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 (DSCTA)对主肾动脉和肾段动脉的显示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肾动脉检查患者 ,行连续容积扫描。然后以CT轴位图像为基础 ,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结果  43例中共显示肾动脉 98条 ,主肾动脉皆显示清晰 ,Ⅲ级分支显示率 95 .3 % ,Ⅳ级分支 67.1% ,Ⅴ级分支 3 2 .9%。单螺旋CT中Ⅲ级显示率为 60 % ,Ⅳ级为 5 % ,Ⅴ级为 0 %。结论 DSCTA较单螺旋CT血管造影提高了肾段动脉显示率 ,从而提高了对肾段动脉狭窄和肾肿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56层CT血管造影显示脊髓Adamkiewicz动脉(AKA)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受试<0.01).结论 在6 mL/s 注射速率和200 HU及350 HU触发阈值扫描条件下,256层CT脊髓血管造影能够精确显示AKA和相应的节段性动脉,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3.
肾动脉狭窄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 (SCTA)对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5例临床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行SCTA ,其中 12例经X线血管造影 (XRA) (包括DSA)对照。层厚 2~ 3mm ,重建间隔 1.0mm ,螺距 1.0~ 1.2 5 ,管电流 12 0~ 15 0mA ,管电压均为 12 0kV。造影剂使用欧乃派克 3 0 0mgI ml 75~ 10 0ml ,采用高压注射器方式经肘静脉给药 ,注射流速 3ml s ,延迟 2 2~ 2 7s扫描 ,扫描结束后行MPR和 3D重建。结果  2 5例中SCTA显示肾动脉正常 3 9条 ,肾动脉狭窄 13条 ,共 5 2条。 12例有XRA对照者 ,显示肾动脉正常 11条 ,肾动脉狭窄 13条 ,SCTA显示的情况与之完全符合。结论 SCTA合理的成像技术和综合的图像分析 ,能清楚显示肾动脉并对肾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程度作出可靠诊断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疑有肾动脉病变患者按随机分类法分成3个使用不同剂量对比剂组(2.0 ml/kg体重、1.5 ml/kg体重、1.0 ml/kg体重),每组20例,而后行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检查.每组分别测量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进行比较;对图像按优、良、差作3级评价.结果 3组腹主动脉及双侧肾动脉CT值均>20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显像在3组病例中均能达到优或良,合计优良率均为100%(20/20),图像评分上3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4层螺旋CT肾动脉造影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可以获得满意的肾动脉图像,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减少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层CT在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和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 :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A组33例为对照组(传统下肢动脉组),B组36例为实验组(下肢动脉与肾动脉联合扫描组),均采用GE 64排VCT扫描仪和Smart手动触发技术扫描。评价2组VR和MIP图像质量,测量腹主动脉、肾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足底动脉的腔内CT值,同时记录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2组平均年龄、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目标血管C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组内腹主动脉和股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中肾动脉显影清晰,与腹主动脉、股动脉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0.6%(7/66),B组下肢静脉显影率12.5%(9/7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图像优良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动脉和肾动脉联合扫描能发现更多的隐匿性肾动脉狭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6例患者行MS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46例共发现栓子698个,其中肺动脉主干4个,左右肺动脉41个,叶动脉114个,段及亚段动脉539个。直接征象:①)血管截断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②轨道征,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位于血管中央,周围有对比剂环绕;③偏心性充盈缺损,表现为管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偏向管壁一侧,边缘欠光整;④附壁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①肺窗观察见局限性的血管纹理稀疏,呈"马赛克征";②肺梗死,表现为肺外围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形或条状实变影;③胸腔积液、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以及心包积液等。