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胥少汀 《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760-762
胸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作者于1982年在国内首先报告了此症[1],又于1988年报告了整块半关节突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2]。至今仍有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后加重致全瘫的病例,不同的诊断名称(例如黄韧带骨化症)和不同的手术名称也经常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0年底,我们共手术治疗62例胸椎管狭窄症,前10年的30例主要依靠X线、脊髓造影、CT和临床体征进行诊断,后10年的32例增加了MR检查代替脊髓造影。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认为对本症的病理改变、诊断和手术治疗,有再认识和再讨论的必要。一、病理改变(一)发病…  相似文献   

2.
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性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术范围应充分,包括切除部分小关节以及骨化灶上下各一椎节的椎板。随访18例,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优良率66.7%,有效率77.8%。  相似文献   

3.
胸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各种原因致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结果:69例获得平均6年8个月随访。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包括8例加行侧前方减压术)共治疗41例,优33例。良5例、无改变2例,差1例;前路椎体部分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2例为优;传统椎板减压术26例,优13例、良3例、无改变5例,差5例。结论:胸椎管狭窄症可由多种脊柱疾患引起;根据不同病理改变相应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或加侧前方减压、前路减压术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采用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2~72岁(56±13)岁。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24例患者获得6~5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优16例,良4例,改善4例,优良率83.3%。[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目前较好的手术方式,术中彻底减压和实时的脊髓保护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4例患者的外科治疗过程,采用半关节突全椎板整块切除原位回植法,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术后全部病例随访半年以上,平均21个月.优7例,良4例,改善3例,优良率为78.5%,总有效率92.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半关节突全椎板整块切除原位回植法是治疗OLF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胸椎黄韧带骨化症(TOLF)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过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术,7例行后路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加前路经胸腔侧前方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3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8个月,平均38个月,疗效参照Epstein标准,优21例、良10例、改善5例、差1例。优良率83.7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一旦确诊,尽快手术治疗是唯一选择,手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手术疗效与脊髓损伤程度和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7.
胸椎管狭窄症2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朱兵  胥少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8(10):955-958,1039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治特点,加深对胸椎管狭窄症的认识。方法:总结24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2(92%)例存在狭窄段以下感觉障碍平面及下肢无力,束带感4例,行走困难1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7例,17例背部叩痛,叩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均存在对应关系。所有病人均行X线片及MRI扫描,18例CT扫描,1例椎管造影。狭窄分布:5例累及上胸段,4例累及中胸段,22例累及下胸段。4例单椎间关节型,5例跳跃性多椎关节型,15例多椎间关节型,10例伴有椎间盘突出。手术方法均采用后入路,18例采用整块切除方法。结果:功能评定采用Mann标准。术后缓解率为91.7%,获随访的17例中,最长4年,最短3个月,平均25.7个月,恢复优良率为70.6%。结论:退变性胸椎管狭窄症多发生在胸椎下段,多表现为多节段受累,常见跳跃性狭窄;主要病理改变为黄韧带的肥厚、骨化,关节突肥大及椎板增厚,常伴有椎间盘突出;CT及MRI是TSS的主要影像诊断手段;手术治疗主张后入路,椎板及关节突内侧半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   

