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1例肺癌、4例癌旁及26例肺良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显示,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80.6%(25/31)、癌旁组织无表达、肺良性肿瘤组织表达率为7.7%(2/26)。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肺癌分期无关。有及无淋巴结转移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端粒酶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皆起重要作用;其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望成为肺癌诊断、鉴别诊断的一项强有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结合聚丙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检测经纤支气管镜取出的3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和相应健侧肺支气管粘膜及35例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支气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1)肺癌组肺癌组织活检标本端粒酶阳性33例(94%),毛刷标本阳性32例(91%),其相应健侧肺活检标本阳性2例(5.7%),毛刷标本阳性4例(11%);(2)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活检阳性0例(0%),毛刷阳性2例(5.7%);(3)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肺癌密切相关,可作为检测肺组织癌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活检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纤维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的肺癌病变组织(70例)、肺癌对侧支气管组织(70例)及非癌性肺疾病支气管组织(20例)的端粒酶活性,并和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肺癌病变组织端粒酶检出率为81%,明显高于肺癌对侧支气管组织(14%)(P〈0.01)及非癌性肺疾病支气管组织(10%)的检出率(P〈0.01);肺癌组织  相似文献   

4.
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端粒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肺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中的表达与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银染多聚酶链方法对肺癌患者和支气管、肺良性疾病患者各30例的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肺癌患者BALF细胞端粒酶活性83%阳性表达,支气管、肺良性疾病BALF细胞表达均阴性(P<0.001)。同一肺癌患者患侧肺端粒酶活性在BALF细胞83%表达,健侧肺阳性表达27%。结论端粒酶活性是肺癌诊断的标志物之一,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C/EBP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真核细胞转录调控因子,与细胞分化状态有关,C/EBP主要存在于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中,在分化不良的细胞存在较少或检测不到。本文采用兔抗C/EBP多肽抗体,经免疫组化ABC染色,对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26例带癌旁肝组织)和2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15例带癌旁肝组织)及15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C/EBP抗原在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阳性表达8例(25.8%),26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阳性反应10例(38.5%),而41例相应癌旁、15例正常肝组织全部呈阳性反应。本试验中原发性肝细胞癌和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C/EBP阳性表达率低于相应的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前者与后者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FHIT基因为近年发现的新候选抑癌基因,位于3P14.2跨越FRA3B易脆点,在包括肺癌在内的人类多种肿瘤中均存在异常表达。本研究旨在观察FHIT基因在人肺癌前病变、肺癌中表达情况,探讨FHIT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98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包括161例肺癌、51例肺癌前病变、30例正常肺组织、23例肺良性病变和33例肺癌转移淋巴结)中FHIT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HIT蛋白在正常肺组织及肺良性病变组织中均无失表达;癌前病变组织及肺癌组织中失表达率分别为54.9%(28/51)和59.0%(95/161):肺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FHIT蛋白失表达率78.8%(26/33),各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表达水平与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患者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FHIT蛋白失表达组肺癌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组(P〈0.01)。吸烟组患者FHIT基因失表达率69.1%(94/136)显著高于无吸烟组49.5%(49/99)(P〈0.01)。结论FHIT蛋白失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吸烟导致FHIT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诱发肺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端粒酶活性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2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42例肝癌组织有3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1.0%。42例癌旁组织有1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8.6%。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肿瘤转移无显著相关。结论 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阐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理,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PCR—TRAP)检测血中肺癌端粒酶活性对于肺癌血转移诊断、分型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例肺癌、26例肺良性疾病患,应用PCR—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磁分离酶免法检查癌胚抗原(CEA)及血沉。结果:肺癌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组(p<0.01),按肺癌恶化程度分,Ⅲ-Ⅳ期比Ⅰ-Ⅱ期高。CEA和血沉在肺癌与肺良性疾病组异常率无显性差异(p>0.05)。22.2%(4/18)晚期肺癌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呈阴性,肺良性疾病患中19.2%(5/26)外周血端粒酶活性呈阳性,肺癌患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敏感性比CEA、ESR高(p<0.01和p<0.05),特异性无显性差别(p>0.05)。结论:端粒酶对于肺癌分期分型及预后判断有临床应用价值。改进检测方法,对提高肺癌血转移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9例肺癌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HCG和VEGF的表达。结果:HCG、VEGF在肺癌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8%(40/59)及66.1%(39/59),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组5.0%(1/20)及15.0%(3/21))(P%0.01);在肺癌组织中HCG和VEGF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肺癌异位分泌HCG与VEGF有相关性,可能是通过调节VEGF的表达来调控肺癌细胞的生长与迁移。  相似文献   

10.
