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的优点,对比治疗前后牙、及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对18例采用DamonⅢ自锁矫治器矫治的拔除4个前磨牙的病例进行研究,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进行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平均矫治时间18.9个月,最长24个月,最短14个月。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I类关系,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覆盖正常。结论:DamonⅢ自锁矫治器在拔牙矫治病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很好地控制支抗,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2.
陈金林  朱斌  刘正彤 《口腔医学》2012,32(8):474-476,504
目的采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一步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研究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双牙弓前突病例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16.5岁,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应用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进行矫治,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上下切牙切缘分别向后移动(7.85±1.26)mm、(5.31±1.16)mm,根尖分别向后移动(1.52±1.38)mm、(1.32±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下磨牙分别向前移动(1.80±0.21)mm、(1.90±0.1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1/SN,U1/PP角在治疗后分别减小(16.00±4.64)°和(15.21±4.55)°,L1/MP角上下唇一审美平面距在治疗后也明显减小,Z角增大(6.5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NA,SNB,MP/SN无显著差别。结论 Empower双核自锁矫治器能有效矫治双牙弓前突,上下前牙回收明显,而磨牙前移较少,软组织侧貌改善显著,在没有借助口外力及其他附加装置的条件下,可以很好地控制支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Damon系统非拔牙矫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采用Damon Q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的中度拥挤患者40例,对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14项硬组织及9项软组织指标进行头影测量,根据治疗前(T1)和治疗后(T2)软组织Z角分为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使用SPSS 19.0软件对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22例,失败18例,两组间性别、年龄分布无差异。两组患者L1-AP角在治疗后均显著变大,FMIA角变小;失败组患者下唇至E线距离在治疗后显著增加,Z角显著减小。失败组患者L1-NB距、下颌平面角、上下唇至E线距离以及软硬组织面角在T1和T2时均显著大于成功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分布存在差异,低角病例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直立的下前牙、理想的上下唇突度和较低的垂直骨面型是Damon系统非拔牙矫治中度牙列拥挤成功的有利前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RⅢ矫治器治疗前后患者颌面软、硬组织变化及矢状向软硬组织变化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2例为观察组,在初诊时纳入38例年龄与观察组匹配,且错牙合类型及骨骼形态与观察组接近的患者为对照A组,纳入42例年龄与观察组治疗12个月时相匹配,且错牙合类型及骨骼形态与观察组接近的患者为对照B组。分别于观察组初诊时及治疗12个月时、对照组入院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观察3组硬组织、软组织及矢状向软硬组织相关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观察组在初诊时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B组相比,观察组在治疗12个月时下颌体长明显更短、后面高明显更低、ANB角明显更高、SNB角明显更低、MP/SN明显更高、OP/SN明显更高、上唇紧张度指标明显更高、鼻唇角明显更高、颏唇角明显更高、Z角明显更低,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上颌骨基骨位置及上切牙切缘位置的变化量与鼻底点位置、上及下唇突点位置、软组织颏前点位置变化量正相关,下切牙切缘位置的变化量与软组织颏前点位置变化量正相关(P<0.05)。结论:FRⅢ矫治器对下颌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促进下颌后下旋转,能够增加鼻唇角、颏唇角,减少Z角;其所引起的软硬组织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amonQ自锁托槽控制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上切牙转矩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32例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试验组)和Gemini MBT托槽(对照组)进行不拔牙矫治,在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矫治前后上下切牙倾斜度和面部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矫治后,试验组SNA、ANB、U1-SN、U1-NA、U1-L1、A′Ls-FH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切牙根唇向转矩,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改善软组织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6.
7.
