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产儿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贫血的防治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早产儿贫血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早产后在我科住院的胎龄小于34周,体质量低于2000g的新生儿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给予保暖,维持体温、血糖、血压等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处理,必要时输血。治疗组于生后第7天开始给予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200IU/(kg·d),皮下注射,每周3次,共4周。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分别于生后第1、2、3、4、5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并比较不同时间两组早产儿的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治疗结束后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和血细胞比容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网织红细胞计数差异缩小(P〉0.05),但血细胞比容差异仍显著(P〈0.01);治疗组的输血率(8%)较对照组的输血率(32%)明显减少(P〈0.05)。结论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有效的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效果。方法148例贫血早产儿按入院时间单双号分为对照组68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蛋白琥珀酸亚铁剂治疗,观察组在铁剂治疗基础上加用rhEPO治疗;治疗期间如果Hb≤80g/L或Hb≤100g/L伴贫血表现,予以输血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后复查RBC、Hb和HCT。结果两组治疗前Hb、RBC、HCT水平接近,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接受输血治疗的百分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剂量下rhEPO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可减少输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7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口服维生素,治疗1组用EPO按750IU/(kg·周),分4次皮下注射,治疗2组用EPO按750IU/(kg·周),分2次皮下注射,动态观察患者的血色素、网织红细胞比例、血清铁蛋白变化,记录输血次数,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比较,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比例、输血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说明EPO对防治早产儿贫血安全、有效;治疗1组与治疗2组比较,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比例在治疗后期及输血次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1组优于治疗2组。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大剂量、早治疗的前提下,分多次给药对防治早产儿贫血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朱晓连 《中国当代医药》2015,(6):127-128,131
目的:分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神经系统与贫血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本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单行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贫血评定指标变化和纠正胎龄至40周时的NBN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贫血评定指标和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贫血评定指标优于对照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和促进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杨敏 《中国药业》2013,(6):35-36
目的探讨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胎龄不小于36周的早产儿7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每日口服维生素C和E各25 mg、铁剂5 mg/kg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后的第1周给予重组红细胞生成素600 I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隔日1次,共6周。比较两组早产儿的输血率、体重增长情况及血常规变化。结果治疗组输血率(16.67%)低于对照组(47.22%,P<0.05);体重增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次数,快速增长早产儿体重,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肖珮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49-2750
目的探讨延迟钳夹早产儿脐带对早产儿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早产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断脐,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延迟90s(生后至少2min)断脐。观察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铁(SI)变化及贫血发生率和输血率。结果对照组早产儿Hb、HCT和sI在生后第1、2、4、8周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均P〈0.05),对照组早产儿Ret在生后第2、4周时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6个月时贫血发生率(13.3%)和输血率(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3.3%)(均P〈0.01)。结论延迟钳夹早产儿脐带能明显增加早产儿红细胞和铁储备,减少贫血发生率及其导致的输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衍伟  牟玲  安永恒 《中国医药》2008,3(9):542-543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将恶性肿瘤贫血患者单盲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rhEPO 150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与高剂量组(rhEPO 40000U/次,皮下注射,第1、4、7、10、13、15天注射)各36例,共观察6周,每2周进行1次疗效评价。结果高剂量组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常规剂量组4周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高剂量组的4、6周血红蛋白值均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的2、4、6周有效率分别为41.7%、61.9%和83.3%,高于常规荆量组的17.1%、31.4%和51.4%(P〈0.05或P〈0.01);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高剂量组也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2组输血需求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高剂量疗法对恶性肿瘤贫血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法,药物不良反应与常规剂量法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早产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后第2、4周各检测时间点观察组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及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龄满40周时观察组患儿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铁剂可有效治疗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次数,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宛家奎  水润芝  余蕾 《安徽医药》2008,12(11):1075-1076
