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佟以东 《黑龙江医学》2006,30(6):401-402
目的观察1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治疗前后4周QTd、QTcd的演变。方法162例AMI病人分成静脉溶栓再通组、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12、24 h、2~7 d、14 d、21 d、28d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QTcd进行对照。结果AMI静脉溶栓再通组与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QTcd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静脉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7.4%、56.3%和81.6%。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再灌注可使QTd、QTcd显著降低,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判断溶栓再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前、溶栓开始后0.5、1、1.5、2、3、4、5、6小时分别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各时段QTd,溶栓后根据再通情况分为再通组和非再通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呈上升趋势,之后QTd明显下降,至溶栓后6小时达低谷。未通组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溶栓后0.5、1、1.5小时再通组QTd明显高于未通组,2小时~6小时再通组QTd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动态性变化,QTd可作为观察溶栓和再灌注效果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曲虹  张丰富 《安徽医学》2003,24(3):41-4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71例AMI病人分为再通组、未通存活组及死亡组 ,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1、2、3、4、6、8、10、12、2 4、48、72、96及 12 0h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 ,并分别测算出各时刻的QTd及校正QTd(QTcd)。结果 再通组溶栓后 1h内QTd及QTcd明显降低 ;未通存活组无明显变化 ;死亡组溶栓 2h内即明显升高并随病情恶化呈持续上升直至死亡。结论 QTd及QTcd能作为预测AMI溶栓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对及时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及早期判断溶栓治疗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组与未溶栓组 ,溶栓组分为再通组与未通组 ,另选 30例冠脉造影阴性者作为对照组 ;记录各组溶栓前、溶栓开始后 0 .5、1、1.5、2、3、4、5、6h等系列时点的动态心电图 ,测量各时点QTd ,分析比较各组QTd的动态变化。结果 6 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QTd明显大于对照组 (P<0 .0 1) ,再通组在溶栓开始 1.5h内QTd呈上升趋势 ,而溶栓后 2hQTd明显减小 (P <0 .0 1) ;未通组与未溶栓组在相应的系列时点QTd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及溶栓治疗再通过程中QTd发生了特征性动态变化 ,提示其可能成为及时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与早期判断成功溶栓的新佐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及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根据溶栓是否再通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测量每例患者QT离散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延长,(P<0.05),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比溶栓未通组的QTd明显缩短(P<0.05)。结论 QTd可作为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及溶栓成功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李国强 《广东医学》2007,28(6):949-95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溶栓组QTd(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②方法 对 34例AMI病人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于溶栓治疗前后同步记录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 .③结果 AMI组溶栓治疗前QT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t=18.70 0 ,P <0 .0 0 1) ;血管再通组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速度更快 (t=3.46 8,3.473,P <0 .0 1) ,溶栓 3h后QTd较溶栓前即明显降低 (t=4.195 ,P <0 .0 0 1)。④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 ,尽早地恢复血流再灌注 ,可明显降低QTd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中心率变异性(HRV)及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并探讨HRV与QTd的相关性。方法对AMI患者早期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AMI未溶栓组在起病14d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同时对所有组别进行治疗前后QTd变化对比,观察QTd与HRV的相关性。结果溶检成功组HRV时域分析指标及频域分析指标较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均显著提高(P〈0.01),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所有HRV分析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检成功组、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的QTd在治疗前均明显增大,在治疗后溶检成功组QTd显著减dx(P〈0.01),而溶栓失败组与非溶栓组QTd恢复速度显著慢于溶栓成功组,HRV与QTd在急性心肌梗死(AUI)早期溶栓治疗中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能显著提高患者HRV,显著减小QTd,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及自主神经功能,减少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崔小锋  黄文新 《华夏医学》2000,13(4):452-453
目的:探讨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分析,测定其经静脉溶栓前后体表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溶栓成功后表现出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及QTcd明显增大,并在溶栓成功后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介入治疗后24h内出现T波倒置,将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45例,未倒置组20例,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及预后。结果T波倒置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减低、达酶峰时间提前、QTd及QTcd显著缩短,随访6个月,T波倒置组较未倒置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结论Q—T间期离散度变化和介入治疗后是否早期T波倒置均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简易临床指标,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QTd)及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的变化,探讨其在AMI时室性心律失常预测及溶栓疗疗评定中意义。方法:测量98例AMI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及其中40例经溶栓治疗者溶栓前后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并设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白杨  刘全 《吉林医学》2006,27(9):1027-1029
目的:研究AMI患者心电图QTd与急诊PCI及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比较住院期间AMI患者180例,将其中60例行急诊PCI者与60例未行介入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术前与术后相关血管恢复有效灌注后QTd、QTcd的变化,120例未经急诊PCI的AMI患者QTd、QTcd与CK峰估计的心肌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AMI患者行急诊PCI再灌注治疗组术后第1、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未行再灌注治疗的AMI对照组同期QTd、QTcd明显缩短。经急诊PCI治疗组术后第1天QTd、QTc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术后第2、3天及1周时QTd、QTcd较术前缩短。AMI患者CK峰估计的心梗面积与QTd、QTcd呈正相关性。结论:QTd作为一种简单非侵入的方法对评价早期再灌注疗效有一定价值,对估计心肌梗死面积并评价心梗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其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 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非溶栓组QTd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行静脉溶栓再通后,其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安置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恢复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②方法测定152例AMI恢复期病人PCI术前、术后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与同期15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比。③结果AMI恢复期病人PCI后QTd及QTcd较术前明显减小(t=20.926、13.543,P<0.01);单纯行冠状动脉造影对QTd无明显影响;下(正后)壁与前(高侧)壁AMI术前及术后比较,QTd及QTcd无显著差异。④结论PCI可以显著缩短AMI病人QTd,有效地避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从而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