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均以快速肌张力测量仪变化作为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推拿手三阴经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三阴经疗法加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结果:经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0%,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提示推拿手三阴经治疗中风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西医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7 d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治疗4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表面肌电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予以相应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患侧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穴,3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表面肌电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肌电生物反馈仪电极贴于患侧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皮肤表面,20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联合治疗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3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穴位埋线组的70.00%(21/30)和表面肌电组的66.67%(20/30,P0.05);穴位埋线组和表面肌电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VAS评分低于表面肌电组(P0.05)。联合治疗组FMA、ADL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与表面肌电组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降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头电针疗法联合局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78例ACI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电针与局部穴位注射;两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在综合性痉挛状态指数(CSI)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价(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等方面,观察组改善均要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结论采用头电针疗法联合局部穴位注射疗法治ACI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升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30例,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0例,治疗30d,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程度。结果:上、下肢肌张力分级,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肌张力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相比,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任督周天大艾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收治的月经后期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任督周天大艾灸联合穴位埋线(气海、关元、三阴交、子宫、命门、太溪)治疗;对照组给予温经汤加减(当归、吴茱萸、党参、桂枝、白芍、川芎、生姜、牡丹皮、阿胶、甘草)口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好转5例,未愈0例,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15例,未愈5例,有效率为8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任督周天大艾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后期虚寒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杨新贵 《四川中医》2015,(2):170-171
目的:观察加针刺任督穴位对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力的影响。方法:从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将我科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任督脉穴位针刺,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2疗程。利用Sheikh评分和坐位平衡功能评定及ADL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干控制力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heikh评分和坐位平衡功能评定及ADL评分均教治疗前改善(P<0.05);而治疗组三项评分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刺任督穴位对提高躯干控制能力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上肢及下肢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68.8%、75.0%,对照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分别为43.8%、50.0%。治疗组下肢有效率明显高于上肢有效率(P0.05);治疗组上肢、下肢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上肢、下肢MAS评分、F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上肢、下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上肢、下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100 Hz,连续波)刺激锥体交叉投影区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肢体肌张力增高,且改善下肢肌张力效果较上肢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下肢痉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取阴阳调整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普通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前后评定两组下肢肌张力疗效、肌张力改善值及FIM运动功能。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疗效比较,试验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Ashworth评分改善值、FIM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阴阳调整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中风下肢痉挛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普通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平均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穴位注射与康复训练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于治疗开始前及结束后同一时间对两组患者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采用统计学工具对比治疗前后及组间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66.6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降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治疗效果较单纯康复训练效果明显提升,可作为临床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综合性举措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GLA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近、远期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Ⅰ期SH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每日1次。治疗组采用PGLA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疗法,埋线治疗每5 d进行1次。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 33%(22/30)、56. 67%(17/30),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 33%(28/30)、86. 67%(26/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 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PGLA穴位埋线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后Ⅰ期SHS近、远期疗效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q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及门诊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法随机分成两组。常规康复治疗:①运动疗法:Bobath法及Vojta法。②按摩。③作业疗法。④物理疗法:a水疗,b蜡疗,c小儿经络导平治疗仪。对照组30例传统针刺经穴法,取肩髃、曲池、外关、八邪、秩边、居髎、伏兔、足三里,1次/d。治疗组30例穴位埋线,取风池次、天髎次、臑会次、天宗次、承山次和伏兔次,1次/10d。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波动、不良反应。连续治疗3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缓解肌张力波动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能显著提高不随意运动型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缓解肌张力波动,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结合夹脊穴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天水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患者12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松解结合夹脊穴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针刀松解四肢部位的肌筋膜触发点,隔日1次,每次更换治疗点,4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5例,无效17例,有效率为71.7%。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Ashworth、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9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婧 《山西中医》2010,26(12):38-3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168例女性黄褐斑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96例和针刺组(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20—30天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毫针针刺治疗,得气后留针30min,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两组均半年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和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和83.33%,两组比较,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毫针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针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5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采用电针、中药配合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为主的运动康复训练,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上下肢肢体痉挛程度、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肌痉挛的肌张力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侧肢体肌力、活动能力大为改善(P〈0.01)。结论:针药配合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肌张力增高,可显著降低患肢肌张力增高,增强肌力,提高患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羊肠线穴位埋线,每周1次,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疗程和随访3个月后的有效率分别为95.6%、88.2%,均优于对照组的84.6%、72.3%(均P〈0.05)。结论:穴位埋线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针刺对照组40例和埋线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以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针刺对照组予以单纯针刺治疗;埋线对照组予以埋线治疗。针刺治疗一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埋线每三周埋线1次,共治疗4次。所有治疗结束1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82.5%,埋线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两个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神经内科常规西药、头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加用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4天,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改良Ashworth痉挛等级(MAS)、下肢功能积分(FMA)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2.50%和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MAS等级、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穴位联合康复训练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可明显缓解患者下肢痉挛,增强下肢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拘挛方热敷,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分级、痉挛程度的变化;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疗效分级、肌张力分级及痉挛程度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挛方热敷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同水平上肢痉挛脑卒中疗效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患者肌张力及肌痉挛程度,提升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