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有似"流感"样的全身症状,同时伴有脊柱的专科表现,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细菌培养,影像学可辅助诊断但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治疗则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全身乏力、高烧(波浪热)和出汗等。布鲁氏杆菌常常侵犯骨关节系统,尤其是脊柱,腰椎是最常受累的部位,造成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由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脊柱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误诊误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本文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骨关节受累形式之一,以腰椎多见~([1])。除影像学诊断外,Wright标准试管凝集(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STA)试验简便快速,敏感性(98.7%)和特异性(87.5%)高,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诊断方法~([2-3])。血清学阴性的同时累及颈椎和腰椎的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临床表现非特异性高,常与结核性脊柱炎混淆,早期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效鉴别结核性脊柱炎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指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7月首次就诊于本院脊柱外科最终通过血培养、术后病检和组织培养确诊为结核性脊柱炎49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14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VAS、ESR、CRP、WBC、NC%、病椎上下终板CT值、病椎椎体高度丢失(mm)、病变椎间隙高度丢失(mm)和T-SPOT.TB。[结果]与结核性脊柱炎相比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有更明确的病畜接触史,有更明显的发热、伴大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疼痛程度(VAS)明显轻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检验方面,两组患者在WBC、NC%、ESR、CRP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明显大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T-SPOT.TB阳性率显著高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和T-SPOT.TB结果是鉴别结核性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诊治特点,特别是在MRI上的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第一例确诊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并文献复习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治。结果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多样、特异性不强,MRI具有重要价值。结论MRI对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布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ilitis,BS)是布鲁氏菌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生率约为2%~12%~[1]。BS并发硬膜外脓肿非常少见,如未及时治疗,脓肿继续发展,压迫脊髓导致下肢瘫痪者非常罕见,特别是在腰骶部,因为其椎管空间相对较大。本院骨科2017年4月收治1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致不全截瘫患者,现将病史资料及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提高对BS的认识,减少误诊致残率,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病主要造成骨与关节损害,最常见的就是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简称布病脊柱炎)。一旦发生布鲁氏菌感染,布鲁氏菌主要被人体内巨噬细胞吞噬,并寄生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内,引起巨噬细胞极化释放相关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因子家族(interleukins, IL)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s)。研究表明这些炎症因子在布病脊柱炎的炎症和骨质破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转化可调控炎症和骨破坏的发生及发展方向。本文将对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炎症因子在布病脊柱炎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影响多组织和多器官(特别是网状内皮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系统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中东、美国南部和中部、地中海东部等地区,在中国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海、内蒙古等牧区较集中地区~([1])。布氏杆菌脊柱炎(brucellar spondilitis,BS)是布鲁氏菌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发生率约为2%~12%~([2-3])。BS并发硬膜外脓肿非常少见,如未及时治疗脓肿继续发展压迫脊髓导致下肢瘫痪者非常罕见,特别是在腰骶部,因为其椎管空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明确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进而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之间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计7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资料,并由影像学专业医师及脊柱外科医师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X线检查发现该病可侵犯颈椎、腰椎以及胸椎,但L3~L5节段发病率较高,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CT检查显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内片状溶骨),一般为两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硬化为主要特征;MRI检查发现,该病早期T1WI表现为椎体和椎间盘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偶尔可见等信号,T2WI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T2WI-FS椎体及椎间盘均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可见椎旁软组织影,椎旁脓肿较少见,多为“囊泡状”,如形成腰大肌脓肿在核磁冠状位片显示为“泪滴样”。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iosing spendylitis AS)合并颈椎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ankylosing spondylitis cervical spine fractureASCSF)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以及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多表现为三柱损伤,多合并相对较重的脊髓损伤,影像学特点根据骨折脱位的不同表现不同,骨折多位于椎间隙部位,部分无明显脱位的患者X线和CT检查易漏诊,MRI检查阳性率较高,治疗上首选外科手术稳定融合和脊髓减压,手术方式可根据骨折脱位情况和脊柱强直情况不同选择不同的稳定方式.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一种相对严重的损伤,影像学根据损伤不同表现不同,治疗上以手术稳定脊柱和脊髓减压为主,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稳定脊柱是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布鲁氏菌病由布鲁氏菌引起,其可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1]。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骨关节受累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如多关节痛、脊柱炎、骶髂关节炎、髋关节炎、骨髓炎等[2]。