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的变化,比较不同术式对运动皮层重塑的影响.方法 建立幼年Sprague-Dawley大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90只,随机采用三种不同术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包括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上干前股(A组,30只),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B组,30只)以及移位至正中神经(C组,30只).分别于术后1.5、3、6、9、12个月,以微电极刺激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在双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分布.另取6只成年SD大鼠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术后1.5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仅位于同侧运动皮层;术后3和6个月,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双侧运动皮层;术后9个月,A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已达对侧运动皮层;术后12个月,各实验组大鼠患肢支配区均位于对侧运动皮层,B组运动皮层重塑程度优于C组.结论 幼年大鼠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后运动皮层患肢支配区可实现由同侧皮层到双侧再到对侧皮层的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翅.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受体神经的类型影响术后运动皮层重塑,移位至臂丛上干前股或同时移位至正中和肌皮神经更有利于实现运动皮层的跨半球重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健侧颈7移位至患侧正中神经术后初级运动皮层跨大脑两半球功能重组的时程,初步探讨该重组的中枢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对照组(1个组),加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和右侧(健侧)颈7移位模型两组在术后3个月、5个月、7个月、10个月共8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运动皮层内微电极电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成年大鼠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初级运动皮层,MI)内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在双侧MI电刺激:(1)正常对照组:一侧肢体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在其对侧MI出现。(2)左侧全臂丛根性撕脱模型:在术后3~10个月,患肢的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能被诱发出来。(3)健侧颈7移位模型:术后3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未出现。术后5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仅出现于患肢同侧MI。术后7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在双侧MI均出现。术后10个月,患肢正中神经代表区只出现于患肢对侧MI,代表区面积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且仍位于原前肢代表区。结论在健侧颈7移位成年大鼠模型上证实,在术后10个月初级运动皮层出现了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中枢机制。发现了成年哺乳动物周围神经解剖通路改变后发生跨大脑半球功能重组的脑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鼠健侧C7移位后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的f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大鼠健侧C7移位后跨大脑两半球可塑性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2、8、16、20、28、40周组,每组6只,左侧肢体为患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右侧肢体为健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一期施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BOLD成像技术来观察移位术后双侧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结果术后2周、8周刺激患肢前爪,fMRI显示双侧大脑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16周在同侧皮层出现激活区,对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0周同侧皮层有激活区,激活区较16周激活区大,对侧皮层仍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8周对侧皮层和同侧皮层均有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为1个激活区,同侧皮层多个激活区;术后40周同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激活区高度集中,只有一个。结论健侧C7移位后可以成功实现跨正常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但其机制与神经通路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可塑性变化的规律。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术后1d、7d、1个月、3个月、1年共5个时间组,每组5只。采用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记录法,定量评价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双侧初级体感皮层(Sm1)可塑性变化的时程。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段电刺激患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双侧Sm1均未诱发出SEP。电刺激健侧前爪正中神经支配区,在健爪同侧Sm1未记录到SEP,只在其对侧Sm1记录到SEP;但不同时间段的SEP位点数目均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成年大鼠的初级体感皮层仍具有可塑性,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诱发了双侧Sm1动态的功能重组。两大脑半球相对应的同位区域之间存在着维持半球间平衡和协调的特殊机制。健侧前爪体感代表区的扩大可提高健爪的感觉辨别能力,以部分代偿患肢感觉功能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手功能重建一直是临床一大难题.1989年顾玉东等报道了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为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修复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神经源.目前健侧颈7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已成为重建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手功能的常用术式.但是,由于健侧颈7神经根较短,移位到对侧正中神经,需36cm的长段尺神经进行桥接,再生神经纤维除经过长途跋涉外,还要通过两个吻合口,其重建屈指功能的效果不理想.王树锋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自2004年5月~8月为7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缝合术,我们从2004年10月开始进行同类手术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7.