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放射性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方法 在CT引导下对经病理证实的70例恶性肿瘤病人,根据治疗计划系统(TPS)按拟定计划实施肿瘤组织内125I粒子植入,术后随访2~45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70例(76个病灶)病人在CT导引下顺利完成125I粒子植入,粒子分布满意,11例(11个病灶)完全缓解(14.47%,11/76),53例(55个病灶)部分缓解(72.37%,55/76),6例稳定(10个病灶)(13.16%,10/76),总有效率84.2%(66/76).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大部分病人疼痛等不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瘤内植入治疗恶性实体肿瘤,近期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疼痛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症情复杂,发病几乎可以遍及人体的各个部位、组织、脏器。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有许多手段和方法,对恶性肿瘤都有一定的疗效,甚至有的也能痊愈。我们在治疗恶性肿瘤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5例肺转移瘤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45~80岁,15例患者病灶数为41个,平均直径为2.3cm,125I粒子活度2.59×107Bq(0.7mCi),PD11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布源,在CT导引下采取粒子间隔1.0cm,后退式平面植入.结果 3月复查15例41个病灶完全缓解(CR)25个,部分缓解(PR)13个,无变化(NC)2个,进展(PD)1个,有效率92.6%.主要并发症为沿穿刺通道少量出血、气胸或迟发性气胸.6个月随访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 I粒子治疗肺转移瘤疗效确切、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6例根据CT显示的病灶范围,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或Memorial Sloan-Ketterin列解图法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植入粒子数10~70颗,中位数25颗,匹配周边剂量为110~160cGy.CT复查判断治疗效果.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4~32月,中位随访时5个月,13例病人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患者随访期内仍存活.7例患者肿瘤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6例局部进展(PD),临床有效率62%(10/16).局部控制率6月、1年、2年为64.1%,29.4%、14.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6月;6月、1年、2年生存率为70.1%,47.1%,29.4%,中位生存时间12月.所有患者未见放射性损伤并发症.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对于复发性宫颈癌的补救或姑息治疗,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CT导向下125I粒子联合缓释氟尿嘧啶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老年肺癌的具体护理措施及作用。方法 对53例实施125I粒子联合缓释氟尿嘧啶组织间植入治疗的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 为确保穿刺准确及粒子的顺利植入,将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告知患者,指导其正确的日常活动,53例患者术前均能消除恐惧心理,术中能积极配合,体质恢复较快。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联合缓释氟尿嘧啶组织间植入是一项创伤小、疗效肯定的治疗肺癌的新技术,特别适合体质较弱的老年肺癌患者的治疗,积极主动的护理工作在整个治疗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成像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CT资料,CT扫描采用16层螺旋机,平扫加强化,随后进行1mm重建,传输到工作站进行SSD、MPR成像。结果SSD、MPR技术可多方位、立体、直观的清楚显示肺结节表面征象及空间关系,确切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束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SSD成像对分叶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SSD、MPR、2D横断图像三者结合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肝转移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10月31例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共67个转移灶,均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粒子按照0.5~1.0cm平面插植。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肝转移癌实质内及肿瘤边缘。结果治疗后2个月进行肿瘤影像学评价,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7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15例,稳定(no change,NC)9例。全组31例目前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14个月,最短6个月,近期平均生存期10.5个月。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癌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在不同距离及有无辐射防护措施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方法125I粒子植入后立即使用多功能射线检测仪测量50例125I粒子植入患者距粒子植入部位体表不同垂直距离(5 cm、10 cm、1 m、2 m和3 m)及有无防护措施条件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评估医务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距离粒子植入部位体表垂直距离为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091.75±10.53)、(1055.50±31.68)、(123.45±20.83)、(20.95±6.10)和(7.78±3.24)μSv/h。0.5 mm铅当量铅衣屏蔽后5 cm、10 cm、1 m、2 m和3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36±2.03)、(0.97±1.48)、(0.46±0.63)、(0.29±0.34)和(0.14±0.12)μSv/h。屏蔽前后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718、71.202、217.411、184.169、108.222,均P < 0.05)。