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诊断方法选择的评价,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齿密螺旋体对小鼠T细胞IL-2 mRNA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影响,重组表达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反应性研究,问号钩端螺旋体血清群LipL41基因型分析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学鉴定,赖型钩端螺旋体毒力相关蛋白InvA的表达及其促细胞增殖效应。  相似文献   

2.
梅毒螺旋体嵌合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其临床应用;梅毒螺旋体Tp0453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钩端螺旋体疫苗鉴别试验及其国家参考品的建立;中国莱姆病螺旋体PD91重组外膜蛋白A的动物免疫效果分析;两种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方法的比较;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编按]  相似文献   

3.
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21基因改建及其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变化和定位;梅毒螺旋体TpN15重组抗原的克隆与表达;杭州市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1988-2003年雅安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调查;1998-2003年河南石油勘探局新疆探区人群莱姆病监测结果分析;我国4个钩端螺旋体血清群lipL21基因序列分析及其表达产物的鉴定;福建省新丙五价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后反应与免疫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钩端螺旋体外膜脂蛋白LipL32的重组表达及纯化——范薇等(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4,28(5):420-423[目的:构建L32-pQE32重组质粒,诱导表达重组钩端螺旋体外膜脂蛋白LipL32,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方法:采用PCR法从钩端螺旋体DNA中获取编码LipL32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毒力钩端螺旋体引起豚鼠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炎症反应及其发病机制。方法豚鼠腹腔内分别注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有毒株Lai株,赖型无毒株IPAV株,以及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观察豚鼠各脏器的病理改变;EnVision二步法检测钩端螺旋体在各脏器中的分布;应用Real-ti me RT-PCR法检测豚鼠血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2、MCP-1mRNA的表达。结果钩端螺旋体IPAV株和Patoc1株不能引起豚鼠组织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的高表达;而Lai株可以引起典型的钩端螺旋体病病变,但是在感染早期引起细胞因子较低表达。结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赖型毒力株Lai株引起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致病钩端螺旋体Patoc型Pa-toc1株和赖型无毒株IPAV株,可能与钩端螺旋体病炎症反应轻微有关,有利于钩端螺旋体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在体内繁殖扩散。  相似文献   

7.
感染根管中齿垢密螺旋体PCR检测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问号钩端螺旋体毒力基因mviN的表达及细胞毒性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梅毒螺旋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钩端螺旋体病患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Gpd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重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问号钩端螺旋体鞭毛相关基因flhA、flhB2和fliR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浙江省首次在蜱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编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毒力株56601(中赖)与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减毒株(法赖)在遗传背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毒力却差别很大。本研究利用钩端螺旋体的cDNA芯片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毒力差别的机制。方法 利用钩端螺旋体的cDNA芯片,在37℃培养条件下以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毒力株56601(中赖)为测试株,以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群赖型赖株减毒株(法赖)为对照株,测试了芯片表达谱的变化。结果 在37℃培养条件下,毒力株和减毒株的表达谱具有明显的差别。毒力株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01个,下调表达的有71个。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功能上可分为12类。结论 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在钩端螺旋体毒力株致病力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flaB—PCR在钩端螺旋体病检测中应用,钩端螺旋体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钩端螺旋体病26例临床分析,钩端螺旋体疫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1.
莱姆病关节炎的循证治疗;西部大开发中环境改变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肺钩端螺旋体病的X线分析;赖型钩端螺旋体OmpA膜蛋白Loa22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蛋白表达;一新型钩端螺旋体的毒力研究;[编按]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属于螺旋体目螺旋体科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双曲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biflexa)和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前者为腐生性钩端螺旋体,通常对人和动物不致病;后者为寄生性、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研究现状(综述),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Gpd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活性研究,广州市番禹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梅毒螺旋体的巢式PCR检测与基因分型,承德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性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1937年汤择光首次报告3例钩端螺旋体病,1955年本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迄今全国累计发病人数已超过250万。平均病死率约为1%。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过研究,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自治区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又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L型感染与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 L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 对74 例钩体脑动脉炎患者血液及脑脊液进行钩端螺旋体普通培养、 L 型培养, 患者血清做显微镜凝集试验, 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钩体 L 型及其原菌型。结果 钩体脑动脉炎患者钩体 L型培养、普通培养、钩体 M A T的阳性率分别为: 473 % 、189 % 、703 % 。分离出的钩体 L 型呈多形性。结论 钩端螺旋体 L 型感染与钩体脑动脉炎的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对山西省襄汾县古城乡钩端螺旋体病历史疫区人与家畜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健康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率2.06%;猪隐性感染率8.00%,朱未检出。古城乡曾于1976、1979年发生由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洪水型和雨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虽然在其后的15年中无人间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但猪的感染率仍较高,说明钩端螺旋体仍在猪中循环,山西已经成为以猪作为主要传染源的钩端螺旋体病经济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41基因表达及重组抗原分析——阮萍等(浙江绍兴理学院医学院31200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8):608.612[目的: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ltB/ctB-lipL4/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方法:采用连接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构建ltB-lipL41/1和CtB-lipL41/1融合基因,常规方法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共检测梅毒病人血清196份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68份。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抗原在75kDa,60kDa,43kDa,41kDa处有交叉,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8.2%、20.4%、9.2%、17.3%,IgM:7.7%、10.2%、8.7%、9.7%;伯氏疏螺旋体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交叉发生在75kDa,60kDa,41kDa,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1.5%、1.5%和13.2%,IgM:8.8%、2.9%、17.6%。结论莱姆病螺旋体蛋白抗原中75kDa,60kDa,43kDa和41kDa蛋白成分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9.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致死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掌握钩端螺旋体致死因素及其相关性因素,提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2003~2005年广西的钩端螺旋体死亡病例的个案调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7例患者中有6例是因肺出血而死亡,1例是因肾型合并DIC而死亡;7例患者均有接触疫水或疫土的接触史,并且都有发热、全身乏力、腓肠肌压痛等典型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的致死因素与其流行季节、接触史相关,并且与赫氏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克隆、表达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的胶原酶基因colA(LA0872),以及制备抗胶原酶的多克隆抗体,观察胶原酶在钩体病豚鼠模型的组织中的表达,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赖株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扩增colA,产物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b(+)中,构建含colA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E.coli Rosetta(DE3)菌株内,IPTG诱导表达后用Ni-NTA His-Bind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抗胶原酶的多克隆抗体;Max Vision二步法染色检测胶原酶在感染钩端螺旋体的豚鼠肺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克隆表达目的基因,并成功制备了抗胶原酶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显示在出血的肺组织中存在胶原酶。结论钩体病豚鼠模型的肺组织中有胶原酶的表达,并且存在于有钩端螺旋体分布的部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胶原酶在钩端螺旋体侵袭和宿主组织出血中所起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