结论:MSCTPA能对肺动脉栓塞作出准确诊断,是无创、快速、安全、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追踪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腘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腘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链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1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4±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筹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小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腘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A对髂-股动脉进行测量,为经髂-股动脉介入诊疗提供影像学数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9月符合要求的连续病例350例,按照年龄21~40岁、41~60岁、61~89岁分为A、B、C组。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包括盆腔区的增强扫描,薄层重建图像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侧别间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A组分别为(132.5±12.8)mm、(87.1±14.9)mm、(88.8±11.3)mm、(43.4±13.7)mm、(41.5±15.0)mm,B组为(126.5±11.6)mm、(84.8±14.2)mm、(89.1±12.9)mm、(44.3±10.1)mm、(46.2±10.1)mm,C组为(115.6±10.7)mm、(80.3±14.3)mm、(82.3±13.6)mm、(39.1±10.0)mm、(40.4±10.0)mm,女性A组分别为(135.4±12.1)mm、(91.3±15.1)mm、(97.4±14.1)mm、(36.5±10.3)mm、(36.2±10.3)mm,B组为(129.8±12.7)mm、(92.7±12.5)mm、(96.0±13.3)mm、(36.5±10.8)mm、(35.8±10.9)mm,C组为(121.2±13.1)mm、(84.0±11.3)mm、(86.3±11.4)mm、(36.4±12.2)mm、(36.9±11.0)mm。除男性左髂总动脉分叉、女性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外,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A组分别为(38.2±5.8)°、(26.6±16.9)°、(30.5±10.8)°,B组为(38.1±11.3)°、(25.3±10.8)°、(24.8±11.2)°,C组为(45.1±16.5)°、(25.8±12.5)°、(25.6±13.2)°,女性A组分别为(46.9±10.9)°、(28.2±13.5)°、(28.9±10.2)°,B组为(40.7±11.2)°、(20.3±10.3)°、(21.6±9.7)°,C组为(45.1±11.2)°、(21.0±9.9)°、(27.0±12.1)°,男女腹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对比三组的髂总动脉分叉点至股骨头上缘连线垂直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A可对髂-股动脉进行准确测量,为介入诊疗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64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及冠脉狭窄情况。结果:2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38条桥血管,其CTA图像均能清晰显示,其中5支桥血管轻度狭窄,6支桥血管严重狭窄。结论:64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肾动脉狭窄与肾动脉主干的形态学特征,特别是与肾动脉变异曲度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62例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36~78(52.64±16.32)岁]进行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分别测量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主干CT值、肾动脉主干强化CT值与腹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最大曲度、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以及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肾动脉狭窄62支,对侧肾动脉正常62支,伴有斑块形成的肾动脉狭窄侧,其肾动脉走行的最大曲度(0.15±0.02)明显大于非狭窄侧(0.0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87,P<0.05),而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肾动脉主干的平均管腔直径、管腔横截面积、长度、肾动脉主干CT值、RA/AA、肾皮质的平均强化CT值分别为(5.39±0.53) mm、(20.52±7.22) mm2、(34.51±13.12) mm、 (349.54±51.23) HU、(94.25±3.46)%、(278.41±35.47) HU和(5.27±.062) mm、(18.97±5.05) mm2、 (35.27±14.74) mm、(353.31±54.37) HU、(93.46±3.62)%、(284.21±37.92) HU,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58、1.385、0.303、0.397、1.242、0.879,均P>0.05)。狭窄侧与非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分别为(9.62±1.34) cm和(9.79±1.47)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3,P>0.05)。狭窄侧肾动脉主干起点至狭窄近端的距离为(9.42±1.61) cm,与肾动脉起点至最大曲度顶点的距离[(9.62±1.34) 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2,P>0.05)。 结论 CTA能够直接显示肾动脉水平的形态,其变异曲度与肾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唐秉航  张晓东  李良才  李芳云  黄晖  黄德成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0-1184
目的:评价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照分析.方法:8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造影(CCTA)及CCA检查者纳入研究.半定量分析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以CCA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25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同时分析25...  相似文献   

15.
