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优化临床输血流程信息系统,做到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方法在医护信息系统中建立临床输血管理模块,通过数据流技术,确定输血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及其质量控制点,实现临床输血的闭环管理及实时监控,规避临床用血风险。结果通过数据流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输血流程,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输血错误,输血项目执行规范率从95%~99%提高至99%~100%,交叉配血前与输血前"两人核对"符合率、血制品质量符合率均达到了100%,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了0.02%。结论基于数据流技术的输血流程信息系统更好地适应了医疗信息化管理与发展要求,使临床用血准确、安全、高效,对规范输血流程和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市级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以及各医疗机构的三级联控、分层推进,不断促进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方法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各医疗机构医务科和输血科加强临床用血过程监控并对输血病历进行自查;血液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制定病历考评标准,对全市9家医疗机构2 865份病历逐一进行考评并每月通报,市卫计委每年组织2次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输血科建设和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督导检查。结果临床输血病历的合格率从2013年1月的47.33%上升到2014年12月的92.94%;输血病历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红细胞使用量同比下降6.2%;血浆使用量同比下降35.9%;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同比分别上升12.1%、15.7%,增长在合理范围内,临床用血趋于合理。结论通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三级管理,提升了医务人员规范输血执行制度的能力,规范了医疗机构输血流程,促进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了输血病历的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减少了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3.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35):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FMEA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RPN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12):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 前后 RPN 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 FMEA 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 RPN 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 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优化临床输血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引入条形码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信息系统。方法配发血系统管理时,对手写输血申请单进行质量考评;临床输血信息系统使用后,输血申请、标本管理、血液管理等实现条形码管理。结果实施质量考评可提高手写输血申请单的合格率,但工作量大、难度高;电子申请不仅保证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性,而且条形码对标本和血液管理简单易行、可信度高。结论临床输血信息系统采用条形码技术,增加相关信息量,对提高临床输血管理、增加保证输血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实现血液"从血站到血管"全过程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九江地区18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两年的督导检查情况,提高输血科(血库)的建设和质量管理,更好地保障安全输血。方法根据《江西省医疗机构输血科建设与临床用血管理评估标准》,在2013年和2014年对18家二级以上医院输血科(血库)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建筑布局、设备管理、用血管理和安全管理6方面通过查阅文件、记录和病历,询问工作人员和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结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筑布局和设备管理、用血管理和安全管理平均合格率2013年分别为46.3%、48.4%和47%,2014年分别为62.0%、54.7%和58.6%。结论各医院领导应进一步重视输血科(血库),加大投入;加强医护人员安全用血、合理用血培训;建立规范的输血质量体系,并严格执行,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输血流程管理,保证输血安全.广东省中医院自2008年开始建设输血科管理系统,2009年正式投入使用,在使用一年多的时间里,应用该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对血液入库、交叉配血、发血、血液库存管理等流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减少人为差错的发生,为该院的输血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2009年上半年将临床输血纳入医院医疗质量查房体系,对输血相关文书、输血医嘱、合理输血、护理输血操作流程、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血袋管理等内容进行督查,并现场反馈,提出整改意见。2009年下半年查房结合上半年存在问题进行督查,监督整改措施及效果。结果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各项内容不规范情况明显下降,临床医师输血知识和风险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输血质量查房对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意义重大,是提高输血质量和防范输血医疗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董海伟 《临床医学》2013,33(8):112-113
目的 总结临床患者输血过程中的差错及应对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发生的46例输血差错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对比分析中得出技术差错为4.3%,非技术误差为95.7%.结论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提高医护人员、输血科人员业务知识水平和技术,严格按输血技术规范和护理核心制度操作,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各项差错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探讨其在输血不良反应质量管理与输血安全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按照临床用血全面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在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架构基础上,对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施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2)对智能路径应用以来本院2013年-2015年6月21 284名出院输血患者做输血不良反应质量持续改进分析。结果 1)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优化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实现了临床输血过程监测的智能路径化实时控制与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工作依从性、规范性,提高了临床用血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2)本组出院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132/21 284),其中红细胞、血浆输注的发生率(33.33%、45.45%)明显高于血小板、冷沉淀(18.94%、2.27%)(P0.05);过敏反应发生率(81.82%)较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高(17.42%)(P0.05);≥18岁病例的发生率(81.06%)高于18岁病例(18.94%)(P0.05),有输血史病例的发生率(62.12%)高于无输血史病例(37.88%)(P0.05),而有、无妊娠史病例间差异甚小(P0.05);输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90.15%)发生在输血过程1 h,其中以输注30 min-1 h最多见(P0.05)),占68.18%。