目的探讨应用左旋卡尼汀能否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肾衰竭血透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透析后静脉注射rhEPO 3000 IU,每周2~3次。B组20例,透析后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1g,同时应用rhEPO 3000 IU静脉注射每周2~3次治疗。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结果随着治疗的进行,A组、B组Hb、Hot显著升高,治疗后12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时A组与B组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态,联合应用左旋卡尼汀能提高rhEPO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期对早产儿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和相应的护理对脑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93例早产儿根据家属意愿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早期给予rhEPO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处理和常规护理。对比纠正胎龄40周时的神经检测(NBNA)情况及纠正胎龄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查异常率。结果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纠正胎龄1个月时ABR异常率差别不明显(P>0.05);纠正胎龄3、6个月时ABR异常率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早期使用rhEPO并施以相应护理可有效的防治脑损伤的发生及减轻脑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慢性心功能能不全合并贫血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慢性心功能能不全合并贫血患者6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铁剂抗贫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由(3.6±0.3)级改善为(1.6±0.2)级;对照组由(3.7±0.7)级改善为(2.8±0.4)级,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Hb、RBC、SV、CO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均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Hb、RBC、SV、CO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LVEF、F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无明显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贫血程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心脏功能的分级.在进行常规改善心功能不全治疗基础上,再予以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素(rhEPO)联合蔗糖铁用于妇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12月我科收治的中度贫血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按照患者血红蛋白(Hb)情况,给予口服铁剂、饮食补充。观察组于手术前一日开始给予rhEPO 20 000 IU皮下注射,同时静脉补充蔗糖铁100 mg,每周2次。手术日开始,给予rhEPO 10 000 IU/支,每日皮下注射,连续7 d。分别于注射后1、3、5、7 d观察两组患者的Hb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Hb未受手术影响;对照组患者的Hb与手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患者的H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EPO联合蔗糖铁应用于妇科围手术期红细胞动员效果满意,既能缓解目前血液紧张的状态,又可以避免异体输血的隐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食管癌癌性贫血的最佳时间。方法67例轻度贫血食管癌患者,化疗前基础血红蛋白(Hb)为100~120g/L。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早使用组31例患者在入组与化疗时同时使用rhEPO,晚使用组36例患者在Hb降低至〈90g/L时使用rhEPO。rhEPO剂量为150U/kg,3次/周,皮下注射。治疗期间发生铁缺乏、疗效不明显的患者加用琥珀酸亚铁0.1g口服,3次/d。结果早使用组和晚使用组患者Hb基础水平分别为(110.0±0.7)g/L和(112.0±0.9)g/L。早使用组患者的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显著增加(P〈0.05)。晚使用组患者的Hb和HCT值有所下降(P〈0.05),用药5~8周时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索能显著提高患者的Hb水平,改善食管痛痛忡贫向患者的牛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治疗频率为2~3次/周,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EPO治疗,疗程为16周。在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处皮褶厚度(TSF),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HCT、ALB、TG、BMI及TSF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应用rhEPO能改善贫血,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其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门诊治疗的小儿缺铁性贫血患儿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健脾生血颗粒治疗,≤1岁每次2.5g,〉1岁~3岁每次5g,〉3岁~5岁每次7.5g,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冲服;对照组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体质量≤5kg5mL/d,〉5kg~9kg10mL/d,〉9kg10~20mL/d,每天分3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相关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后6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两组均取得较好疗效,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b、Hct、MCV、MCH、MCHC均明显升高(P〈0.01),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SI、TIBC均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SF、SI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I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复发率(8.7%)低于对照组(23.9%)(P〈0.05)。结论: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红细胞、血清铁水平,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标本兼治”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向海燕  刘伦志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33-2134
目的 观察蔗糖铁注射液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口服铁剂联合促红素治疗不理想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例(蔗糖铁组)改用静脉滴注蔗糖铁100 mg,2次/周,总量达1000 mg,后改为100 mg,1~2次/周;14例(硫酸亚铁组)继续口服硫酸亚铁0.2 g,3次/d,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剂量和方法两组相同,总疗程均为8周.结果 蔗糖铁组血红蛋白为(81.42±9.45)g/L,较硫酸亚铁组(89.32±9.18)g/L显著升高(P<0.01),红细胞比容显著升高(P<0.01),血清铁蛋白显著增加(P<0.01);患者精神、食欲、体力、生活质量等均明显改善;蔗糖铁组有效率81.3%,偶有恶心、呕吐、皮肤刺痒,均无明显副作用;硫酸亚铁组血红蛋白水平上升幅度有限,多数有恶心、上腹不适,影响食欲.结论 蔗糖铁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优于口服铁剂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