齐战  杨大运 《山东医药》2011,51(46):70-71
目的观察肺癌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变化,探讨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分析肺癌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RKIP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45.8%(27/56),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的13.3%(2/56),P〈0.05。所有甲基化的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均无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43例肺癌组织中,27例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无淋巴结转移的40例中,11例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失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这可能是肺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裴素霞 《山东医药》2009,49(2):85-86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肺鳞癌组织及11例癌旁组织中的脆性氨酸三联体(FHIT)。结果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7%,显著低于癌旁组的90.9%(P〈0.01)。高、中分化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O%,显著高于低分化组织的36.8%(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3.7%,显著低于无淋巴转移者的75.0%(P〈0.05);Ⅰ+Ⅱ期肺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6%,显著高于Ⅲ期的45.0%(P〈0.05)。认为FHIT在肺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可作为判定肺鳞癌发生及转移能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核基质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食管癌核基质抗体的肿瘤特异性和组织学特异性.方法用人食管癌组织提取核基质抗原,制备核基质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食管癌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53岁±72岁)、正常食管粘膜8例、食管粘膜异型增生15例、肺鳞癌10例、喉癌10例、胃腺癌10例以及大鼠食管癌5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食管癌核基质抗体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有特异性(32/41,780%),与正常食管粘膜(1/8,125%)及胃腺癌(2/10,200%)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食管异常增生(7/15,467%)、肺鳞癌(3/10,300%)、喉鳞癌(4/10,400%)差异明显(P<005),但与大鼠食管癌组织(2/5,400%)差异不明显.食管癌核基质的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癌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17/18,944%vs15/23,652%,P<005).结论食管癌核基质抗体具有较好肿瘤和组织学特异性,对肿瘤转移有一定影响,可作为食管癌的一项新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癌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核酸杂交分析法检测癌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进行比较。结果:49例诊断明确的癌性胸水细胞样本中23例细胞学阳性胸水有20例端粒酶阳性,5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有4例端粒酶阳性,21例细胞学阴性有14例端粒酶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46.9%(23/49)和77.6%(38/49),二联合检测率为83.7%(41/49)。结论: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癌性胸水的诊断,弥补胸水细胞学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QP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意义及与HP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和1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中AQP1和HPA的表达,分析AQP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HP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腺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33.3%和20%,鳞癌无阳性表达。肺腺癌中AQP1的表达与N分期、复发/转移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P〈0.05),与HP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AQP1的表达,与HPA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肺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AFP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PCR技术对31份原有性肝癌癌组织中AFPmRNA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31份肝癌组织有24份(77.4%)检出AFPmRNA,阳性者中有7例同时伴有癌旁肝组织AFPmRNA的表达,此7例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肝硬化,肝癌组织AFPmRNA检出率在血清HBsAg阳性组(86.9%)伴有肝硬化组(87.0%)和血清AFP〉30μg/L组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及癌前组织端粒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端粒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Southern 杂交技术,检测35 例胃癌及相应的33 例癌旁和19 例手术切缘组织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telomeric restriction fragmentTRF) 。结果 与癌旁和/或手术切缘组织比较,在35 例肿瘤组织中,TRF缩短、无变化及延长分别占20(57.1% )、12(34.3 %) 及3(7 .6% ) 例;进一步研究发现,由正常胃粘膜(N)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异型增生(Dys) →胃癌(GC) 的发展过程中,TRF有逐渐缩短的趋势,且GC 组TRF长度明显短于N 及CAG 组( P< 0 .01) ;肿瘤组织TRF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端粒酶活性大小等临床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肿瘤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相比较,端粒限制性片段长度可能不宜作为衡量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在肺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临床内科杂志》2003,20(11):580-582
目的 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和c myc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RAP)法对肺癌组织以及癌旁非癌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测定。用原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上述组织标本中hTERTmRNA与c myc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活性在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73 .2 % (3 0 /4 1) ,在癌旁非癌肺组织为 6.3 % (2 /3 2 ) ,P <0 .0 1。肺癌及癌旁非癌肺组织中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8.0 % (3 2 /4 1)和 9.4% (3 /3 2 ) ,P <0 .0 1,c 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0 .5 % (3 3 /4 1)和 15 .6% (5 /3 2 ) ,P <0 .0 1。肺癌组织hTERT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r =0 .70 7,P <0 .0 1) ,同时c myc蛋白与hTERTmRNA表达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60 9,P <0 .0 1)。 结论 hTERTmRNA表达增强不仅参与肺癌的发生 ,而且可能是调节肺癌端粒酶活性的限速步骤。c myc蛋白可能通过激活hTERTmRNA表达而促进肺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研究非放射性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的可行性。方法用TRAP银染法检测端粒酶在58例胃癌,12例胃腺瘤和9例胃溃疡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84.5%(49/58)的胃癌组织中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粘膜对照组无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P<0.001),12例胃腺瘤、9例胃溃疡组织中各有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胃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是一种较理想的胃癌肿瘤标志物;TRAP银染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TEN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情况,探讨PTEN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3例非小细胞肺癌、20例正常肺组织及良性病变中PTE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肺组织及肺良性病变组织中无失表达:肺癌组织中失表达率57.34%(82/14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肺癌组织中PTEN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存在相关性(P〈0.001);PTEN蛋白失表达组.肺癌患者的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组(P〈0.001);吸烟组患者PTEN基因失表达率显著高于无吸烟组(P〈0.001)。结论PTEN蛋白失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PTEN基因失表达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73基因与老年人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65例老年人肺癌组织中p73基因mRNA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对比,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检测肺癌与癌旁组织中p7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老年人肺癌组织中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78.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8.5%)和正常肺组织(12.3%)(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类型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组织中p73基因mRNA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Ⅰ期和Ⅱ期老年人肺癌组织中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90.7%)明显高于Ⅲ期和Ⅳ期(54.5%)(P〈0.05);生存3年或以上的老年人肺癌组织中p73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91.7%)明显高于生存3年以下者(68.0%)(P〈0.05)。结论 p73基因表达可能参与了调控老年人肺癌发生的过程,但并不能阻止肺癌的进展,可能不是主要的抑癌基因;基因突变不是p73参与肺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形式;p73基因表达在各型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可作为判断老年人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