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疗法治疗时机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甲乙两组,各34例,甲组于伤后0.5~1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10天;乙组于伤后1~3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10天,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甲组34例痊愈率67.65%,死亡率17.65%;乙组34例痊愈率47.06%,死亡率38.24%,两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未发生与亚低温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伤后0.5-1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较伤后1~3小时就诊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更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11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用GCS、瞳孔、生命体征、损伤类型和手术时机、不同的手术方式、气管切开时机与死亡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对11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诊断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GCS 3~5分死亡率55.0%,单瞳散大死亡率47.1%,生命体征不平稳者死亡率65.1%,单、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死亡率42.6%,伤后立即入院治疗死亡率24.0%,呼吸异常早期气管切开死亡率34.5%,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死亡率27.7%,致残率37%.结论 伤情程度的判断需要多指标综合判断,严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仍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伤后早期入院治疗能明显降低死亡率,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能明显减低死亡率、同时致残率增高,早期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老年性 (6 0岁以上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除颅脑伤情严重外 ,又由于许多老年人伤前伴有高血压、冠心病 ,慢性支气管炎等老年性疾患 ,伤后并发症多而重 ,如肺部感染、急性心、肺、肾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出血等。病人伤情因之恶化 ,影响颅脑损伤的救治 ,预后差 ,死亡率高。护理上除需要严密观察颅脑损伤变化外 ,还应重视伤后并发症的护理 ,以降低死亡率 ,改善预后。现将笔者自 1999年 6月至 1998年 12月参与护理的 31例病人的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1例 ,男 2 3例 ,女 8例 ,年龄 6 0~ 76岁 ,平均 6…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4年来严重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来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根据病人的年龄、GCS、瞳孔反应、颅内压、头CT表现进行手术或各种非手术治疗,挽救生命。结果: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3%预后满意,死亡率39%。结论: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使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34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志  王宪荣  冯华 《重庆医学》2000,29(6):506-507
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数量远远多于重型颅脑损伤 ,其原发性脑损伤相对较轻 ,预后主要取决于病情变化及诊断治疗是否及时恰当。Marshall等 (1983)报告此类病人如延误诊断治疗而病情一旦恶化则预后不良 ,死亡率高达 45~ 5 0 % ,这是潜在的能够被挽救的病人群体。我科 1986年 1月~ 1998年 12月颅脑损伤死亡病例共计 2 6 4例 ,其中入院时GCS >8分 34例(12 9% ) ,我们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以总结救治此类病人的经验教训。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6例 ,男女比例为 4 7∶1。年龄 8月~ 90岁 ,平均 45 44岁。致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伴发高钠血症的原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资料完整的格拉斯哥评分≤8分的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急性期血清钠的变化,依据血清钠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分组比较高钠血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情况.结果 1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81例伴发高钠血症(61.36%),其中高钠血症150~160 mmol/L组32例,12例死亡(37.50%);高钠血症>160 mmol/L组49例,43例死亡(87.75%);无高钠血症组51例,4例死亡(7.84%),组间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钠血症发生率高,伴发高钠血症是死亡的高危因素,临床上血钠>160 mmol/L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7.
王永忠 《海南医学》2003,14(2):22-23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血糖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总结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2例,所有病例入科后即行血生化及尿液等检查,以了解血糖、尿糖、尿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有无酸中毒情况,术后根据病情相应复查,并分别取伤后6小时内、第3、5日的血糖值做比较。结果 伤后血糖7.8-21mmol/L,平均12.1mmol/L,>11.1mmol/L的21例中有10例死亡,死亡率为47.6%。采取亚低温治疗组的血糖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常温下治疗组。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血糖>11.1mmol/L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小儿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本组112例,年龄1d~14岁。交通伤45例,坠落伤41例,共占76.8%。闭合性颅脑损伤9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合并颅内血肿59例(52.7%);并发颅骨骨折61例(54.5%),伤后意识障碍106例(94.6%),癫癎发作21例(18.8%)本组手术治疗58例,保守治疗54例。GOS预后评级:恢复良好100例,中残7例,重残1例、死亡4例,死亡率3.6%。结论:小儿颅脑损伤临床表现复杂,与损伤程度不一致。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紊乱明显;颅骨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以凹陷性骨折、骨缝分离多见;对冲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癫癎发生率高;预后较成人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1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GCS 6~8分73例,死亡12例,死亡率16.44%;GCS 3~5分43例,死亡21例,死亡率48.84%;GCS 3~8分合计死亡率25.45%.结论尽早确立主要临床诊断,尽早解除脑受压、积极防治并发症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外伤(GCS 7~3)和脑中线结构及其附近病变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中发生率占40%~80%,死亡率高达30%~50%,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阐明其相关因素和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和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提高这类患者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用于诊断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评估价值。   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1年2月台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统计常规凝血项目检测和TEG检测在颅脑损伤后不同时间对于创伤性凝血病的检出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和不同预后水平颅脑损伤患者TEG指标差异,分析各TEG检测指标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TEG检测于颅脑损伤后4 h和12 h对创伤性凝血病检出率(34.50%和63.00%)均显著高于常规凝血项目检测水平(18.50%和40.50%),χ2=13.143、20.275,均P < 0.001,且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率(84.81%)显著高于非严重颅脑损伤患者(48.76%,χ2=26.647,P < 0.001);颅脑损伤者损伤后12 h反应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增加,而α角度(Angle)值和最大幅度(MA)值均较损伤后4 h水平显著减小(均P < 0.001);死亡患者R值与生存患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3,P=0.116),而K值显著高于生存患者水平,且Angle值和MA值均显著低于生存患者水平(均P < 0.001);MA值为导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TEG检测可动态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有效识别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情况,并可用于颅脑损伤后创伤性凝血病患者预后水平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2.