结论输血不良反应智能路径的构建与应用实现了输血不良反应工作流程与质量控制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路径化,有效提高了临床用血质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能为临床用血质量持续改进和输血安全预警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规范临床输血病历管理,提高临床输血病历管理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我院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控制计划,采用随机抽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方式对546份临床输血病历的19项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控制项目进行检查、统计和分析,实施PDCA持续改进方案。结果 2015年临床输血申请单和知情同意书填写完整性、临床输血病历病程记录完整性和术中出血量记录等项目合格率比2014年都有显著提高(P0.05);其它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项目合格率也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输血后疗效评价合格率有待进一步改进。结论采取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等综合措施,通过PDCA持续改进,有利于规范临床输血病历管理,提高临床输血全流程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保证临床输血护理流程每个环节的安全实施,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临床输血护理流程优化改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1日~3月1日之间临床2250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1日~8月1日之间临床231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以HIS系统为载体的输血护理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MEA分析当前信息化输血流程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对其进行了流程优化再造和应用,并完善输血护理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对比两组临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及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风险系数(RPN)。结果应用FMEA分析优化后信息化输血护理流程,临床护理输血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下降了60.7%;观察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RPN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FMEA分析可有效优化输血护理流程,降低临床输血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麻春英  裴莉萍  生本有 《护理研究》2013,(23):2515-2516
[目的]探讨移动信息技术在静脉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原静脉输血流程和移动输血流程的对比分析,论证移动输血流程的优势。[结果]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静脉输血流程后,保证了血样标本的正确性,提高了对病人身份识别及血制品种类输注的准确性,降低了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病人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结论]移动信息技术在静脉输血流程中的应用保证了病人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作用.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及卫生部《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为依据,对2004年成都市8所新申请用血医院输血科(血库)现场审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所医院一次性审核达到基本标准2所,不合格6所,不合格率高达75%;经二次审核合格共6所,仍有2所医院未复审.结论建立对新申请用血的医院,实施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监督管理制度,对进一步确保受血者的输血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理用血监管流程在临床输血合理性和用血安全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质控前移的方式,对来自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3个临床用血科室的3 116个输血病例进行输血合理性研究。结果建立输血前合理监管流程后结果显示1)临床输血人次较监管前减少了182人次;2)用血不合理性由监管前的15.95%(243/1 523)降至8.97%(135/1 593);3)总节约用血量为47 850 m L。结论输血前合理用血监管流程的使用,提高了临床输血合理性,节约了血液资源,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规范医院输血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在2011年8月对全院73个护理单元进行输血规范检查并对不同层级护士进行输血相关知识测试后,进行总结,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完善制度、制定规范流程,进行反复培训、考核,反复督导,并利用PDCA持续改进,2013年4月,再次对全院73个护理单元进行病历检查并对不同层级护士进行输血知识提问。结果医院安全输血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并持续改进;医院输血管理制度及规范流程得到落实;两次检查及提问比较,2011年8月份检查存在问题基本解决,都达到了安全指标,护士的输血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的等级创建,推进了医院安全输血管理工作,加强了规范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水平;保证了患者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西宁地区临床用血医院实行准入制度后产生的效果分析,探讨在临床输血管理中实行准入制度的必要性。方法对新建医院及已经开展临床输血业务,但输血管理不规范的医院实行准入制度,只有验收通过的医院才有资格进行临床输血业务。结果准入制度的实施,强力推进了本地区临床输血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医院临床输血安全。结论准入制度的实施,提高了临床用血的门槛,使开展临床输血的医院以高标准的要求进入了输血行列,有效的净化了本地区临床用血队伍,对整体稳步推进本地区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输血是在临床中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临床输血操作中稍有不慎会造成输血错误,威胁患者输血安全,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声誉,所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的需求十分急切。方法通过信息化构建安全输血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输血,实现输血流程的闭环管理。利用PDA扫描电子腕带芯片、采血试管、取血单和血袋上的条形码记录整个输血全过程的护理活动,从而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结果安全输血系统不仅极大地避免了临床输血的各种核对差错,而且对《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及《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版)中要求的具体关键时间节点有了真实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化手段"强迫"双人核对和提醒各种关键时间节点,从而实现了从"开具输血医嘱-备血-取血-输血-记录"整个输血操作流程的闭环管理。结论输血闭环管理与传统输血相比流程有了明显改进,确实解决了输血护理管理的临床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输血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5年6月起将CQI运用到输血安全管理中,随访6个月,观察CQI执行前及执行6个月后护理人员安全输血规范执行率。结果 CQI执行6个月后,护士在制度掌握正确率、血标本采集双人核对签名率、双人规范输血执行率、血标签粘贴及签名位置正确率及输血器输血袋正确处理率方面均优于CQI执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CQI方法进行输血安全管理,能有效规范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安全输血的行为,提高临床用血安全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实现安全输血管理信息化,提高输血护理质量。方法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2017年11—12月)临床输血472例次,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2018年4—5月)临床输血441例次,比较实施前后护士输血查对规范化行为、输血护理质量、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血标本采集双人核对率、床边输注双人核对执行率、血制品取回后30 min内输注率、输血前15 min巡视率、血制品取回4 h内输注完毕率均高于实施前(P 0. 05)。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后血袋入科双人核对率均为100%。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前发生2例输血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过敏反应,1例为寒颤发热反应;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实施后发生1例过敏反应,均给予及时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安全管理中,规范了输血流程、过程环节可追踪,提高了输血护理质量,确保了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