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海 《光明中医》2009,24(9):1650-1651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被后世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全书共有方剂205首,这些处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功效卓著.原书不仅注重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更注意药物经过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遣方用药、加减变化、灵活机动,充分体现了依法立方、据证用药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浅谈《伤寒论》药物配伍规律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药物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唐代医家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曾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以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  相似文献   

3.
经方一般多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 ,其选药精良 ,立法严谨 ,取效卓著 ,为历代医家所喜用 ,并被称为“医方之祖”。成无己曰 :“自古诸方历岁浸远 ,难可考详 ,唯仲景之书 ,最为群方之祖”;李东垣曰 :“仲景药为万世法 ,号群方之祖 ,治杂病若神。后世医者 ,宗《内经》法 ,学仲景心 ,可以为师矣。”之所以称经方为“医方之祖”,关键在于经方所体现的药物配伍法则对后世医方的发展影响重大 ,后世医家以经方为“母方”化裁创立出许多新方。本文对经方的配伍特点进行论述 ,以期对临床选方遣药有所裨益。1 协调阴阳为根本阴阳…  相似文献   

4.
<正> 桂枝汤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方剂,似乎不成问题,而事实上,关于桂枝汤分类归属问题,却是历来就有争议.多数医家是将本方归属解表剂中,现在试用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也是这种意见.也有一些医家将本方归于和解剂中,较早提出这种认识者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而明确提出桂枝汤为和方者,则是清代的王晋三,他在《伤寒古方通》里说:"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今人金寿山教授也说桂枝汤"是和剂,是调和营卫之剂."那么桂枝汤究竟属于哪一类方剂呢?本文想从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11)
《伤寒论》向有"方书之祖"之誉,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极为丰富,察证细微,组方用药精当,《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配伍、治疗法则,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实践应用价值。此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较为典型的方剂进行剖析,探寻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之辨证方法、用药配伍原则与机理。  相似文献   

6.
正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疗效显著,常为后世医家所沿用。经方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笔者在临床中尝试应用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常常效如  相似文献   

7.
论方剂文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方剂文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史欣德(南京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南京210029)方剂,作为中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一种处方形式和主要手段,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从方书之祖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现代权威性的方剂辞书《中医方剂大辞典》,历...  相似文献   

8.
<正>《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总结了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法和体系,首创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并且该书创立了260余首方剂,被后世历代医家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方剂学的鼻祖。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张仲景所创制的中药剂型种类繁多,除常见的汤剂之外,还有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熏剂、浴剂、搐鼻剂、阴道栓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治疗脑病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汤)系宋代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肉桂、附子而成,用治肾虚诸证。清代医家汪昂在其所著《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中将其列为第一方,后世称之为补阴方剂之祖。历经数百年医家的运用,其疗效确切,组方严谨合理。原著用治小儿,今则通治成人、小儿肝肾阴虚不足诸证。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典方剂研究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赛美 《国医论坛》1999,14(5):41-44
“经方”,专指汉方医家张仲景创制的方剂,以其配伍严谨,用药精炼,疗效确切,适应性强而被誉为“医方之祖”。而经典方剂,则因其为中医经典医著《伤寒论》、《金匾要略》、《温病学》所载而获其名。其理法方药一线贯通,或病证结合,或汤方证一体,是《伤寒论》、《金鹰要略》、《温病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成为当今“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经典方剂研究不仅能深入揭示张仲景、吴胡通、叶天土、薛生白等著名医家制方之蕴义,从微观上阐释六经、脏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实质,促进学科学术发展,而且…  相似文献   