刘丽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22-92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8例重症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重症颅脑损伤伴高钠血症的患者死亡率达67.86%,发病率为8.56%。发生高钠血症的时间为1周之内,颅脑损伤后72h内出现的10例死亡7例,24h内出现的高钠血症主要与原发性下丘脑损伤有关,而24h后出现的也与使用脱水剂有关。结论重症颅脑损伤出现高钠血症病死率高,且血钠值越高亦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CT对颅脑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颅脑外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5年135例颅脑外损伤者的CT检查结果。结果:对颅脑损伤,CT初次检查的灵敏度为77.7%,结合临床病情变化行CT多次复查的灵敏度:24h内为87.4%、48h内为93.2%、72h内为96.1%。对颈椎损伤,CT初检的灵敏度为69.2%。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行多次复查的灵敏度为100%。CT检查颈髓损伤的灵敏度为0。对颅脑损伤、颈椎和颈髓损伤的诊断特异度均为100%。结论:CT能清楚地显示颅脑损伤和颈椎损伤,为其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对初检阴性者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作CT复查。对疑有颈髓损伤者应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探讨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结果随访1~3年。结果3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0例,占52.6%;中残4例,占10.5%;重残5例,占13.1%;植物生存3例,占7.9%;死亡6例,占15.9%。结论早期应明确腹部损伤伤情,避免漏诊、误治,重视休克的防治,避免继发性脑损伤,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后动态cT改变及迟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探讨CT复查的适当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115例急性颅脑损伤动态CT改变及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h之内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44.2%有变化,伤后6~24h首次CT结果与再次复查结果比较20.4%有变化,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T复查,35.2%的病人出现颅内迟发性损伤。结论外伤6h之后的CT较6h以内CT结果更能反映损伤程度和范围。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即时进行动态CT观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16例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吸入性损伤疗程20~35d,全部并发肺部感染,治愈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2.5%.其中死于ARDS 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烧伤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按照输液公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液体复苏,早期气管切开,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以及机械通气,加强烧伤创面处理等是治疗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重型颅脑损伤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2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53例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率20.6%,使用呼吸祝感染率53.1%,肺部感染死亡率与植物生率38.8%。非肺部感染死亡率与植物生存率16.7%有显著差异。结论肺部感染与颅脑损伤程度,年龄(老年人)胸部外伤,治疗措施有关,肺部感染直接影响临床预后,临床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原发病时应随时警惕肺部感染的出现并作出及时处理,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4例,中残9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胸损伤其伤情复杂而严重,伤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全面详细的检查、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处理,弄清颅脑损伤和胸部损伤的关系,积极防治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半球间积液与并发脑积水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21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并对这些患者的相关情况(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颅外损伤情况、GCS评分、四肢肌力、及瞳孔情况、CT表现)进行总结;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标准重度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定期随访6月;同时采用SPSS18.0软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半球间积水和脑积水之间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并发脑积水的概率为38.09%。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半球间积液可能是预测早期脑积水发生的影像学指标。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脑积水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重度颅脑损伤的原发性损伤破坏了脑脊液循环机制;②颅内压力平衡机制的改变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同时通过连续观察CT片,发现很多患者半球间积水有向脑积水演变的过程,笔者推断重度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脑积水可分为脑内压力变化组织移位和蛛网膜颗粒的功能降低、消失两个阶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是否发生半球间积液来指导临床:如患者早期即出现半球间积液,那么我们可进行积极治疗预防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提高其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2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存活患者和死亡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发生休克人数、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距手术时间、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升高人数等项目.结果 患者存活215例(77.9%),其中恢复良好132例,中残46例,重残29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61例(22.1%).死亡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低于存活组患者,休克人数多于存活组,受伤至入院时间和受伤距手术时间较存活组多,白细胞计数和血糖升高人数比存活组多(P<0.001).结论 基层医院应充分发挥急救中心的作用,规范和优化颅脑损伤的救治模式,不断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地保障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