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及评价血浆儿茶酚胺(放射酶测定法)与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作者对近2年中24例经手术确诊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及40例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而检查未能证实者,作了上述3项测定并进行对比.在休息、仰卧位静脉取血测血浆儿茶酚胺,40例非嗜铬细胞瘸患者平均为531±289(平均数±标准差)ng/L。23例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728~31,000ng/L,除1例外都超过上述40例的最高值。而确诊的22例中,24小时尿 VMA 有11例(占50%),3-甲氧基肾上腺素有5例(占23%),VMA 及3-甲氧基肾上腺有3例(占14%)测定都与未确诊患者的数值相近。作者认为:①血浆儿茶酚胺比24小时尿 VMA、3-甲氧基肾上腺素对嗜铬细胞瘤诊断意义更大。仅依靠后2者,诊断的准确性很不够,且血浆标本比24小时尿易于收集。②嗜铬细胞瘤患者的高血压与血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10例患者术前24h尿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VMA)87.6~175.5μmol、24h尿儿茶酚胺(CA)611.1~5421.0nmol、24h尿肾上腺素(E)168.2~2402.0nmol和24h尿去甲肾上腺素(NE)422.9~3019.0nmol,均明显高于正常,CT或B超检查均发现肾上腺占位病变。2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术后随访无心绞痛发作;4例有高血糖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另外,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未再反复。结论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5年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10例患者术前24h尿3-甲氧基-4-羟苦杏仁酸(VMA)87.6-175.5μmol、24h尿儿茶酚胺(CA)611.1-5421.0nmol、24h尿肾上腺素(E)168.2-2402.0nmol和24h尿去甲肾上腺素(NE)422.9-3019.0nmol,均明显高于正常,CT或B超检查均发现肾上腺占位病变。2例术前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术后随访无心绞痛发作;4例有高血糖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术后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另外,4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未再反复。结论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28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颋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11):1023-1024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04-01~2005-03的2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定性检查结果:24h尿儿茶酚胺(尿CA)检测结果为多巴胺升高占7例,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占24例,肾上腺素升高占15例,三者均正常2例。定位检查:各种检查阳性率分别为B超77%(17/22),CT96%(26/27),MIBG显像78%(22/28),奥曲肽显像73%(11/15)。结论尿儿茶酚胺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CT在定位方面有较高的敏感性,MIBG和奥曲肽显像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定性和定位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是以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为特征的肿瘤。研究发现与儿茶酚胺相比,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佳生化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疑难病例,不同部位血MNs测定有助于其定位诊断。MNs包括间甲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儿的MN平均水平高于成人,而NMN的平均水平较成人低;同时男孩MNs水平要高于女孩。对于家族性视网膜小脑及脊髓血管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MNs诊断的敏感性低于散发病例,特异性则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是以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为特征的肿瘤。研究发现与儿茶酚胺相比,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佳生化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疑难病例,不同部位血MNs测定有助于其定位诊断。MNS包括间甲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儿的MN平均水平高于成人,而NMN的平均水平较成人低;同时男孩MNs水平要高于女孩。对于家族性视网膜小脑及脊髓血管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MNs诊断的敏感性低于散发病例,特异性则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7.
作者利用一般人睡眠及卧位时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受抑制、尿中 NE 有昼夜节律性变化,而嗜铬细胞瘤患者受这些生理抑制影响较小这一现象,用放射酶免疫法测定睡眠期血浆及尿中游离去甲肾上腺素(FNE),避免了紧张、活动、休位、饮食等生理因索影响,使检测技术敏感性增加。作者测定了248例正常人和10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睡眠期的尿FNE 分泌率分别为1.03±0.03和1.12±0.06μg/h,而6例嗜铬细胞瘤病人中最低的分泌率也高于此值7倍以上,一般高数十倍。血浆 NE 浓度也明显较前2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约占高血压的0.5~1%,可经手术根治,所以早期诊断殊属重要。近年来,国外认为尿TMN(3-甲氧去甲肾上腺素和3-甲氧肾上腺素之总量)测定对其诊断有一定意义,且方法简单、灵敏,重复性好。本文对改良Pisano法略作改进,测定13例嗜铬细胞瘤的TMN含量,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计文报告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经巯甲丙脯酸治疗有效的控制了高血压发作。患者女性,44岁。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260/130毫米汞柱)病史10年入院。患者主诉头痛,心悸,多汗,乏力。腹部超声及X线断层摄片示:左肾上极有一肿块。血浆去甲肾上腺素4,960皮克/毫升,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2,680毫克,尿多巴胺686毫克。血皮质醇,尿肾上腺素水平,葡萄糖耐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用改进后的儿茶酚胺荧光测定法,对40例正常人、40例高血压病人及16例可疑为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CA),肾上腺素(E)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测定。确定了本实验的正常值范围,并进行了初步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血压持续升高的嗜铬细胞瘤通过测定24小时尿VMA(Vanillylmandelate)、甲氧肾上腺素(Metanephrine)及儿茶酚胺即足以肯定或否定诊断。当血压呈间歇性时,诊断较困难,因为在血压正常期间,肿瘤不一定分泌儿茶酚胺。为了判定这些检查的诊断价值,作者测定了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其中4例为间歇型高血压)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浓度和安静状态血浆儿茶酚胺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尿儿茶酚胺测定的临床意义/程梅芬…∥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9,5(1).-47~48 检查发现:①21例正常人与9例初发甲亢病人24小时及一次性尿儿茶酚胺(以肾上腺素 E 计算)、E/cr 比值差别均无显著性,而4/5例嗜铬细胞瘤症人上述测值明显高于正常人.②正常人24小时尿 E与一次性尿 E 及 E/Cr 比值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及<0.001),且以24小时尿 E 与一次性尿  相似文献   

13.
