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东省1996-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人群及宿主动物带菌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方法 采取血培养、动物脏器培养做病原学分离,血清学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结果 从病人血及动物脏器中分离出8株钩端螺旋体,鉴定了6株,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爪哇、秋季、犬热及赛罗群;疑似病人血清、健康人血清、宿主动物血清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47%、34.23%;18.23%。结论 广东省人群钩端螺旋体隐性感染水平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免疫保护作用;首次分离出赛罗群钩端螺旋体,在防治工作中应注意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2.
家兔钩端螺旋体自然感染调查黄自英1钩端螺旋体(钩体)的带菌动物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至少发现200多种动物携带钩体。四川已从24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而对家兔进行钩体血清学调查及病原分离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于1987年、1991~1994年间对四川金堂...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leptospi rainterroganssensulato ,简称钩体 )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在啮齿动物间传播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外耳 (Weil)于 1886年首次报道该病 ,故又称为外耳病 (Weildiseases)。 1915年稻田 (Inda)等首次在用外耳病患者血液注射的豚鼠肝组织中发现钩端螺旋体。 1937年汤泽光在广州首次报道 3例外耳病。 1995年时曼华报道该病分布于全国 2 6个省、市及自治区 (未包括台湾省在内 )。1 诊断1 1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地区我国以南方省、市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人及动物组织和体液中或污染材料中分离钩端螺旋体的一个主要问题系在接种物中有其它微生物的并存。常规方法是将污染材料接种于实验动物、过滤及试管连续稀释法来纯化。将抗菌剂加于培养基中作为体外选择性地分离钩端螺旋体尚未获得明显效果。Stuart报道用低浓度SD及ST来抑制钩端螺旋体培养物中污染杂菌。Dominguez用每毫升培养基中加100~200毫克双氢链霉素或200~500毫克氯霉素来抑制钩端螺旋体  相似文献   

7.
flaB-PCR在钩端螺旋体病检测中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flaB-PCR对组织标本中钩端螺旋体检测的可行性,为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黄疸出血型钩体赖株高度保守序列flaB设计一对引物,用PCR方法对实验动物标本及疫区动物标本中的钩端螺旋体DNA进行flaB基因片断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结果 该引物可特异性扩增钩端螺旋体DNA,而对本实验所用其它细菌均不扩增。肾组织中含10条钩端螺旋体经flaB-PCR扩增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目测到扩增产物。26份人工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脏器标本,flaB-PCR扩增阳性10份,阳性率38.46%;细菌分离阳性2份,阳性率7.69%。2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3,P〈0.01)。疫区70份蛙肾标本。分离细菌8株,阳性检出率11.43%;flaB-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阳性14份,阳性检出率20%。细菌分离阳性的标本flaB-PCR均为阳性。结论 flaB-PCR灵敏、特异、快速,是钩端螺旋体检测的有效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浙江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人间疫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分析了1952~1996年全省钩体病疫情资料,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全省各县市疫情报告和调查资料。采集医院病人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及分离培养,所用钩端螺旋体国内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0.
信阳县1993年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情况分析孔祥嘉,杨家强,苏玉杰,刘金远,林阳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信阳县为钩端螺旋体病疫区,流行形式一直是以雨水和洪水型为主。1993年我县又发生了钩端螺旋体病的暴发。流行形式及临床表现均不...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上高县耕牛钩端螺旋体带菌和排菌调查分析龙健1梁中兴2时曼华2李文斌1李春好2龙良云1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耕牛是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为探索其传染源的意义,我们采用从牛尿分离钩体的简易方法,较为确切地了解了牛的带菌率和排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InvA-PCR方法检测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方法:根据侵袭蛋白A基因(InvA)与卫生行业标准推荐的引物G1/G2对比,进行特异性与灵敏度研究,并应用于磐安鼠标本钩端螺旋体PCR检测。对磐安县2009分离菌株进行钩端螺旋体InvA-PCR和LS-PCR鉴定。结果:InvA-PC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引物可特异性扩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DNA,对本实验所用的其他细菌不扩增。2009年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PCR鉴定结果与血清学鉴定结果相符。对鼠标本进行InvA-PCR检测,InvA-PCR检测阳性率为5%。与卫生行业标准推荐的引物G1/G2对比,符合率为100%。结论:InvA-PCR检测方法可灵敏、特异地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能正确有效地反应野生动物带毒率,为控制钩端螺旋体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分类概况钩端螺旋体 (钩体 )属原是螺旋体目螺旋体科 5个属 (螺旋体属 ,脊螺旋体属 ,密螺旋体属 ,包柔螺旋体和钩体属 )中的一个属。 1984年版《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将钩体属上升为与螺旋体科平行的钩体科 ,其下分为 2个属 ,即钩体属(Leptospira)与细丝体属 (Leptonema)。前者分为 2个种 ,即问号状钩体 (Leptospirainterrogans)和双曲钩体 (Leptospirabiflexa)。后者为 1个种 ,即为伊利尼细丝体 (leptonemailli ni)。问号状钩体为致病性 (寄生性 )钩体 ,自病…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m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nvA-PCR方法快速检测钩端螺旋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淳安县106只鼠肾标本直接提取其DNA用invA-PCR法进行检测,同时对106只鼠肾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血清学鉴定。结果:106只鼠肾标本经InvA-PCR法检测,9份标本钩端螺旋体invA基因呈阳性,阳性率为8.5%。106只鼠肾标本分离培养,分离到3株钩端螺旋体菌株,均为黄疸出血群,阳性率为2.8%。3份培养阳性标本InvA-PCR均阳性。结论:InvA-PCR方法操作方便、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可用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钩体病临床标本快速初筛。  相似文献   

16.
确定耕牛是否是七日热型,澳洲型钩端螺旋体的传染源。方法自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血液及耕牛尿中分离出的12株七日热型、澳洲型钩端螺旋体野生株染色体DNA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酶切后,进行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及16S+23S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自然 钩端螺体病患者血液及耕牛尿中分离的同一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野生株的染色体DNA酶谱及核糖核酸型相同。血清型不同的钩端螺旋体型  相似文献   

17.
1983年8月,在一例临床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到一株无钩的螺旋体,定名为830018株。经各项试验证实,是黄疸出血群沃尔登型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变异株。结果患者叶梅英,女性,61岁,家务,农忙时曾下田。住浙江省天台县街头公社街三大队。1983年8月4日发病,主要症状为: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建德市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和变动情况,为研究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Korthof培养基和暗视野显微镜(DGM)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生长,并做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从77只青蛙标本中分离到钩体菌3株,阳性率为3.90%,均为黄疸出血群。结论:青蛙是我市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宿主,黄疸出血群是宿主动物感染的主要菌群,与1989年监测资料,未发生菌群更迭现象。虽然连续12年无病例发生,仍需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19.
1994年乐昌市钩端螺体病流行病学分析左志刚,邓立祥乐昌市自1990年罗家渡镇出现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以来,多次在多个乡镇发生暴发流行,对人民身体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钩端螺旋体病在我市的流行规律,从而制订防治对策,有效地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对19...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91年7~9月对青蛙肾组织进行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分离。从有效培养630只中,阳性8只,阳性率1.27%。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