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焦虑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焦虑障碍(AN)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25例AN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NC)进行PSG整夜监测。结果与NC组比较,AN组PSG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7.8±11.7)分,AN组(59.9±19.7)分,P<0.01],醒觉时间增加[NC组(17.7±6.4)分,AN组(36.9±11.9)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9.9±9.8)分,AN组(37.7±16.7)分,P<0.01],睡眠效率下降[NC组(94.6±5.1)%,AN组(90.5±5.7)%,P<0.05],第1阶段睡眠[NC组(9.1±1.9)%,AN组(19.7±10.9)%,P<0.01]增高,第2阶段睡眠[NC组(56.2±4.7)%,AN组(47.7±22.3)%,P<0.05]降低。结论焦虑障碍患者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慢波睡眠S2降低等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异常,应与神经生化结合进一步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2.
首发抑郁症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自然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对首发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24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首发抑郁症患者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1±11)min,首发抑郁症患者组(62±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8±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87±8)%,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7±5)%,首发抑郁症患者组(43±12)%,P<0.01]及REM 3个睡眠参数有改变.结论 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首发抑郁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失眠症的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全夜监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症组的PSG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正常组464.1±22.9分,失眠症组359.7±31.5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9±9.8分,失眠症组31.5±18.4分,P<0.01),醒觉次数多(正常组1.4±0.7次,失眠症组4.9±2.1次,P<0.01),睡眠效率低(正常组94.6±5.1%,失眠症组84.7±8.3%,P<0.01),第一阶段睡眠增加(正常组9.1±1.9%,失眠症组27.9±17.9%,P<0.01),第二阶段睡眠下降(正常组56.2±4.7%,失眠症组45.9±17.7%,P<0.01),第3,4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16.7±4.9%,失眠症组9.1±5.1%,P<0.01),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正常组87.8±11.7分,失眠症组53.8±19.7分,P<0.01).此外,失眠症组有8例(N=8/39,20.5%)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效率综合分析正常,但患者主诉"无睡眠感",有"主观性失眠"存在.结论失眠症患者PSG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睡眠潜伏期延迟和慢波睡眠S1增加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组研究还发现失眠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对象可能属于"主观性失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应用日本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19例抑郁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 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REM睡眠潜伏期(RL)前移,正常组(84±11)min,抑郁障碍组(61±19)min(P<0.01);睡眠维持率(SMT)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6±4)%,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REM4个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前移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睡眠影响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27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连续进行3晚PSG描记,其中第3晚睡前予10 mg唑吡坦,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1夜适应和1夜基础PSG监测.结果 与基线睡眠比较,患者服用唑吡坦后睡眠效率提高[(91%±4%)vs(87%±8%),P<0.05],觉醒时间减少[(24±6)min vs(39±16)min,P<0.01],S1减少[(18%±6%)vs(30%±18%),P<0.01],S2增加[(60%±5%)vs(44%±18%),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36±18)min vs(22±11)min,P<0.01].结论 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夜间多导睡眠图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 PSG)的特征.方法 对2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进行整夜PSG监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估主观睡眠,比较两组PSG及主客观睡眠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表现入睡潜伏期延长[(67.26±13.02)min vs(28.73±10.47)min],总睡眠时间减少[(271.46±25.14)min vs (357.81±22.83)min]、睡眠效率下降[(61.58±11.62) vs (89.71±9.44)]、睡眠期觉醒时间[(67.84±13.76)min vs (26.94±8.67)min]和觉醒次数[(34.58±9.49) vs (13.46±4.03)]增多、N1期睡眠增加[(81.29±12.41)min vs (39.51±8.63)min],N2期、N3期睡眠减少[(94.23±16.53)min vs (162.84±18.93)min; (39.78±7.64)min vs (84.15±11.39)min],REM睡眠减少[(47.52±7.64)min vs (73.56±9.43)min],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G值比较,患者组主观评估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睡眠连续性和睡眠结构两方面异常,且对失眠有主观夸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抑郁症患者的快动眼(REM)睡眠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接受SSRIs治疗的抑郁患者(治疗组,21例)、未接受SSRIs治疗的抑郁患者(未治疗组,21例)和正常对照组(21例),根据Lapierre和Montplaisir的标准重新评估每组患者每个REM睡眠包含的张力性和位相性肌电活动.结果 (1)REM睡眠张力性:治疗组[(10.1±9.4)%]与未治疗组[(3.3±3.7)%]和正常对照组[(2.8±3.4)%]比较,REM睡眠张力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位相性肌电活动:治疗组[(11.5±6.8)%]与未治疗组[(6.3±4.1)%]和正常对照组[(5.0±3.7)%]比较,颌肌位相性肌电活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8.8±13.2)%]与未治疗组[(10.3±7.2)%]和正常对照组[(9.8±5.5)%]比较,胫骨前肌位相性肌电活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REM睡眠的张力性和位相性肌电活动均与REM潜伏期呈正相关(γ=4.475,γ=0.397,γ=0.402),与REM比例呈负相关(γ=-0.353,γ=-0.511,γ=-0.463).结论 SSRIs阻碍了抑郁症患者REM睡眠肌张力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客观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特征.方法 对26例临床确诊的PD患者(PD组)和31名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对照者(对照组)行全夜可移动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睡眠结构及平均睡眠潜伏期、入睡期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SOREMPs)、睡眠发作(Sas)情况.结果 PD组N2睡眠期百分比(32.8%±13.1%)、REM睡眠期百分比(8.6%±5.3%)、平均睡眠潜伏期[(9.6±4.4)min]较对照组[40.2%±9.1%、11.5%±5.1%、(15.7±3.1)min]明显降低(t=-2.515、-2.054、-6.164,P<0.05),PD组醒觉指数[(41.8±32.1)次/h]较对照组[(28.6±11.0)次/h]明显升高(t=2.151,P<0.05).PD患者中出现日间过度瞌睡(EDS)7例(7/26,26.9%),明显高于对照组(1/31,3.2%;×2=4.764,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睡眠效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醒觉指数,PD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的缩短与年龄(β=-0.328)、左旋多巴等效剂量(β=-0.008)的增加呈线性相关(t=-2.829、-2.352,均P<0.05).PD组有5例(5/26,19.2%)出现SOREMPs,3例(11.5%)出现Sas,而对照组均无出现SOREMPs和Sas.结论 PD患者睡眠结构改变和EDS较常见,虽然PD患者中Sas不多见,但临床医师需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建立焦虑症(AN)的Quisi模式.方法 应用德国Quisi仪对24例AN患者的Quisi进行全夜监测,并与33名正常受试者(NC)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组Quisi主要有REM睡眠潜伏期前移(P<0.01),醒觉时间增加(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P<0.01),睡眠效率下降(P<0.05),第1阶段睡眠百分比增高(P<0.01),第2阶段睡眠百分比降低(P<0.05).结论 在缺乏相关设备的基层医院,Quisi技术可用于对焦虑症的检测.焦虑症患者Quisi的睡眠脑电特点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抑郁单胺类递质与睡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患者单胺类递质和睡眠结构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对46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血浆单胺类递质的测定以及多导睡眠图描记,将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高香草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卒中后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睡眠潜伏期及S1(%)时间延长,s3 S4(%)、REM、REM时间及潜伏期缩短,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NE、5-HT与REM、REM latency(%)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卒中后抑郁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及睡眠结构的改变,且睡眠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