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月商洛市商南县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造影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PTCA)使用率、双钢丝使用率、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支架植入成功率、手术前后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血管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造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钢丝使用率、支架植入成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PTCA使用率高于对照组,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好,有利于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缺点,及在基层医院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12例住院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58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54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天数、球囊及特殊导管使用率、手术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与经股动脉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而局部血管并发症少(P<0.05),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但经桡动脉组球囊使用率高(P<0.05),特殊导管使用率也较经股动脉组高(P<0.01),手术耗时长(P<0.01),动脉痉挛发生率也高于经股动脉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痛苦少、血管并发症少,且手术成功率高,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但在开展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积累大量的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术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的患者932例,其中494例经桡动脉途径,438例经股动途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部位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6%︰97.1%);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略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经桡动脉组在鞘管置入时间上长于股动脉组,而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则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经桡动脉组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而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宛经股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三种不同路径对冠状动脉介入的诊治方法,探讨经尺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284倒,其中经尺动脉途径32例,经桡动脉途径168例,经股动脉途径91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失败原因和并发症.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股动脉组100.0%,桡动脉组6.4%,尺动脉组96.9%.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组为(8.425±6.395)%,桡动脉组为(2.282±1.971)%,尺动脉组为(3.125±1.975)%.失败原因:3倒是因经桡动脉穿刺失败改尺动脉径路成功,3例桡动脉痉挛改尺动脉径路成功,1例尺动脉痉挛穿刺失败改股动脉穿刺成功.结论 经尺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和经桡动脉径路一样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介入诊疗路径.不仅可作为部分患者的首选穿刺血管,也可作为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动脉与桡动脉入路在冠脉介入诊疗术中疗效与并发症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80例患者均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90例,桡动脉组选择左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股动脉组选择右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比较两组穿刺和冠脉介入诊疗术实施情况、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冠脉介入诊疗术成功率均较高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穿刺操作总时间、术毕加压包扎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桡动脉入路实施冠脉介入诊疗术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380例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按动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90)和股动脉组(n=190),观察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2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8例。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局部出血并发症迷走反射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治疗有效,较股动脉并发症发生少,是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可选择的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评估经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按血管入路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00例和股动脉组100例,对比分析2组穿刺成功率、选择性造影成功率、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93.0%vs 100.0%,4.0%vs 10.0%,P<0.05),曝光时间明显长于股动脉组[(10.26±2.23)min vs(4.57±1.07)min,P<0.01],2组造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可以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开展,但是其操作难度及时间增大。  相似文献   

8.
58例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均经桡动脉进行介入诊疗手术,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检查术,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行冠脉造影检查术。32例选用多功能导管者均成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检查术,其中2例因右桡动脉穿刺困难改由左桡动脉穿刺;26例选用常规左、右造影导管者,其中7例发生桡动脉血管痉挛,经处理后3例改为经股动脉穿刺,成功率88.5%。提示采用多功能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中具备头软、支撑好、柔韧性好特点,术中减少交换导管等步骤从而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有利于介入治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采用心脏支架介入方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具体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建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和Allen试验。Allen试验呈阳性或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的患者采取经股动脉心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分为股动脉组。其余患者均采用经桡动脉心血管支架介入治疗冠心病,分为桡动脉组。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均成功,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77%和91.11%,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穿刺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桡动脉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少于股动脉组患者,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股动脉与桡动脉心脏支架术均能有效治疗冠心病,而且安全可靠,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术中,上肢血管异常时PTCA导丝的应用价值。方法 我院近3年行桡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2000例,如果 0.035"J型导丝和亲水超滑导丝在右上肢血管推送过程中遇到阻力,遂撤出导丝,进行上肢局部血管造影,如果疑似桡动脉痉挛的,局部推注维拉帕米100~200ug后再次复查血管造影。结果仍有40例未能成功,其中桡动脉环9例、严重桡动脉狭窄18例、桡动脉发育细小8例、桡动脉痉挛5例,随机分成PTCA导丝组和改股动脉组。PTCA导丝组改用PTCA导丝,最终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改股动脉组直接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局部出血、血肿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两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95%比100%,P=0.746),PTCA导丝组操作时间长于改股动脉组[(950.0±125.3)s比(710.0±98.3)s, P=0.032],两组造影剂用量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50.0±6.3)ml比(47.0±5.9)ml,P=0.18],改股动脉组出血、血肿并发症多于PTCA组(20%比0%,P=0.035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术中,当上肢血管发生异常,常规导丝不能完成时,换用PTCA导丝,操作轻柔,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的,特别对于不适合经股动脉造影的患者尤为适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60例,均为Allen试验阴性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术后压迫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肱动脉组术后平均压迫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无需卧床。而两组在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Allen试验阴性不能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包括桡动脉痉挛或闭塞的患者,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法,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长时间卧床。  相似文献   

