转输站,是元真之气三焦气化升降、转输、沉浮、开阖的多元管道。膜原位于中焦,半表半里,为上中下三焦之必经处,故日“膜原为三焦之门户”,结合临床揭示了疾病的一种病理变化阶段,尤其在温病等急性热病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9.
病在膜原的辨正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膜原又名募原 ,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膜原这一术语和邪入膜原的记载 ,如《素问·举痛论》中有“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王冰注曰“膜 :膈间之膜 ,原 :膈肓之原也。”膜原泛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 ,此后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有如下论述 :“……邪从口鼻而入 ,则其所客 ,内不在脏腑 ,外不在经络 ,舍于夹脊之内……正当经胃关交之所 ,故为半表半里……即所谓横连膜原是也。”从以上所论来看 ,病在膜原最先作为病位概念提出 ,而吴又可所论 ,一方面从主观上为了说明温病与伤寒之别 ,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点明了温疫之邪为病初起时的特异…  相似文献   

10.
谈“邪伏膜原”与达原饮之运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高忠英“邪状膜原”是温病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阶段和现象,多见于湿温病初期。有关“邪伏膜原”的提法,首见于明代吴又可所著《温疫论》中,吴氏提示了九种传变的理论构思和开达膜原以驱邪的治则要义...  相似文献   

11.
达原饮是明代著名温热学家吴有性创立的治疗温病初起、邪伏膜原之名方。近年来笔者通过临床践验,认为本方不但能开达膜原,治疗温疫或疟疾之邪伏膜原,而且理气和胃,清热燥湿之功尤著,可广泛用于中焦湿热诸证。  相似文献   

12.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3.
在《黄帝内经》对于膜原的论述中,主要强调了膜原内连脏腑的部分,相对弱化膜原外通肢节的部分。历代医家在注释膜原之时,大多也以其为人体的筋膜一语带过,并且着重将其与胸腹腔中的筋膜进行比附,相对忽视了躯体四肢的筋膜同样也是膜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膜原详于内而轻于外的现象。文章通过古籍文献整理、分别对"筋""膜"之内涵以及筋膜与膜原的关系加以辨析,以期厘清相关概念、为邪入膜原的辨证论治提供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达原饮出自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吴又可称此方可驱离人体膜原之邪,“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故方名“达原饮”。本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等组成,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之功,主治温病初起、邪伏膜原。现代可用槟榔9g,厚朴6g,草果3g,知母6g,白芍6g,黄苓6g,甘草3g,水煎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温疫论》中邪伏膜原证临床表现、病邪侵入途径、施治方药的分析,认为其病住在脾胃,而不是膜原;病机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于脾胃,属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16.
宣透膜原法治盗汗低热312000浙江省绍兴市第五医院孙慧芬盗汗低热一般皆责之阴虚,治疗以滋阴降火、养心敛汗、清虚热等为常法,但临床所见由阳虚、血瘀、湿热而致盗汗者为数不少。我市地处卑湿,湿热蒸腾,郁热浊邪侵袭人体,伏于膜原,留恋不去,影响少阳枢机,致...  相似文献   

17.
湿热之邪伏于膜原的发热常为日久不愈之低热,缠绵难愈。膜原与少阳、三焦同属半表半里之病位系统,与脾胃、三焦关系密切,以达原饮、升降散加减进行治疗湿热中阻型发热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8.
膜原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中颇具理论意义,而又富有实用价值的一部分。周耀庭教授在对这一理论进行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在继承历代先贤的优秀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发先贤之不足,补先贤之未备,并有进一步的创新,在理论和临床遣方用药等方面均有所突破。本文试图以周老师治疗长期发热为例,进而学习其膜原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对此进行继承、整理与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膜原的中介效应--从系统论的一个焦距揆度膜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站在系统论的一个焦距上揆度膜原,它是人体三焦气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具有贯通联络三焦一腠理和玄府的中介效应。它是介于形态解剖结构与形上功能态之间的一个非虚非实、非表非里的多元中介。“非虚”内涵至少具有四个结构硬核板块层,“非实”亦至少具有五个“通透性”软核保护带。气血、痰火、湿浊与通会元真之气的恒态流注,是膜原的中介“质料”。通过三焦气化的升降、开阂、出入、转输的多元管道——膜原,这一少阳枢机系统中间站的中介调节,人体的气机调控在隐态过程中,得以如环无端的自然气化实现。膜原的中介空间定位是在胃上口,“通透性”是它的中介效应,疏利透达是它的中介治疗大法。膜原的中介本质是临床的有效性对证辨治,通过揆度奇恒、知常达变的7个有效方证互济共调,为临床辨证与辨病选择最准最佳的对证方药提供中介信息资源。从吴又可的疠气膜原说到叶天士的秽浊膜原,从现代临床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高热、肠伤寒及内科杂病的疼痛证,到儿科的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都为今后膜原学说的广泛应用.开拓了“膜原证”规范化、非规范化之间的中介张力.提供了多元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20.
张帅 《中医药通报》2011,10(5):33-35
膜原,又称募原,其称始于《内经》。《素问·疟论篇》载:"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但长期以来,关于膜原的概念尚无明确定论,各家学说对此皆有论述,以下就膜原的实质,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特浅析一下对膜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