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 证实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撕脱伤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7年 2月 ,运用同侧颈 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8例。其中 ,上干撕脱伤 7例 ,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颈 7神经根部分损伤 1例。选择颈 7神经根前股或前股前外侧份行移位术 ,直接与上干前股作显微缝合。 5例术后随访 6个月 ,3例因时间短未统计在内。结果  8例移位后同侧颈 7神经根支配的肌肉均未见明显的功能障碍。颈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干前股的 5例 ,4例术后 4个月肱二头肌已恢复屈肘动作 ,疗效显著。 1例合并颈7神经根部分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欠佳。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 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 ,提供了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新的动力神经源 ,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臂丛丛外移位神经包括肋间神经(Tsuyama1969)、副神经(Kotani1970)、颈丛运动支(Brunelli1977)、膈神经(顾玉东1970)、健侧颈7神经根(顾玉东1986)等。其中,健侧颈7根移位神经纤维数量最多,安全有效,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近年来,胸腔镜下超长切取膈神经,有效缩短了神经再生时间。对颈5、6根性撕脱伤,改良的Oberlin术式——臂丛丛内部分尺神经或正中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手术简单,屈肘功能疗效肯定;同侧颈7根移位术有效且能恢复多组肌肉功能。对颈8胸1根性撕脱伤,肌皮神经肱肌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以恢复屈指功能。对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改良的Doi术式——双股薄肌移位联合神经移位较好恢复了手握持功能;肢体短缩,健侧颈7移位直接修复正中、尺神经,能恢复屈拇屈指功能,但手内肌功能仍无恢复。如何重建手内肌仍需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断C7~T1背根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联系对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 192只SD大鼠作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实验分为 3组。A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B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术后 6周将其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C组 :将患侧尺神经远端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 ,同时切断患侧C7、8T1神经根 ,术后 6周将尺神经近端与正中神经缝合。 3组又分伤后即刻、1、2、4个月 4个手术时间组 ,每组 48只。 3组分别于术后 18、3 6周检测正中神经运动动作电位 (motoractionpotential ,CMAP)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及趾浅屈肌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和肌张力 ,并计算它们的恢复率。结果  ( 1)损伤后早期手术 :C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 (P <0 .0 1) ,而A组与B组差异不明显 (P >0 .0 5 )。 ( 2 )损伤后晚期手术 :B、C组各项检测指标均优于A组 (P <0 .0 1) ,而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 1)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早期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 ,中断神经节与桥接尺神经的联系 ,能显著提高健侧C7神经根移位的疗效。 ( 2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晚期手术时 ,因尺神经已基本自然变性 ,不管是否中断神经节与桥接  相似文献   

10.
同侧颈7神经根选择性移位术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针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膈神经损伤病例,采用新的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方法,并证实其科学性、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 自96年6月~99年2月,运用同侧颈_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移位术12例。其中臂丛上干撕脱伤10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合并中干颈_7神经根部分损伤2例。全麻下行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前股前外侧份移位,直接与上干前股显微缝合。术后随访9例,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7例颈_7神经根前股外侧份移位至上于前股有明显疗效,术后2月肌电检查证实有移位神经长入;术后4~7月即见肱二头肌恢复屈肘动作,而原颈_7神经根支配肌肉功能均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 同侧选择性颈_7神经根纤维束组移位不仅不影响颈_7神经根原有支配肌的运动功能,而且提供动力神经源,不失为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profile of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in whole BPAI on rats and evaluate changes of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repair of the median nerve with the contralateral C7 root transfer. Forty adult SD rats underwent whole roots avulsion of left brachial plexus, among them 20 received contralateral C7 root transfer to the injured median nerve. Intracortical microstimulation was performed in primary motor cortex (M1) at intervals of 3, 5, 7, and 10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maps of motor cortical responses were constructed. Five normal rats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Results showed that stimulating right M1 elicited motion of left vibrissae, submaxilla, neck, back, and left hindlimb after left BPAI, among them neck representation area replaced the forelimb area throughout the reorganization process. The left forelimb representation area was found in the left motor cortex 5 months after the contralateral C7 root transfer and existed in both motor cortexes at 7th postoperative month. The left forelimb representation area was detected only in right motor cortex