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3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技巧加以总结。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31例,Ⅲ级切除7例。术后视力改善者24例,视力无变化者6例,视力恶化者2例;术后视野缺损恢复者2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者6例;出现高热、电解质紊乱者2例;死亡1例。结论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疗效满意。熟悉鞍区的局部解剖和术中对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8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5例,经眶上锁孔入路2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1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4例.手术后视力改善7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2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死亡1例.结论 全面的解剖知识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肿瘤全切及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策略与手术技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策略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其中行单侧额下入路5例,翼点入路9例,改良翼点入路11例,双额冠状开颅经纵裂入路6例。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4例,Ⅱ级切除23例,Ⅲ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改善24例,无变化4例,视力下降3例。死亡1例。结论根据肿瘤不同的生长形态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计划,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操作,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额下-纵裂入路19例,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例,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28例视力障碍中,24例视力改善,2例加重,2例失明未恢复。肿瘤复发3例。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注意保护肿瘤比邻重要结构,是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和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方法显微手术切除34例鞍结节脑膜瘤,术前检查均有视力障碍,纵裂入路12例,额底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10例,翼点入路3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79.4%。术后视力改善27只,无明显变化25只,3例患者6只眼睛出现视力下降。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合适手术入路能够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减少对视神经损伤,促进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临床资料。35例分别经额下、翼点、额下-翼点联合入路,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8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和手术结果。方法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01月至2011年07月鞍结节脑膜瘤49例,采用5种不同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切除。分析全切除率、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经单侧额下入路18例,经冠状开颅额下入路15例,冠状开颅前纵裂入路7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翼点或改良翼点入路4例。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评估,达SimpsonII级切除者40例,III级切除者9例,肿瘤全切除率(Simpson II级)为81.6%。本组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考虑术前患者即肿瘤卒中昏迷,术后致多脏器衰竭。术前38例合并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改善20例,无明显变化17例,视力加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选择应根据:①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大小。②术前视力视野受累程度。③术者习惯。④手术路径最短,对脑组织损伤最小。手术疗效取决于:术前视力受累程度,病程的长短,术中对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保护,肿瘤全切除率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影像学特点及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翼点锁孔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98例鞍结节脑膜瘤增强MRI呈显著均一强化,84例伴有脑膜尾征。本组肿瘤全切除80例,次全切除18例。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月~10年,10例复发。结论 掌握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良好,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治疗,采用单侧额下入路22例,纵裂入路5例,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15例,翼点及额下联合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23例,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3例;肿瘤全切除率达82.2%。术前合并不同程度视力障碍的37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27例,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4例;视力改善率73.0%。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周围毗邻重要结构,显微手术是其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时应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视力受损程度及术者习惯等选择不同的入路;熟悉的显微解剖知识、娴熟的显微外科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采用前纵裂入路切除直径>4 cm鞍结节脑膜瘤30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24例,Ⅱ级5例,共29例,占96.7%.术后视力改善20例,无改变6例,下降4例.尿崩或电解质紊乱8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 前纵裂入路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良好的手术入路,暴露充分,可提高伞切除率和改善视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经显微手术治疗的6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大小、主体生长方向、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等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其中,51例鞍结节脑膜瘤经翼点入路,6例经额下入路,5例经额下翼点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和SimpsonⅡ级切除肿瘤55/62例(88.7%),SimpsonⅢ级切除7/62例(11.3%),无手术死亡病例。对62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限4~96个月,平均随访期38.6个月。47/62例(75.8%)恢复正常生活,12/62例(19.4%)可生活自理,3/62例(4.8%)日常生活需他人帮助,随访期间3/62例(4.8%)肿瘤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疗效确切,充分的术前准备和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巧,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人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采取不损伤颞肌,不选传统额底入路的"关键孔"点,而选取"美容孔"点,骨瓣大小和位置选择灵活的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3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4例病人癫痫未再发作,无垂体功能低下病例,无尿崩病例,无额纹消失病例,无颞肌萎缩病例。有5例术侧嗅神经断裂。术前有48只眼视力下降,术后有46只眼视力明显改善,有1只眼视力无明显变化,1只眼视力下降。simpsonⅠ级切除25例中,有1例于术后2年复发。simpsonⅡ级切除5例中,有1例于术后1.5年时复发。simpsonⅢ级切除1例,随访2.5年残余肿瘤无明显变化。结论改良额底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具有灵活、安全、暴露充分、切除彻底、损伤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侧额下入路6例,经额外侧入路9例,经翼点入路8例,经额下-纵裂入路9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Ⅱ级切除26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失访3例,29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8.5个月.9例术前激素水平低下者术后均恢复正常.病人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5例,不能独立生活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根据肿瘤大小和不同的生长方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同时保护好鞍结节周围的重要结构,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全切(Simpon分级Ⅰ、Ⅱ级)24例,次全切(Simpon分级Ⅳ级)4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中去骨瓣减压2例。手术死亡1例。术前有视力下降的26例患者中,术后早期视力改善20例,无变化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3~38个月,2例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及8个月时行颅骨缺损修补术;24例肿瘤全切病例中,3例患者有肿瘤复发,2例行二次手术,1例选择放射治疗。失访3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位置深在,与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但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7例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病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36~65岁,平均(43.6±2.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7例均先行额颞开颅硬膜外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按Simpson手术切除的分级标准:Ⅰ~Ⅱ级5例(71.4%),Ⅲ~Ⅳ级2例(28.6%),无1例死亡。本组6例(85.7%)视力或视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视力无改变者1例(14.3%),无视力恶化者。结论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采用额颞入路硬膜外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视神经及周围结构,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及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present a large series of surgically treated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involvement of the optic canal and visual outcom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on 53 patients (40 female) with meningiomas originating from the tuberculum sellae who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1991 and 2002. The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 consisted of pterional craniotomy. Sixteen meningiomas extended posteriorly onto the diaphragma sella, 29 anteriorly to the planum sphenoidale, and 19 to the anterior clinoid process. Thirty seven tumours involved the optic canal, three bilaterally. Follow up ranged from 6 to 108 months (mean 29.9 months). RESULTS: Total macroscopic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48 patients. Median tumour size was 2.6 cm. Postoperatively, visual acuity improved in 20 patients and deteriorated in sev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worsened with increasing duration of preoperative symptoms and with increasing age. Extension into the intraconal space was a negative predictor. However, tumour size did not influence visual acuity. Recurrence occurred in two cases (21 and 69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wo patients died from causes unrelated to the tumour. CONCLUSIONS: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 total resection may be achieved through a pterional approach with minim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治疗策略和手术的一些原则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1990年至2002年收治的生长于颅底中央区的脑膜瘤103例。结果 病变切除达到Simpson1、2级病例所占百分比为:鞍结节及鞍隔脑膜瘤94%(16/17),前床突及蝶骨嵴内侧脑膜瘤78%(28/36),岩斜区及蝶岩斜区脑膜瘤68%(26/38),海绵窦脑膜瘤58%(7/12)。死亡率约4%,术后早期严重井发症发生率16%。结论 对于颅底中央区难治性脑膜瘤,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态度和小心谨慎的操作,可使2/3或更多的病例获得全切除,而其中2/3以上病人获得良好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