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分子量唾液粘蛋白 (MG1)是否具有抗釉质脱矿作用。方法 :以全唾液、腮腺唾液、颌下 舌下腺唾液和纯化的MG1对实验牙釉质表面进行体外孵育以形成唾液获得性膜 ,观察此膜抗釉质脱矿作用。结果 :全唾液组和腮腺唾液组只有 3 9.7%和 2 1.2 %的最大保护百分度 ,而颌下 舌下腺唾液组和纯化的MG1组能明显抑制脱矿作用 ,其最大保护百分度分别为 96.2 %和 84 .5 %。结论 :唾液获得性膜中的MG1可有效地保护牙釉质抵御有机酸对牙面的短暂脱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儿童唾液中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MG1)含量,探讨其与乳牙患龋状况之间的关系,为唾液粘蛋白的研究及龋病病因的探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长沙市两所幼儿园3~5岁305名幼儿进行口腔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组,①无龋组:dmft=0;②低龋组:dmft=1~4;③高龋组:dmft≥5。随机抽取每组各20名儿童,用刃天青纸片法检测各组的龋活性,然后取所有儿童的非刺激性唾液,用ELISA试剂盒检测MG1的含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刃天青纸片法显示无龋组、低龋组、高龋组儿童的龋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无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3.63 mg/L,低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2.96 mg/L,高龋组MG1平均含量为12.61 mg/L。经统计分析,无龋组与高龋组唾液MG1的含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龋组与低龋组、低龋组与高龋组唾液MG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儿童男女比较唾液中MG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唾液中MG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mft≥5的儿童龋活性高于dmft<5的儿童。②无龋组儿童唾液中MG1的含量高于高龋组,儿童唾液中MG1含量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行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病人的龋病状况和唾液性质,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比较病患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的龋病状况、唾液流率、pH值和缓冲能力;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病患组龋失补指数值与其唾液性质的关系。结果:两组间的龋病指标值无显著差异(P>0.05),病患组的唾液流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H值和缓冲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病患组中的龋失补指数值与唾液流率和pH值呈负相关,但无显著性(P>0.05),与唾液缓冲能力呈显著负相关(r=-0.322,P=0.005)。结论:终末期肾脏病病人,唾液缓冲能力的增加可能是其患龋病率相对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唾液粘蛋白     
唾液蛋白质是唾液中重要的有机成分,可分为腺泡细胞来源和非腺泡细胞来源两类。腺泡细胞来源的蛋白质中有一种结合有碳水化合物的特殊蛋白质,称粘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唾液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结构及生物学特性的粘蛋白,分别称为MG1和MG2。MG1主要参与获得性膜形成,MG2则能凝聚微生物,有助于微生物的清除。  相似文献   

5.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龋病是牙体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唾液有机成分、无机成分、缓冲能力及流速流量的改变与龋病风险性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唾液检测技术能够发现早期龋损,有助于龋病的早期诊断,为龋高危人群的监控提供重要的信息。国外近年来唾液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本文就唾液检测用于龋病风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唾液中小分子多肽具有潜在的调节牙菌斑pH的功能,因而是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其在不同个体唾液中含量的检测,有助于发现龋病易感人群;探明其组成及作用途径,可为人工合成新的抗龋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邹莉  阙国鹰 《口腔医学》2011,31(10):627-628
[摘要] 唾液在维持口腔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菌蛋白是唾液中一组重要的蛋白质,与龋病、黏膜病和肿瘤等密切相关。该文就几种主要的抗菌蛋白与常见口腔疾病的关系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低龄儿童龋患者和健康者唾液生化指标的差异及其与龋病状态的关联,建立龋病诊断模型.方法 选取4~6岁儿童共120名,分为2组:低龄儿童龋患者(C组)和健康儿童(H组)各60名,采集唾液样本,比较pH、总蛋白以及离子浓度的差异,分析唾液生化指标与龋病状态的相关性,并建立龋病诊断模型.结果 C组NO3-浓度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富组蛋白含量与患龋状况间的关系,为唾液蛋白的研究及龋病病因的探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42名3~5岁儿童,按患龋状况分为2组:龋病高危组23例(dft≥5且CSI≥10),无龋组19例(dft=0,CSI=0)。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儿童刺激性、非刺激性全唾液中3种主要富组蛋白(histadine-rich proteins,HRPs)HRP-1、HRP-3、HRP-5的含量,计算总HRPs含量,并分析唾液中HRP-1、HRP-3、HRP-5、总HRPs的浓度与机体患龋状况的关系。结果:①非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的含量及总HRPs含量分别是(8.56±3.42)、(13.91±6.59)、(7.35±3.23)、(29.65±8.69)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和总HRPs含量分别为(10.85±3.71)、(15.92±5.94)、(7.68±3.28)、(34.69±9.41)μg/ml。刺激性全唾液中HRP-1、HRP-3和总HRPs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间全唾液中HRP-1、HRP-3、HRP-5及总HRPs含量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刺激性全唾液HRPs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非刺激性全唾液总HRPs的含量在龋病高危组和无龋组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龋状况无相关关系。结论:①刺激性全唾液中HRPs的含量高于非刺激性全唾液中的含量。②龋病高危组非刺激性全唾液之HRPs含量明显低于无龋组,但与机体的患龋程度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唾液对宿主龋病敏感性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唾液是口腔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口腔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是口腔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 抗龋作用,如唾液的缓冲作用,抗菌作用、清洁作用等。最近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所引起的唾液有机组成不同可能导致口腔微生物在牙面的定植不同,唾液对微生物的清除作用有差异。因此,在评价唾液对龋病的作用时应考虑遗传因素对龋敏感性的影响,考虑唾液中的有机组成对龋病的影响。本文拟从遗传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宿主的龋病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的腮腺唾液 (PARS)、除腮腺外唾液 (EPS)及纯化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 (MG1)对变形链球菌Ingbritt、LM 7、远缘链球菌OMZ 176的凝集作用。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 (酶标仪 )测其A570值 ,测定唾液及MG1对变链菌和远缘链球菌的凝集力。结果 :EPS介导的凝集力最高 ,MG1次之 ,PARS最低。结论 :MG1具有一定介导口腔变链菌凝集作用 ,但凝集力低于EPS ,提示此种凝集力主要来源于粘蛋白  相似文献   

12.