周昱  郑敏玲  胡荣党 《口腔医学》2012,32(3):154-157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不拔牙矫治对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 选择36例安氏Ⅰ类患者分为自锁托槽组和传统托槽组,分别为18例。分别使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模型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和成组t检验。结果 矫治后2组下牙弓周长都有增长,自锁组下牙弓周长增加3.29 mm,传统组增加1.6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锁托槽组和传统托槽组牙弓各段宽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是2种托槽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自锁托槽组LL-EP增加0.63 mm,传统托槽组LL-EP增加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 NA、∠L1 - NB自锁组较普通组少增加1°,但是2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SNA、SNB、ANB、MP/SN角的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不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时,2种托槽都不能改变骨骼关系,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弓作用和使上下前牙唇倾,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ion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骨性错的效果。方法:对12例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Bionato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②使用Bionator矫治器可使下颌体及下颌升支长度明显增长,使下颌生长方向有利于软硬组织侧貌面型的改善;③Bionator矫治器可减少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患者的上前牙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均增加。结论:Bionator矫治器对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的骨性错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耠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方法 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均采用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的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的装置,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骨矢状向变化不明显,垂直向有增大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牙性指标均有变化,但略有不同.结论 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均可快速高效地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胎畸形,后牙支抗消耗较少,但是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使患者的前牙转距丧失较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择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18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6.8岁。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SNB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L1角、U1-NA距、L1-NB距、L6-MP距、L1C-MP距较治疗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上下唇-审美平面距矫治后得到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SNA角,MP/SN角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矫正安氏2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不仅能快速的打开咬合,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而且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患者软组织侧貌得到明显改善,但转矩的表达可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Damon技术对牙列拥挤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 15例中度牙列拥挤患者,使用DamonⅢ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探讨牙弓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矫治后的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显著增加,具体的变化特点与牙列拥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二前磨牙区。结论采用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牙弓形态改变主要是前磨牙区宽度及牙弓长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10例生长发育快速期的轻,中度安氏Ⅱ类I分类错He采用推磨牙向后矫治器矫治,进行了矫治前后硬组织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该矫治器能推上颌第一磨牙向远中,为内收和和排齐上前牙提供了间隙,抑制上颌向前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托槽在拔牙病例中对前牙转矩的控制情况。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治疗的拔除4颗前磨牙的患者,分别采用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矫治技术(TP组)和Damon自锁托槽(DM组)矫治技术完成治疗,各20例;拍摄数字化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上颌切牙倾斜度(U1-SN°)两组没有明显差异[TP组(112.45±6.39)°,DM组(111.87±6.33)°];正畸治疗后前牙明显内收,两组上前牙转矩无统计学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99.32±7.33)°和(99.57±4.74)°];治疗后上下唇突度显著减小,侧貌明显改善,Z角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P组和DM组分别为(66.74±10.3)°和(68.11±9.54)°]。结论:Damon自锁托槽与Tip-Edge plus托槽在拔牙病例中都能有效的控制前牙转矩,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轻、中度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采用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整体远移下牙列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变化,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轻、中度高角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按矫治器类型分成两组,均采用微种植体整体远移下牙列完成治疗,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后,磨牙尖牙关系调整至中性,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其中隐形矫治组U1-SN增大(9.99±7.74)°、L1-MP减小(1.71±2.96)°、颏唇角减小(2.35±3.02)°,上唇E线距增大(1.01±1.03)°,下唇E线距减小(0.74±0.51)° ;固定矫治组U1-SN增大(8.77±5.45)°、L1-MP减小(3.29±2.26)°、颏唇角减小(2.12±1.74)°,上唇E线距增大(0.52±0.67)°,下唇E线距减小(0.63±0.29)°。隐形矫治组L1-MP (t=1.245,P=0.034)减小量显著低于固定矫治组,且FH-MP (t=2.268,P=0.017)、SNMP (t=4.487,P=0.002)及ANS-Me (t=2.230,P=0.014)增加量显著低于固定矫治组,其余指标变化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整体远移下牙列可以有效纠上下牙矢状向不调,改善患者下颌前凸的的畸形面容,在下前牙转矩控制及垂直向控制上优于传统固定矫治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Bion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骨性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对12例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Bionato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②使用Bionator矫治器可使下颌体及下颌升支长度明显增长,使下颌生长方向有利于软硬组织侧貌面型的改善;③Bionator矫治器可减少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患者的上前牙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均增加。结论:Bionator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的骨性错[牙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邹敏  李敏  毛新霞 《口腔医学》2010,30(9):547-550
目的 分析FR-Ⅲ型功能调节器对乳、替牙期患者面部软、硬组织的矫治变化的作用原理。方法 采用FR-Ⅲ型矫治器对59例乳牙期及替牙期安氏Ⅲ类前牙反患者(4~9岁)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开始(T0)和结束(T1)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治疗前后的测量值配对t检验。结果 与矫治前相比,ANB角、SNA角变大;下颌后下旋转,位置后移;全面高、下前面高、下面高/全面高比值增大;U1-NA角增大,L1-NB角减小;面型角、鼻唇角增大;上唇近中移动,下唇远中移动(P<0.05)。结论 FR-Ⅲ矫治器通过牙代偿和下颌骨的后下旋转及上齿槽的趋于丰满而有效纠正患者前牙反,面型改善,但颌骨的改变不显著。高角患者慎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恒牙期Ⅲ类错拔牙组和非拔牙组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恒牙期Ⅲ类错成功矫治完成后的79名患者,其中36人接受了拔牙治疗;43人接受了非拔牙治疗。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Winceph7.0软件测量。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两组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覆盖增加、覆减小。上颌骨和下颌骨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但上下颌骨间的位置关系及面高发生了变化。结论恒牙期Ⅲ类错治疗以牙性改变为主,非拔牙组面中部软硬组织突度增加,上唇突度增加;拔牙组下唇突度减小,侧貌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He矫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在骨性Ⅲ类错He矫治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12例安氏Ⅲ类骨性错He的患者,比较矫治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结果 患者矫治前后的侧貌得到改善,并建立了正常前牙覆He,覆盖关系和后牙中性关系。治疗前后的SNA角,ANB角,1-SN角,MP-SN角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有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的效果,从而调整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使骨性Ⅲ类错He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