at 10th month, postoperatively. In conclusions, after the contralateral C7 root transfer for repair of the median nerve in BPAI, the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occurred in a time‐dependent reorganizati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brain involves in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BPAI and repair with nerve transfer and suggest that efforts to improve the results from nerve repair should address the peripheral nerve as well as the brain. © 2010 Wiley‐Liss, Inc. Microsurgery 20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正中神经损伤修复后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方法 SD大鼠35只,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1 d和1周、4周、8周、12周、16周,每组5只,左侧肢体为损伤修复侧,将正中神经在内侧束分支以远2.0 cm处切断后缝合.通过皮层内微电极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正中神经损伤恢复过程中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结果 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运动皮层面积[(0.85±0.1)mm2,-x±s,下同].术后1 d、1周,对侧皮层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被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位点占据,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术后4周、8周和16周,运动皮层出现无反应位点;术后8周、12周,对侧皮层出现屈指屈腕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皮层内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结论 成年大鼠正中神经损伤后其对侧运动皮层发生可塑性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其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不同术式及不同神经吻合方法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各方法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及予后。方法本组64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将其分成A,B两组。A组30例为实验组,将健侧颈7神经根部分切断,与患侧尺神经远端行部分端端吻合(尺神经自颈椎椎体前食管后穿过);尺神经近端自然分成两束,分别与患侧正中神经、桡神经远端一期行端端吻合;B组34例为对照组,将健侧颈7神经根完全切断,与患侧尺神经远端行端端吻合(尺神经自颈前皮下穿过),患侧尺神经近端于二期(术后8个月)与患侧正中神经或桡神经远端行端端吻合。术后定期观察随访并记录分析结果。结果术中神经吻合张力A组明显小于B组;术后健侧上肢短期感觉运动异常改变,A组较B组发生率低,且症状消失快,但电生理检查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结果,A组较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侧颈7部分切开,术后减少了上肢感觉、运动异常的发生率,且症状消失快,同时吻合神经的直径相当,也减少了供区神经资源浪费;患侧尺神经自颈椎椎体前食管后穿过减少了神经吻合的张力;一期手术即可完成患侧上肢两条神经移植,患者痛苦小,病程短,费用低,易接受。因此A组改良的方法优于B组常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肌电图 -神经电图检测方法 ,研究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通过桥接至受体神经后再生的状况。方法  1996年 3月至 1998年 9月 ,对 2 8例健侧颈 7移位二期手术后患者 ,定期进行肌电图 -神经电图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 3~ 5 8个月 ,平均 15 .4个月。分别在胸锁关节、胸腋部、腋部、肘部或外侧肌间隔刺激受体神经 (肌皮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 ) ,于该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上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 ,测定其潜伏期 (L at)、波幅 (Amp)。计算出动力神经纤维在受体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 ,并观察其肌电图表现。结果 患侧桡、肌皮和正中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 ,分别在术后 4、6和 12个月时检测到神经再生电位。结论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后 ,受体神经中出现再生电位最早的为肌皮神经 ,桡神经次之 ,正中神经最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七种不同术式的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受体神经的功能以探讨颈,神经重建多组神经的可行性。方法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15只。建立传统的健侧颈,移位经尺神经近端(单根)接正中神经或肌皮神经或桡神经(A、D、G组),健侧颈,经尺神经近端(2股,合干法)接正中、肌皮神经或正中、桡神经(B、E组),健侧颈,经尺神经及腓肠神经(分干法)接正中、肌皮神经或正中、桡神经(C、F组)。术后观察患肢功能,抓握力及梳洗动作出现时间。结果术后2个月,修复正中和肌皮神经的B、C组,均出现主动屈趾、屈肘功能。抓握力比较:合干法(B、E组)、分干法(C、F组)及传统法(A、D、G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合干、分干法与传统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梳洗试验出现时间:合干、分干法及传统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神经根能提供足够的神经再生纤维,可同时恢复2条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重建肩外展、屈肘功能的中期效果.方法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上干损伤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5~43岁,平均30岁.全臂丛撕脱伤7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6例,上、中干损伤2例.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到患侧臂丛上干的距离平均(7.6±1.7)cm,8例同时行副神经或膈神经移位单独修复肩胛上神经.结果 随访36~63个月,平均50个月.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12例患者的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锁骨部、冈上肌肌力(8例来自副神经或膈神经的支配)均达到4级,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发生临床转化;另3例肌力为3级或以下,尚未发生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的临床转化.健侧上肢用力内收时,8例肩胛上神经单独修复者的肩外展角度平均78.0°,另7例平均43.1..结论 健侧C7 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可用于修复臂丛上千损伤,桥接神经的距离短,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的效果良好,大脑皮层运动支配中枢可发生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