周广金  刘剑羽   《放射学实践》2012,27(5):524-52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技术在肾移植供体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亲属供肾者行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肾血管重建,评价供肾血管情况,将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结果:40例供肾者1次屏气完成扫描,均获得满意的轴面图像,应用VR、MIP、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肾血管,可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2~4级分支。9例单侧肾由副肾动脉供血,其中8例单侧肾见单支副肾动脉,1例双侧肾各见1支副肾动脉;9例存在肾动脉分支过早,其中1例双肾动脉均为肾动脉分支过早,共10支血管距离肾动脉开口在1.5cm以内;2例显示肾静脉解剖变异。CT血管成像对供肾动静脉主干、副肾动脉、肾动脉分支过早、肾静脉主干变异的显示与术中所见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是肾移植术前评价活体供肾血管的一种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时四种成像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临床疑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采用经验值、智能跟踪(触发监测点设在腘动脉及腹主动脉两类)、Test Bolus技术等四种方法行血管成像,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四组CTA图像质量并做t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四组方法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而双侧小腿及足部动脉段有明显图像质量差异.其中,Test Bolus技术D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254、P<0.05).智能跟踪C组图像质量优于经验值A组及智能跟踪B组(t=3.377、P<0.05);Test Bolus技术D组与智能跟踪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783、P>0.05).经验值A组与智能跟踪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t=0.801、P>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四组方案在双侧股腘动脉段均能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而腘动脉水平智能跟踪触发和Test Bolus技术对于小腿及足部动脉段的显示则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髂-股动脉解剖学研究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符合要求的病例350例,所有病例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髂-股动脉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及动脉分叉夹角。结果:腹主动脉分叉到髂嵴连线的垂直距离为(5.71±13.64)mm。腹主动脉分叉、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左右股总动脉分叉到股骨头上缘连线的垂直距离男性组分别为(121.20±12.87)、(85.38±13.48)、(82.59±14.48)、(42.56±10.91)、(41.38±10.71)mm,女性组分别为(127.35±13.78)、(92.43±13.59)、(89.11±13.10)、(36.27±10.82)、(36.45±11.25)mm。腹主动脉分叉夹角、左右髂总动脉分叉夹角男性组分别为(41.63±14.29)°、(25.83±12.31)°、(25.70±12.38)°,女性组分别为(43.40±11.37)°、(24.89±11.15)°、(21.80±10.98)°。结论:MSCTA能清晰显示髂-股动脉及其与髂嵴、股骨头的位置关系,是髂-股动脉影像解剖学研究和介入治疗前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胡桃夹综合征(N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和相关检查诊断为NCS的患者(病变组)与80例正常肾血管者(对照组)的MSCT血管影像或CT增强扫描的影像资料。观察左肾静脉(LRV)及其属支的形态、走行位置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2组中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的夹角(a)、SMA与从三角间隙内LRV断面中点水平SMA后缘与AA前缘的距离(d),在LRV横断面上分别测量:SMA和AA间隙内LRV的截面积(s1)、近肾侧LRV管径最大点截面积(s2),并计算s2和s1的比值(q),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组LRV均明显扩张,其中7例合并性腺静脉增粗。LRV狭窄并回流受阻的原因为:14例SMA与从的夹角狭小,2例LRV走行于AA后。病变组的a、d、s1、s2和q(s2/s1)分别为:(21±4)°、(0.53±0.11)cm、(0.28±0.06)cm^2、(1.42±0.48)cm^2、5.26,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2±24)°、(1.39±0.70)cm、(0.81±0.32)cm^2、(1、21±0.35)cm^2及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MSCT能精确测量并判断LRV狭窄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NCS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128例患者均行螺旋CT椎动脉造影,原始数据经CT工作站后处理,应用横断面、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方式观察图像,分析椎动脉狭窄的病因类型、节段分布、狭窄率及相关因素。结果:128例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3例,占18.0%,共有32处狭窄,V1段24处,其中18处位于椎动脉起始部;骨质增生性狭窄55例,占43.0%,共有狭窄95处,86.3%分布于C4~C6水平。中度以上狭窄,动脉硬化性占53.1%,骨质增生性占30.5%,动脉硬化性狭窄的中度以上狭窄率较高(P<0.05)。结论:动脉硬化和骨质增生是老年人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主要病因,椎动脉起始部和C4~C6水平是狭窄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与狭窄部位、病因类型及骨质增生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