布鲁氏菌引起的假体关节感染(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PJI)极其罕见[3]。Walsh等[4]2019年统计全世界已记录的病例仅有30例,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最终可发生脊柱强直、关节畸形,导致残疾[1].目前强直性脊柱炎尚无根治方法,如能积极配合治疗,就可以控制症状,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治疗依从性,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标志物研究相当广泛,有诊断性标志物、疾病活动性标志物、炎症性肠病风险标志物、骨转换标志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标志物等。强直性脊柱炎相关标志物对其诊断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探索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及研究联合标志物精确诊治强直性脊柱炎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标志物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医学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背景:布氏菌是引起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布病)的病原体,临床上以骨关节受累最为多见,包括布氏菌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等。目前,布氏菌性脊柱炎在鉴别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仍存在困难。目的:探讨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微创手术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方法: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布氏菌性脊柱炎,进一步行脊柱X线片、CT检查及MRI,发现脊柱椎旁脓肿形成,进行性脊髓、神经根性压迫症状等手术指证患者19例,其中18例行"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经椎弓根穿刺微创手术联合药物冲洗化疗;另1例患者术前MRI示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行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结果结果: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10.8个月。所有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局部症状消失,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均正常。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治疗的18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无复发;经椎弓根药物灌洗结合开放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复查CT示骨愈合良好,腰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均未发生与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未发生继发感染或形成窦道。结论结论:对常规药物治疗后胸腰段和(或)腰部疼痛无明显好转的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行"C"型臂X线机引导经皮经椎弓根穿刺手术联合药液冲洗化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布氏杆菌病致椎间盘坏死致神经根受压患者应首选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6.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6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均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药物治疗。结果:6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定时高热,腰背疼痛剧烈,大汗和乏力;局部深在叩压痛,无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影像学显示椎间隙感染和邻近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布鲁氏菌凝集试验阳性,血培养有3例显示布鲁氏杆菌阳性。通过联合药物治疗2周后,6例患者发热大汗症状消失,其中4例腰背疼痛症状消失,2例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5例治疗3个月后,腰背疼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降至正常,连续3次血培养阴性;1例未足程治疗者出现复发,继续治疗3个月后症状消失。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特殊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利福平和多烯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病变,病情严重及晚期的患者可因广泛关节强直而残疾。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也尚缺乏特异性较高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较为深入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通过MMP-3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及有效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血清MMP-3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布鲁菌病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病,可表现为全身多系统损害,其中布鲁杆菌性骨关节炎为布鲁菌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本文旨在对布鲁杆菌性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国外普遍试行WHO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而我国遵循的为2012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制定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药物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利福平、链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头孢类。对于布鲁杆菌性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对于存在严重脊柱、关节破坏的布鲁杆菌性骨关节炎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科综合治疗布鲁杆菌病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脊柱炎26例,采用前方或后方入路进行一期病灶清除,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前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2~4周,术后常规抗布鲁杆菌治疗至少3个月,血沉和C-反应蛋白定期检查监测.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副损伤;发热疼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6~24(10±2)个月.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移位.结论 在长期、足量、联合应用抗布鲁杆菌药物同时,对有手术指征的布鲁杆菌病脊柱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利福平、四环素及链霉素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手术植骨融合,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消失,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变为阴性。22例腰背部症状消失,脊柱功能得到恢复,血沉、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原(PCT)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腰部症状明显减轻;骨折均愈合良好。治愈率91.67%。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可以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表现诊断,药物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