根据3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和肿瘤组织几茶酚胺值,提出了诊断标准:静息卧位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2ng/ml及(或)肾上腺素>1ng/ml。其阳性率为94.6%。并对一些传统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压与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研究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前后血压及尿儿茶酚胺排泄量的昼夜变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 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其中 12例在术前及术后 10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日留取十段尿待测尿儿茶酚胺排泄量 ,应用Cosinor方法分析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排量的昼夜变化。结果 术前不同血压类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有所不同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及正常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存在。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分泌高峰相有所后延。手术切除肿瘤后 ,患者的尿儿茶酚胺排泄量与血压的昼夜变化均恢复正常。 1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的 2 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 2 4h尿平均去甲肾上腺素排泄量呈明显正相关 (r =0 .83、0 .91,P <0 .0 0 1)。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儿茶酚胺分泌的昼夜变化存在 ;持续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消失 ,阵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变化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一例34岁男性因波动性高血压疑为嗜铬细胞瘤而转至本科就诊。该患者临床表现典型,人院查血浆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均明显升高,CT和PET-CT检查均发现左侧肾上腺占位,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术前予以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4 mg/d口服2周,血压平稳,在腹腔镜下行左侧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嗜铬细胞瘤,MN、NMN、血压恢复正常,症状缓解。该患者术后随访3年,血压、血浆MN、NMN水平均正常,肾上腺CT未见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6.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性儿茶酚胺心肌病在临床很难诊断,偶于尸检发现。作者用非损伤性方法,即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对儿茶酚胺心肌病进行诊断。19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男性6人,女性13人)。年龄:15~60岁。患者均接受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的含量。急性期和外科治疗后3~6天内检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常用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反复检测来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Fandon等曾指出,尿中三甲氧基四羟基苦杏仁酸(VMA)排出量的对数与嗜铬细胞瘤的重量呈线性正相关。1956—1982年,作者所在医院给53例嗜铬细胞瘤病人作了手木,发现24小时尿排出的VMA和瘤重大小呈线性正相关(r=0.64,P<0.001)。33倒尿中排出的三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s)排出量与瘤重大小亦呈正相关(r=0.53,P=0.001)。作者根据病人的高血压类型,将病人进行临床分组:有持续性高血压但无高血压突然发作者为IA组;有持续性高血压又有高血压突然发作者为IB组;阵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原发于肾上腺外,连续三代同时发生于同一解剖区域(右肾门)的家族性嗜铬细胞瘤。生化测定:除幼儿外,所有家族成员均测定了血浆及尿儿茶酚胺类(CAs)。于空腹,平卧30分钟后,用放射酶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用电化学检测器同时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方法。本方法简便、敏感而稳定,已用于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及嗜铬细胞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对嗜铬细胞瘤诊断和定位是一种最敏感和最可靠的方法。其诊断标准:静息卧位血浆去甲肾上腺素>11.82pmol/ml及/或肾上腺素>5.46pmol/ml。肿瘤主要以持续弥散方式释放儿茶酚胺,根据其释放量,可分为多分泌型与少或不分泌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取决于肿瘤分泌会,而与肿瘤大小和儿茶酚胺总含量无关。腔静脉分段取血定位肿瘤阳性率为97%。分别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有助于肿瘤位置的判断。对极少数病例,血浆儿茶酚胺正常不能完全排除嗜铬细胞瘤。因生理病理应激使血浆儿茶酚胺升高时,也不要误诊为嗜铬细胞瘤。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