11.
曹颖甫运用经方峻猛剂的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被历代医家崇奉为方书之祖,治病之宗本。曹颖甫一生治医专宗仲景,以善用经方而闻名。尤以擅用峻猛之剂治疗痼疾,效如桴鼓。《经方实验录》是他长期临证经验的缩影。抵当汤证和大陷胸汤证二则经典医案明示我们:既不能畏峻猛方剂而不用,又要治医循序渐进,切勿躐等以求功。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现代对这部著作方剂研究虽然较多,而往往忽视方剂后加减用药的重要性。书中附有方后注药物加减的方子有九,即防己黄芪汤、《千金》三黄汤、厚朴七物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已椒苈黄丸、越婢汤、白术散、竹叶汤、竹皮大丸,其结合病证特点化裁用药,同药治异症,异药治同症,可谓是药简力专,圆机活法,不拘一格。笔者就此研究探讨法因证变、方随法移之律,以期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3.
乔利军  张新春  黄燕 《新中医》2017,49(6):160-162
正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因而方剂是医者智慧的结晶。《伤寒论》共载方113首,这些方剂理法有度、组方严谨、选药精当、主次分明、药味不多、变化巧妙,深为古今中外医家所折服,亦被推为"方书之祖"。徐灵胎从方证相应的角度揭示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类经而类方"开类方研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3])。栀子汤类方是《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主方辨治胸膈郁热证的一类方剂,包括  相似文献   

14.
李冀  田雷 《中医药学报》2012,40(3):143-144
方剂分类体系一直是方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通过对方剂分类的研究,以期寻找隐藏其后的理法体系。由于理论体系及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同一方剂在分类上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这些不同的观点在某一层面上却是相对合理的。以《祖剂》与《伤寒论类方》在经方分类上的不同点为例,阐释这些不同点各自的合理性,进而寻求这些不同点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伤寒杂病论》其收录方剂组方简单,疗效确切,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金匮要略》是其中治疗杂病的部分,被后世医家称为治疗杂病的典范。笔者初入中医之门,每遇疑难之病例,必翻阅经典,以求解答。每次翻阅,都对经方有更新的认识。现列举《金匮要略》治验两则,以兹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方药用于临床,其效显著。唐·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从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调指出:“他(指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应当很好钻研。”笔者仅就《伤寒论》中药物配伍规律做一初步探讨。一、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方剂的药物性能基本相同(或有别),配伍后协同发挥作用。 1.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可互相增强疗效。如麻黄与桂枝配伍,  相似文献   

17.
几组《伤寒论》经方药效精微的定量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后人推崇为方书之祖。书中收集的许多有效的方剂,不仅因疗效卓著被后人尊为经方,而且因为对药物用量的把握之精确而倍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历代许多医家都高度评价其把握方剂药物用量的超凡能力。文章利用已建立的中医方剂量化分析方法,重点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系列经方来进行定量计算,以求揭示其药物用量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为少阴阳郁而设四逆散,放在《伤寒论》少阴篇,以"少阴病"冠首,病机当为少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阳气内遏不能外达四末,阳郁内闭。因论述简洁引发争议,后世医家未从仲景六经出发,从药物组成、脏腑辨证法推测四逆散证病机,分别提出四逆散证属少阴、厥阴、少阳经。病在少阴:系少阴阳虚相对较少,从方剂组成、临床实践角度,都不太被后世认可;少阴邪热内郁:成无己首提邪热内郁,解释四逆产生原因,得到后世医家认同,但观其或然证加减用药多具温热之性,如干姜、桂枝、附子等,用温热药治疗邪热内郁证有欠稳妥。病在厥阴:"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烟没已久,今表出之","四逆"是"少厥二阴热邪为本",现代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继承与发展,也有医家认为四逆散证病在少阳。随着四逆散广泛应用及发展,在六版教材《方剂学》《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等,四逆散被作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以"肝脾不调"为基础来解释四逆散证病机变化是确切可行的。以四逆散为基础方化裁、创造出了诸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因而四逆散被誉为"疏肝祖方"。  相似文献   

19.
张永文  鞠娟  李芳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5):480-480,F0003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2-5]。《法要》卷首指出:"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又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故《法要》中的方剂可分为治疗"诸凡杂病"和"外感天行"两部分,通过对外感天行临床症状、脉象及治疗方剂的分析,认为《法要》中记载的外感天行就是张仲景所称之的伤寒。由于《法要》中记载的60首方剂主要来源于已佚古  相似文献   

20.
<正> "药对"是根据一定法则配伍的一对药,亦即是中医方剂中最简单的复方.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对"方面亦堪称典范,《伤寒论》中有一些方剂本身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和干姜附子汤等;而另一些方剂如:桂枝汤则可以看成是"桂枝一芍药"、"桂枝一甘草"、"芍药一甘草"和"生姜一大枣"这样几个"药对"的组合.因此,《伤寒论》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