8.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告1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是氟骨症患者,临床表现及影象学检查均较为严重,且手术治疗效果差,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常表现为较典型的胸椎管狭窄症状,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好发部位为T9~T12,CT及MRI是理想有效的检查手段,治疗目前以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为主。本文就黄韧带骨化的病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症型胸椎管狭窄症(OLF-TSS)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0月~2007年2月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38例OLF-TSS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9~71岁,平均48岁.病变位于T10~L13个椎间盘水平31例(占81.6%).平均病程10个月.5.3%合并胸椎间盘突出.[结果]3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4例术中发生硬脊膜损伤;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均经以俯卧位为主的综合保守治疗后痊愈.按照王自立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25例,良11例,无改变2例,优良率94.7%.未出现定位错误和神经功能恶化者.[结论]OLF-TSS临床表现复杂,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麻木无力、腰背痛、间歇性跛行、束带感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症状和体征结合X线、MRI及CT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采用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进行胸椎管后壁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减少失误和并发症的对策是确定责任节段和规范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0.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谌宏军  刘仲前  胡豇  万仑  陈伟 《中国骨伤》2010,23(9):701-703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手术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6例,男4例,女2例;年龄45~66岁,平均55.2岁。术后采用JOA评分法从下肢运动、膀胱功能两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0.5个月。下肢功能按JOA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差1例。1例差的患者因为脊髓压迫时间过长,MRI显示T2加权像脊髓高信号导致不可逆的脊髓变性及合并有精神分裂症。结论: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减压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目前较好的手术方式,术中彻底减压和实时的脊髓保护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总结黄韧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1978~1997年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岁。发病部位:T10~L1三个椎间盘水平30例,占85.7%。重体力劳动者32例,占91.4%。有明显诱因者16例,占45.7%。35例患入床症状呈多样化,但感觉定位体片明确:出现锥体吵征者15例,占42.9%,未出现者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MRI分型对胸椎管狭窄手术方法 选择的影响.方法 1991年6月至2006年2月,黄韧带骨化性胸椎管狭窄患者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33~72岁,平均52.6岁.均经CT确诊,并按MRI特征分型,选择不同手术方法 .孤立型5例,选择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法;连续型20例,选择全椎板整块漂浮法减压;跳跃型或合并其他部位压迫型7例,全椎板整块漂浮法-期或分期减压;复合型2例,次环状减压法.记录手术前、后6、12、24、36个月JOA评分.采用Epstein标准评价手术效果.对不同时期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获得36个月的随访.JOA评分比较,术后不同时期均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不同时期两两比较,6个月与12个月、12个月与24个月、24个月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2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Epstein标准评价,术后36个月时30例患者:优18,良5例,改善6例,差1例;优良率为76.7%.结论 正确分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MRI特征有利于确定胸椎管狭窄的具体手术范围及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改良胸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评估最终随访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椎管面积残余率和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4.3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0.2分,改善率为75.8%。Epstein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患者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0.53(P〈0.05)。结论局灶性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性胸椎OLF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患者椎管狭窄程度、术前胸椎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4年1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5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0例,女16例;年龄43~76岁,平均58.1岁;病程3个月至5年,平均13.4个月.通过CT及MR检查观察骨化累及节段、分布特点、骨化巢形态、椎管狭窄程度以及脊髓压迫程度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整块或分解切除加后外侧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7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5±2.47)分(0~1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7.53±3.20)分(0~11分).术后恢复率为-116.7%~100%;56例中优25例,良20例,可6例,差5例,优良率80.4%.CT扫描显示根据骨化巢形态胸椎黄韧带骨化分为外侧型6例,弥漫型17例,厚结节型33例.6例外侧型患者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手术优良率为83.3%(5/6);弥漫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11例、椎板分解切除法6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1.8%(9/11)、83.3%(5/6);厚结节型患者中,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4例、椎板分解切除法29例,手术优良率分别为50%(2/4)、82.8%(24/29),并各有2例术后疗效差.结论 全椎板整块切除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治疗外侧型、弥漫型胸椎黄韧带骨化,而全椎板分解切除法加后外侧融合适用于厚结节型胸椎黄韧带骨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4~71岁,平均51.2岁;病程2~50个月,平均11个月.病变位于上胸段(T1~T4)4例,中胸段(T5~T8)7例,下胸段(T9~T12)10例;合并黄韧带骨化9例,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8例.11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10例行侧前方减压术.结果 后路椎板切除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40 min.侧前方减压手术时间110~360min,平均240min.术后患者症状未加重,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蛛网膜下腔感染和伤口感染.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8~15分,平均(9.17±1.63)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6例为良,5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66.7%.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0.23±1.64)分;其中神经功能改善率8例为优,7例为良,4例为可,2例为差,优良率为71.4%.结论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临床表现多样,常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黄韧带骨化,后路椎板切除术和侧前方减压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1990年手术治疗氟骨症性椎管狭窄症100例。包括颈椎9例,胸椎8例,腰、骶椎83例。术后随访1~4年,复查结果:临床治愈93例(93%):显效3例(3%)、有效3例(3%)、无效1例(1%)。手术原则是彻底减压,因氟骨症具有椎骨及其骨周组织严重退变、异化和骨化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在胸、腰椎减压术后,一般不影响其稳定性,在颈椎施行双开式或单开式椎管扩大加植骨融合术,则可收减压、稳定及防止或减少椎板间隙瘢痕狭窄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