12.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与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有选择性的对 37例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 ,观察其疗效和血管并发症。结果 :1 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 93 8% (有 2例失败 )。 2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1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2 6处存在≥ 70 %的狭窄病变 ,适合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2 6处病变有 4处PTCA疗效满意 ,2 2处行PTCA +支架术 ,植入支架 31只。狭窄从 (81± 12 ) %降低至 (10 6± 7 4 ) % ,最小血管直径由 (0 86± 0 12 )mm增加至 (3 0 8± 0 32 )mm。 6例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3 所有患者术后即拔导管鞘 ,局部压迫 4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3 3% (1例术后的桡动脉闭塞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可行 ,其具有穿刺部位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可选择性的应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根据随机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根6F 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造影剂用量、PCI操作时间、放射剂量、透视时间、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血管并发症情况及出院后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均为100%,PCI成功率均为96.67%。两组患者造影剂用量、介入治疗血管支数、平均支架数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CI操作时间、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放射剂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30 d均未出现MACE。结论 ACS左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应用单根MAC指引导管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经远端桡动脉与经典桡动脉途径在PCI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PCI的老年患者200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远端桡动脉组及经典桡动脉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血管内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置入支架数、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远端桡动脉组较经典桡动脉组血管内径略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2)mm vs(2.6±0.3)mm,P>0.05]。2组患者PCI术中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远端桡动脉组桡动脉痉挛(3.0%vs 9.0%,P=0.048)、桡动脉闭塞(1.0%vs 8.0%,P=0.031)、并发症发生率(6.0%vs 21.0%,P=0.013)明显低于经典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局部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桡动脉途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闭塞率更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经典桡动脉的替代途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36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618例,股动脉组618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不同指引导管的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夹层及穿孔和闭塞)、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肢体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5.8%,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相比较,桡动脉组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术中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结合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手术成功率、术后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12例患者共有16处钙化病变,有15处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管腔狭窄由术前的87%±10%减少至42%±9%,结合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共植入18枚国产药物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75%(15/16)。1例因血管严重扭曲,球囊扩张后出现冠状动脉夹层,植入支架失败,建议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均无主要并发症(包括心源性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发生。所有患者随访(8.4±3.6)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5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有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30%。结论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部位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冠脉造影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部位。方法:共640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1)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2~3cm组(A组,320例);(2)穿刺点距腕横纹近端4~5 cm组(B组,320例)。比较两组的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桡动脉痉挛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A组显著提高(92.5%∶77.8%,P0.01)。B组平均穿刺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2.5±0.6)min∶4.6±1.2)min,P0.01]。两组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B组桡动脉痉挛(3.75%∶8.13%)、桡动脉闭塞(0.93%∶5.0%)的比例均明显小于A组(P均0.05)。结论:距腕横纹4~5 cm进行首次桡动脉穿刺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桡动脉痉挛和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诊经肱动脉路径开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PCI术后复诊的患者,按血管路径分为经肱动脉组(1000例)和经桡动脉组(10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造影成功率、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血管路径并发症(包括血肿、假性动脉瘤、骨筋膜室综合征、动脉痉挛和闭塞)及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结果两组患者的导管插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经桡动脉组比较,经肱动脉组血肿以及动脉痉挛血管路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5%比6.0%,0.1%比24.7%,均P〈0.05);经肱动脉组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经桡动脉组(98.8%比87.0%,P〈0.05)。经桡动脉组骨筋膜室综合征、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分别为0.1%、0.1%、0.2%和0.2%,而经肱动脉组未见以上不良事件。结论在PCI术后的患者中开展经肱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安全、可行,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可降低患者血管路径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张施明 《心脏杂志》2014,26(1):74-76
目的:探讨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01月~2013年1月,我院行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52(男31,女21)例,年龄35~79(59±10)岁,身高149~172(158±7)cm,所有患者左、右手均为Allen试验阳性,右桡动脉穿刺成功后,先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后换用长度117 cm的5F MPA1造影导管行肾动脉造影检查,收集患者造影成功率、造影操作时间、X线曝光量、所用造影剂剂量、止血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达100%,经右桡动脉行肾动脉造影成功率达96%,无严重并发症,止血时间短,术后患者即刻可下床活动。结论: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