唾液与龋病活跃性关系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唾液对龋病的发生发展即龋病活跃性(CA)有着一定影响。国外学者近十年研究证实,唾液中的微生物状况、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唾液的生化特性、理化特性均对CA产生影响。但因素错综复杂,各因素产生的影响不尽一致,各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和结论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3.
127名汉族青年口腔唾液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健康汉族青年唾液中一氧化氮 (NO)含量正常参考值限 ,及其与口腔龋病、龈炎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集口腔正常 (42名 )、有龋病 (49名 )或龈炎 (36名 )的健康汉族青年学生口腔唾液 ,由专业人员用NO检测试剂盒 ,比色并计算出唾液中NO含量。结果 :男性唾液中NO含量值限为 0~ 2 40mol/L ,均值为(6 7.0 2 5± 39.0 6 5 ) μmol/L ;女性唾液中NO含量值限为 0~ 2 39μmol/L ,均值为 (76 .397± 34 .85 6 ) μmol/L。口腔正常组、龋病组、龈炎组唾液NO含量均值 ,分别为 (6 8.2 86± 37.432 ) μmol/L ,(6 8.6 82± 34 .6 2 7) μmol/L和 (79.70 0±40 .0 0 7) μmol/L ,经统计学检验 ,3组间唾液NO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汉族青年唾液NO含量正常参考值在 11~ 140 μmol/L ,唾液中NO含量在浅、中度龋和轻度龈炎者中 ,未见明显增高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免疫酶比浊法探讨学龄前儿童乳牙龋与唾液pH值、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的关系,结果:健康组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均高于患龋组,其中IgA、IgG相差非常显著(P<0.01),IgM相差显著(P<0.05),IgA含量随龋病程度或龋牙数增加而降低,说明IgA是乳牙龋病的重要防御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类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 (MG1)及全唾液在体外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否减少有机酸在牙面的脱矿作用。方法 :采用MG1和全唾液溶液体外孵育釉质实验面以形成获得性膜 ,再以 3 4mmol/L枸橼酸处理釉质实验面 1min ,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改变。结果 :有获得性膜区域釉质实验面相对平滑 ,基本无脱矿及轻微脱矿 ,可见正常釉质表面形态 ,无获得性膜区域则是蜂巢状大面积脱矿。结论 :MG1和全唾液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在短时间内减少有机酸对牙面的侵袭脱矿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童唾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与龋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口腔中糖发酵产酸是龋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有的人虽吃糖却不发生龋齿,他们对龋病有自然免疫的能力。早在50年代初期就有人提出唾液中存在着使酸(包括丙酮酸,乙酸和乳酸)氧化的酶系统,并指出这些酶的来源是口腔中的细菌,这个酶系统是自然免疫的重要因素。后来,Bibby发现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测定了104人唾液溶菌酶活性,并检查了口腔卫生指数,牙菌斑指数,牙周病指数和龋齿数,以便探讨口腔内各因素对龋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口腔内多种因素对龋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以牙菌斑与龋病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8.
张爱莲 《口腔医学》1992,12(4):197-198
<正> 龋齿的发生是通过粘附在这些部位的菌斑(Bacterial plaque或Dental Plaque)所引起。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在菌斑形成和致龋作用中起了重要作用。作者收集本市两家制糖厂75名专门从事炼糖工人的口腔唾液,进行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培养与鉴定,以探讨制糖工人唾液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的分泌率、pH值、缓冲能力、粘度进行了比较.发现无龋组唾液分泌率、缓冲能力显著高于高龋组(P<0.02),无龋组唾液的粘度显著低于高龋组(P<0.01),两组间唾液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唾液理化性质可能是影响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3岁儿童唾液缓冲能力与龋病活跃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考DentobuffStuip法,试制出唾液缓冲能力试纸条,并检测了150名3岁儿童。结果:唾液缓冲能力与患龋率、龋均明显呈反比;龋病活跃性预测为73%,灵敏度63%,特异度82%。说明唾液缓冲能力可较好地反映龋病易感倾向,但要获得理想的预测值,还需结合多种龋病活跃性试验。该唾液缓冲能力的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适合于临床开展龋病活跃性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