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喂养不耐受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共61例,根据是否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奶,经鼻胃管喂养、静脉营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联合疗法,分别记录两组早产儿胎粪排尽时间、每天大便次数、胃残留奶量、呕吐消失天数、每天奶量。结果治疗组胎粪排尽时间、每日大便次数、胃残留奶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呕吐消失天数、奶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胃食管返流等喂养不耐受现象,减少患儿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汾西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喂养不耐受的晚期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后简称吸吮)联合益生菌组30例、红霉素组30例。两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部分静脉营养及改善喂养策略等常规治疗。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吸吮联合益生菌(常乐康0.5g/次,Bid,口服);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mg/kg次。Tid,口服)治疗,疗程3~5d。结果吸吮联合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病程、呕吐时间、胃残余、平均增加体质量、日增加奶量以及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吮联合益生菌组腹泻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腹泻发生率外,吸吮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均未发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吮联合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吸吮联合益生菌更有利于晚期早产儿胃肠系统的发育,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裴群  王华峰 《北方药学》2015,(10):178-17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科室诊断喂养不耐受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 统计分析两组患儿接受不同干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治疗组呕吐停止时间、腹胀好转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使用静脉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小剂量红霉素联合治疗可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丁香 《现代医药卫生》2014,(17):2686-2687
目的:探讨抚触疗法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住院的5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结果两组早产儿呕吐、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和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喂养不耐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208-210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984例,其中有76例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减量喂养及必要时增加液体输入量,治疗组采用对症治疗+金双歧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儿出生体重恢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体重日增长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1.32%)NEC发生,对照组有2例(3.95%)发生NEC,两组NEC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采用金双歧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缩短患儿体重恢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减少平均住院时间,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血清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需鼻饲母乳喂养的4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及对照组。详细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达全胃肠喂养以及恢复出生时体质量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泌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分泌,缩短静脉营养以及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并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鼻胃管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同时在每次喂养前15min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10min,对吸吮力欠佳者用橡皮奶头缓慢、辐轻地来回刺激口腔,或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吸吮反射出现。两组疗程均为5—7d。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程、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相近(P〉0.05)。治组患儿用药前后肝功能无变化。结论非营养性吸吮纪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提高肠道喂养的成功率,避免完全静脉营养的弊端,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取喂养不耐受新生儿28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治疗,并根据不同病因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前后新生儿呕吐停止、腹胀消失、胃潴留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减轻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症状,采取早期肠内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等护理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收住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病例,并依据是否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随机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统计2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或腹胀消失时间、喂养耐受时间及体质量增长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微生态制剂和非营养性吸吮协同治疗能安全、有效地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0.
谭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53-454
目的探究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早产儿辅助喂养方式。方法将本院出生的10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和无非营养性吸吮组(N-NNS),NNS组和N-NNS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温、体位疗法、口胃管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措施,NNS组早产儿在此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肠道营养达418.4kJ/(kg d)时间等营养指标,平均住院天数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结果 NNS组的营养指标显著优于N-NNS组,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显著低于N-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胃管喂养的基础上增加非营养性吸吮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性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缓释剂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第三磨牙发生冠周炎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在进行常规盲袋冲洗后将2%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及1cm长甲硝唑棒置入盲袋内,3d后复诊;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冲洗,局部导入1%碘甘油,1次/d,第4天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5%和63.6%。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冠周疼痛和肿胀的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lt;0.01)。结论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棒联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本院NICU科2005年1月~2010年10月152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微生态制剂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两药联合治疗组各38例。4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分别给予微生态制剂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滴及二药联合应用。结果: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1%,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两药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微生态制剂组及小剂量红霉素组(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周红  孙丹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96-2897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NS)及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早产患儿77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质量、日龄、性别及出生时窒息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NS及按摩,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每天奶量的增加情况、每天体质量的增长情况以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及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平均每天奶量的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质量的增长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NS及按摩能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口服小剂量红霉素[3~15 mg/(kg·d)]防治早产儿(胎龄<37周)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相关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  相似文献   

15.
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英  刘晓红  王卫 《中国药师》2010,13(6):848-84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20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给予红霉素剂量(2.5 mg·kg-1),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浓度为5 mg·ml-1溶液鼻饲q6h,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鼻饲.通过24 h食管pH测定及喂养耐受情况评估,了解两组患儿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200例患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92.5%(185/200) 鼻饲红霉素治疗后,干预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从94%(94/100)降至32%(32/100),对照组从91%(91/00)降至77%(77/100),DeMeester评分干预组从36.9±10.8降至16.8±56.4,对照组从34.3±11.1降至29.0±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达到出生体重及喂奶量120 ml·kg-1·d-1的天数都比对照组平均提前4 d(P〈0.01),静脉营养天数及胃储留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饲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建议尽早建立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红霉素组32例和益生菌组31例。常规组单纯给予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治疗。观察并比较3组临床有效率、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腹泻、便秘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胃肠道症状消失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短于常规组;益生菌组腹泻、便秘发生率低于红霉素组和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除腹泻、便秘发生率外,益生菌组和红霉素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与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有较好疗效,但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腹泻、便秘相对明显,在无胃肠道发育畸形的情况下,益生菌更有利于早产儿胃肠系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设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52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胎龄大小、开奶时间、宫内窘迫、是否使用氨茶碱及胃出血等方面有差异(P〈0.05),表明喂养不耐受与上述因素相关。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种因素相关,及早开奶、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增加喂奶量、注意喂奶方式和途径、刺激排便、及时处理腹胀、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以及应用微生态制剂,有利于改善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