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味是中药理论的基础,分为温、寒、热(熟)、凉(平)四性,甘、苦、辛、酸、咸五味。通过研究中药性味,结合现代药学研究可有效治疗各类疾病,补充完善现代药学理论基础,对于中药的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伯未从民国时期就开始重视中药和方剂的整理与研究,一方面表现在报刊媒体的呼吁和倡议,另一方面表现在编写多部方药学专著,各有其特点。其中《验方类编》是方剂普及读物之代表,《药物学讲义》重视中药临床实用性。同时倡导方剂学习掌握君药为先,药物研究强调性味特点。这些内容对当时方药学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药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药性理论,遵从"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实现"整体综合调节"的目标。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中药性味配伍是中医方药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层面,是方剂配伍的原始理论之一,结合病证特点,研究方剂性味配伍,有利于明确方剂的配伍机制。中药复方配伍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中药成分、剂量、配伍关系等的研究,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符合中药性味的药理效应入手,对性味组分的配伍效应与机制进行研究,能更好地解析中医药配伍机制,用现代信息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综合探究中药性味归属与组分配伍后药理效应消长的相关性,有利于推动中药复方理论的发展。中药性味与组分配伍研究应该注重性味配伍后对组分配伍药理效应的结合,明确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更好的发扬中药的特色和优势。对近年来中药复方配伍方式和药效进行了综述,为后续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吴茱萸为研究对象,构建沟通中药性味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方法]通过本草考证和现代文献研究,分别利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归纳演绎方法,并在建立现代药理指标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方法,建立吴茱萸性味—功效—药理指标的相关性,进而客观构建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结果]基于古籍文献分析吴茱萸性味与药理指标关系为:辛味与镇痛、抗炎有相关性;苦味与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有相关性。基于文献数据库分析中药"五味"与药理指标关系为:镇痛、抗炎与辛味相关,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与苦味相关;聚类分析结果亦表明镇痛、抗炎是一类,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为一类。[结论]本草考证和现代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均为辛味与镇痛、抗炎有相关性;苦味与止呕、止泻及抗胃溃疡有相关性,从而科学构建吴茱萸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1 中药和西药分属于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两个理论体系。 西药中药化研究就是把西药放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结果使它具有中药的药性(性味、归经等)和功效,能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使用,成为新的中药。西药中药化研究为中药学实现现代科学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近代以来,人们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研究,主  相似文献   

7.
酸枣仁药性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建军 《中医研究》2005,18(5):59-60
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种子,现代中药学据其功用,将其归入养心安神类药物.对其药性,<中药大辞典>言:"性味:味甘性平;归经:归心肝脾经;功能:养心、安神、敛汗."[1]<中药学>云:"药性: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主治:心悸失眠、自汗盗汗、津伤口渴、骨蒸劳热."[2]其他相关现代中药著作对性味、归经、功用的描述亦各有不同,但对其养心安神的功用,认识基本一致.笔者多方查阅资料发现,酸枣仁安神的作用并非源于养心,现代中药学对酸枣仁的归类亦不十分妥当.  相似文献   

8.
胡波  蒋永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02-2704
以效用剂量和中药性味模糊量化作为方剂性味宏观量化两个基本参数,设计出方剂性味的多维宏观量化表达模型,具体包括:四性量化表达模型、五味量化表达模型、组合性味量化表达模型。通过以《中医类方辞典》中的"通用方"为样本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效用剂量和中药性味量化的方剂性味多维宏观量化表达,能深入和客观地展现方剂的性能,有助于方剂在临床上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9.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中药性味学说的现代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学者们从文献学、形态学基础、结合量子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诠释药性理论,推动了药性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中药的"酸味"就是因为中药的氢离子,"甜味"就是由于糖,这就落入了研究化学药的"窠臼",很难全面客观地阐释中药的性味特点,尤其是古人对五味的确定,并非单凭药物的滋味,还有通过药物作用的反推。因  相似文献   

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相结合,并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建立符合中药现代化特色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既紧密相关,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赋予中药化学成分以性味系统设计并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该文对近年来中药性味的拆分及其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药开发与中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谈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药单体的性味归经是解决目前中药应用范围越来越小,中药临床运用的品种越来越少的方法。本文阐述了研究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意义在于可扩大中医药物的药源,充实中医药学,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丰富中医传统理论,真正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从单体药物与中药的同一性及传统中药、现代西药中单体的性味归经研究阐明其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单体药物性味归经的方法必须以临床研究为主,动物试验、文献研究为辅。  相似文献   

1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教委主持国内有关专家反复论证之后,中药药理学专业已正式列为试办专业。并已确定成都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首次创办。该专业在我国中医院校的各专业是一次新创,国家中医局甚为重视:并将该专业列为局办专业,力争今、明两年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目前我院在为首以创办中药药理专业而紧张忙碌着。 中药药理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到今天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开放,标志着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又有了新的质的飞跃。 中理理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基础、中药学等传统医学以及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中药化学等现代药学两方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中药药理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和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材,学制5年,学生在5年中必须掌握中医药学及现代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相似文献   

15.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武汉市第三医院住院确诊为带状疱疹患者的中药饮片处方,统计组方用药特点和规律,探讨药学监护重点内容.方法 用Excel统计中药使用频率、用量、功效及性味归经;用SQLserver 2017软件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和治疗思路.结果 共纳入421张治疗处方,涉及中药228味,高频中药41味;性味以寒、苦为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药学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开展起来,药学服务便成为热门话题见诸报刊,然而,涉及内容基本上都是有关西药药学服务。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由于难度较大,尤其是医院中药房条件较差,力量薄弱,困难较多,加之部分医院领导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不够重视,使中药临床药学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和应有的发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与实际工作的要求以及与西药临床药学工作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距,也存在不少问题。为全面、深入探讨中药临床药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开展模式,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房管理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定于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主办"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同时将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班(项目编号:2013290401031,项目负责人:梅全喜)"。会议除邀请有关政府官员、中药临床药学领域知名的国内专家到会作专题报告外,还将面向全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医药研究人员、医药单位管理层人员征集论文,现将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并热忱欢迎无论文者参会。  相似文献   

18.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为顺应我国医疗改革新形势,推动中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探讨中药临床药学现状,存在问题,取得成果以及医改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中药临床药学教学与开展模式,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6全国中药临床药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11月25-27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主办,同时将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实践培训班(项目编号:T20161911060)",并同时举行"全国高等学校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创新教材"  相似文献   

20.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是传承中药临床功效和指导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与核心理论。随着科学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性味理论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以阐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文章对中药性味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梳理出中药性味理论的发展脉络。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提出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探讨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通过对中药性味理论研究评析与展望,分析并讨论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