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集束干预策略在降低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中的效果.方法 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前(2013年7-12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把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2014年1-6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7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情况及CRBSI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8.06%上升至31.43%,明显多于对照组,股静脉置管率从25.81%下降至4.29%,明显少于对照组,PICC置管率从1.61%上升至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RBSI发生率从7.22‰下降至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减少神经外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郑勇 《中国实用医药》2014,(22):236-237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提出预防策略。方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75例,根据感染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无感染组,45例,对照组为感染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等,分析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股静脉置入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冠心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过长,冠心病,是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重视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探讨干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100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410例,对照组59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导管置管、维护方法,改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干预措施:六步洗手法洗手、专职护理人员在超声引导下,在PICC维护门诊置管、维护,穿刺部位选在肘关节以上;对比改良前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改良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改进PICC置管环境、穿刺方法等干预措施,有效降低PICC置管的感染率,对保障输液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的临床指导价值及护理干预结果。方法通过对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和维护过程中的手卫生、无菌技术及CRBSI感染率进行监测,分析感染率变化的危险因素,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CRBSI感染率从2013年7月9.31‰下降至2013年9-10月为0。结论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有关CRBSI感染危险因素,而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并降低CRBSI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张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4,(27):193-194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CLB)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为降低CRBSI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我院ICU19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为观察组,对每例患者实施集束干预策略,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ICU167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为对照组,该组患者进行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结果 CRBSI发生率观察组I5例,对照组13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明显降低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留置血液透析导管的患者167例,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结果在对16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观察组发生CRBSI 1例(1.25%),对照组发生CRBSI 8例(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血液透析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医院新生儿科实施脐静脉置管的120例早产儿,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干预组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脐静脉置管后导管的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导管末端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因导管置入过深或异位而需调整导管位置和需要复查X线片的早产儿比例,观察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送管困难率,统计两组的置管时间与穿刺处出血量。结果 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下腔静脉1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 <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穿刺5 min后NIPS评分及送管困难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早产儿实施脐静脉置管时,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导管尖端的准确率极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10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给予综合性的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导管脱出渗液发生共1例,发生率为2.0%;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2例,发生率为4.0%;观察组导管阻塞发生2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导管脱出渗液发生共6例,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患儿静脉炎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对照组导管阻塞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儿的导管脱出渗液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减少小儿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和控制股静脉置管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前瞻性观察感染控制效果。结果采取控制措施后,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从2010年的8.8%下降至2011年的2.9%。结论股静脉置管时间超过3周,局部护理不当、置管处被污染,患者常去公共场所,合并糖尿病,换药时间间隔过长,无菌技术不严格(患者自行换药)是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重视留置导管的观察、正确进行导管的护理、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是控制股静脉置管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置管,对照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68d短于对照组的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ICU护士的吸痰水平。方法:将本科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1min、吸痰中、吸痰后0.5min和吸痰后5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吸痰护理中以及开始后0.5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内吸痰,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较开放式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更加有益,可以有效避免其低氧血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管在心衰病人伴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对63例心衰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重病人(2005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观察组)34例,胸腔闭式引流组(对照组)29例。加强穿刺管及引流管的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各项指标。结果: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配合以细致的护理,中心静脉穿刺管引流方法是救治患胸腔积液危重病人的有效措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开展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目标性监测与持续质量改进,降低CRBSI发生率.方法 按分层抽样方法选择4家医院ICU为样本进行CRBSI目标性监测,运用持续质量改进(CQI)方法设计并实施改善留置深静脉导管(CVC、PICC)CRBSI防控流程,比较CQI前后CRBSI发生率.结果 CQI后4家医院平均CRBSI率由4.52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2.39例次/1000导管日(P<0.05)不同置管部位CRBSI率均有所下降,股静脉置管CRBSI率由7.52例次/1000导管日降至2.15例次/1000导管日.结论 实施目标性监测结合CQI能有效降低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6号尖头与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在普外科围术期男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本院普外科就诊的20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均分为采用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观察组和采用16号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进行导尿的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术后疼痛评分,留置过程中出现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尿漏、尿管阻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16号非尖头双腔气囊导尿管有助于改善导尿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号双腔气囊尿管气囊注入液体量预防漏尿的效果。方法:对本科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0例因病情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无菌操作导尿术程序留置尿管,选择小型号尿管进行留置导尿,留置尿管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实验组尿管气囊注入灭菌用水10ml,对照组尿管气囊注入灭菌用水15ml,比较两组尿管气囊内注入液体量对预防漏尿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尿管气囊内注液量对预防漏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气囊注水10ml,可增加舒适度,减少刺激,减少残余尿,能有效避免刺激膀胱三角肌造成痉挛,有效地预防漏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雷有萍 《上海医药》2014,(17):31-33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与感染性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感染性ICU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PAF水平的差异,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分析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关系,并按住院期间患者的预后状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浆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存活组患者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浆PAF与感染性IC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血浆PAF可作为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状况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8.
侯海霞  鞠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0-322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90例ICU病房收治的颅脑损伤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予右美托咪定注射液镇静治疗,对照组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停药后至唤醒所需要时间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观察组达到目标镇静的平均时间、达到目标镇静次数,需要干预治疗达到目标镇静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面部表情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和停药至唤醒所需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和需要干预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ICU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效果显著,唤醒时间短,无呼吸抑制,且能更好地维持循环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