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席丰  高金生  杨书良 《新医学》2009,40(4):268-270
肠黏膜屏障是构成机体内外环境的一种重要屏障,肠黏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等组成,对防止病原微生物从肠黏膜侵入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血缺氧、严重创伤、肠道感染、休克等情况均可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均可突破肠黏膜屏障引起细菌移位、肠源性脓毒症等。研究表明,肠道给予小剂量组胺有保护肠黏膜屏障和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书良  席丰  都志芳 《临床荟萃》2009,24(4):349-352
肠黏膜是机体一处最大的黏膜表面,成年人肠黏膜的表面积可达300m^2以上。它不但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病原微生物及毒素侵入机体的主要门户。在严重创伤、全身及肠道严重感染、缺血及缺血一再灌注、营养障碍及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ed nutrition,TPN)、肠道内微生态失调、休克等情况下,可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轻者可引起细菌易位、肠源性脓毒血症,重者可导致全身炎反应综合征(SIRS),一旦转变为感染中毒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则治疗困难,预后恶劣,甚至引起死亡。现就近几年肠黏膜屏障损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黏膜屏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道黏膜是机体自身与外环境接触的最大界面,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肠黏膜通透性受多种因子高度精密调节,它们共同构成黏膜屏障而发挥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4.
黏膜广泛分布于机体的肠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的表面,它们形成一道物理和免疫屏障,抵御入侵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有关黏膜免疫的研究多集中在肠道和呼吸道,而关于女性生殖道黏膜免疫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女性生殖道先天性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组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因涉及肠道内环境(主要是肠道微生物)与易感个体间不恰当的免疫应答。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组成,其在维持肠道吸收必需营养物质与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并对其作出应答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各种因素引起的肠黏膜四种屏障功能受损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了解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与IBD的关系,有望为治疗IBD 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肠黏膜屏障损伤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肠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及免疫屏障。肠黏膜表面被一层黏蛋白及脂质覆盖,能阻隔肠黏膜上皮细胞与肠腔内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直接接触,还具有分泌抑菌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应答的作用[1]。肠黏膜具有吸收营养物质、防止致病微生物及毒素的入侵、参与免疫调节、参与某些维生素的合成、调节生物应答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肠道只是消化器官,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场所,近10年研究发现,肠道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承担着总面积高达400~600m2肠黏膜的防御任务,免疫屏障已被认为是最重要屏障之一。[1~2]肠黏膜屏障与危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关系密切,而免疫屏障又是肠黏膜屏障最主要的组成之一,加强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研究及  相似文献   

8.
肠黏膜屏障是由机械、化学、免疫和生物屏障共同构成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作用是将肠腔内的物质与机体内环境隔离,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四层屏障具有相应的结构基础,通过发挥各自的生物学功能,在机体消化过程中以动态变化的形式选择性地吸收水和营养物质,同时防止肠道细菌异位,发挥免疫功能,有助于维持机体肠道的完整性和免疫稳定状态。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通过改变体内多种炎症介质和病理过程损害肠道屏障而引起NSAIDs肠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NSAIDs引起肠黏膜不同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和基于肠道菌群的防治进展,旨在为预防和治疗NSAIDs引起的小肠黏膜损伤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琳 《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1):19-21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肠壁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淋巴细胞,机体通过肠道黏膜与肠道中微生物相互作用,这些微生物包括定植于肠道中的以及机体摄入的。机体以肠黏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肠道菌群在脓毒血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维持肠道黏膜屏障正常功能,各种肠道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肠道动态平衡。因此,完整的肠黏膜屏障可以防止肠源性疾病。机体一旦发生脓毒血症,肠道内环境破坏,炎性因子产物增加,肠道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脓毒血症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本文就肠道与脓毒血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而且能够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体内,从而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关键位点[1]。当机体在应激反应或全身免疫反应状态下,全身血流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流相对减少,肠黏膜、绒毛细胞更易受损,肠黏膜屏障功能丧失,肠源性细菌和毒素不断入侵,使肝、肠白细胞系统处于持续激活状态,释放大量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通量测序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CKD病理状态能诱导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并引起多种肠源性尿毒症毒素(UTs)的增加及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这些UTs移位刺激了机体内的炎性反应,增加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本文就肠道菌群在CKD中研究现状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能为延缓CKD的持续进展提供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急性缺血性疾病治疗后通常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损伤后可引发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时,寄生于肠道内的微生物或其释放的内毒素,通过某种途径越过肠黏膜屏障,  相似文献   

14.
营养支持途径与肠道结构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降低烧(创)伤后代谢反应,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对肠道结构功能的维护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近年来肠内肠外营养对比性研究的资料加以归纳,并参阅有关文献,将营养支持途径与肠道结构功能方面资料综述如下。1营养支持途径与肠道黏膜屏障胃肠黏膜屏障包括特异性免疫部分和非特异部分,非特异部分由组织结构、黏液、消化液、胃酸等组成,特异性免疫部分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及特异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是防止细菌、内毒素,大分子抗原物质通过。这两个组成部分在防止抗原进入黏膜,细菌移位进入门静脉或淋巴循环的作用是相互联合的。肠腔内…  相似文献   

15.
急性胃肠黏膜损伤在危重症患者并非少见,往往与出血、感染、休克、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等病理过程相关。作为机体的一道重要防线,肠黏膜具有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等重要生理作用,是机体内外环境的重要分水岭。肠黏膜也是缺血敏感的器官,其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使肠道作为休克时首先"跌倒"和最后"恢复"的器官,常常以自身黏膜损伤为代价,也是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多器官功能损伤的使动器官。但是,肠屏障功能在临床判断与目标指导性治疗上与其他器官功能障碍的治疗策略相比却明显不足。基于病理、生理特点认识严重疾病状态下的肠黏膜损伤,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维护肠黏膜屏障的解剖与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益生菌是定植于人体胃肠道内,通过保持微生态平衡,能产生确切对于胃肠道功能改善的有益非致病性特定活性的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能平衡肠道菌群比例、转化肠内有害物质、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手术、创伤、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因素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如不能及时修复,极可能会发展至肠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修复及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江娅  刘寿荣 《临床医学》2008,28(12):100-102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科研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肠道的免疫、内分泌、黏膜屏障等功能.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上皮具有分隔肠腔内物质,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具有屏障作用,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从而维护人体健康.在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人体的肠道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内有大量的微生物群落,对于机体构建肠道黏膜屏障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肠道微生态改变可直接影响消化系统物质代谢、消化、吸收等功能,微生物菌落改变可引发肠道炎性反应,对消化系统的免疫应答功能造成  相似文献   

19.
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琪毅  舒建昌 《临床荟萃》2006,21(6):447-449
肠道黏膜是机体自身与外环境接触的最大界面,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常引起门静脉高压,对肠黏膜微循环造成破坏而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进入机体,引起内毒素血症及自发性腹膜炎,进一步加重肝硬化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肝硬化的同时,应注重保护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