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采取适当的距离防护及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可以大大降低125I粒子带来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支架置入术后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 1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胆管内支架置入缓解黄疸后,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胆管癌病灶内.125I粒子活度2.59×107 Bq(0.7mCi),PD11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布源,在CT导引下采取粒子间隔0.5~1.0cm,后退式平面植入.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病人的客观疗效、胆管内支架通畅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3月,CR1例(5.9%),PR11例(64.7%),NC3例(17.6%),PD2例(11.8%).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时未出现再梗阻;12个月存活的患者(10例)1例出现再梗阻.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2.3%和58.9%,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结论 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支架植入术后的肝门部胆管癌疗效确切,明显减少胆管内支架再梗阻的几率,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后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肺癌放射治疗前后行16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根据肿瘤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计算出病灶的灌注值(perfusion value,PV)、血容量(blood volume,BV)、最高增强值(peak enhancement intensity,PEI)、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放疗后的3个月做常规CT检查,以观察肿瘤形态学变化.结果 19例肺癌放疗后,肿瘤PV、PEI值显著降低,TTP升高,放疗后瘤体组织显著缩小或消失,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放疗前后PV、BV、PE及TTP值均无显著变化,放疗后肿块形态变化不大,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肺癌放疗前后肿瘤血流灌注的改变,并可早期预测肿瘤的放射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肺部恶性肿瘤射频毁损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肺部恶性肿瘤患者(32个病灶)行16层螺旋CT引导下射频毁损治疗.治疗中,利用多层CT软件功能,对病灶处进行二维多层面和三维重组,观察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治疗后1月或半年后再行CT扫描复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中,治疗针在病灶所处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显示明确,特别是利用三维重组技术更能清晰观察针尖所处的位置,病灶毁损较为完全.治疗后即行CT扫描,32个病灶周边都有渗出;有25个病灶密度减低;7个病灶密度变化不大.有18个病灶内部呈单个或多个小气泡影.1月或半年后CT复查显示,有2个病灶完全消失,25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缩小,2个无变化,3个增大.8例有肺部症状及体征者治疗后消失或减轻好转.结论:射频毁损治疗肺部恶性肿瘤有确切疗效,16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组图像能准确引导治疗针进入目的位置,特别是对靠近心脏主动脉等重要器官的病灶射频毁损治疗比普通CT定位更精确、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8例Ⅲ~Ⅳ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联合治疗组43例57个病灶接受CT导引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联合同步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灌注化疗组65例患者74个病灶仅接受支气管动脉内GP方案化疗2~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3、6、12个月两组总缓解率分别为8.8%、56.1%、63.6%、84.0%和2.7%、21.0%、41.9%、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1%和65%,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3天和42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放射性粒子游走和胸腔积血,化疗主要的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等,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和灌注化疗组患者各化疗毒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导引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测量成人窦房结动脉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成人窦房结动脉的价值。方法对119例患者(男93例,女26例)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在轴位和最大密度投影(M IP)图像上分别对图像显示的直径,窦房结动脉起点到上腔静脉口内侧之间的长度、与邻近的升主动脉壁的垂直距离(S-W间距)、与其起源的冠状动脉起点之间的间距(S-O间距)、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旋支起点之间的距离(LO-O间距)以及窦房结动脉起始段与其起点近段冠状动脉之间的夹角(S-C夹角)进行测量。结果MSCT可以清楚地显示窦房结动脉的起点及走行情况,结合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以上数据进行测量。结论利用MSCT测得的窦房结动脉有关数据与解剖学结果基本一致,MSCT是显示和测量窦房结动脉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成像在中央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行CT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并与手术、纤维支气管镜(FOB)所见及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VR能观察中央型肺癌癌肿累及气管、支气管腔的部位、形态、程度和狭窄的范围等形态改变,但不能充分显示病变本身;MPR能观察肿瘤的实质部分,肿瘤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结论MPR重建可显示病变本身以及病变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VR气管、支气管树图像直观显示气管、支气管与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9例乳腺癌平扫、增强以及重建图像。结果29例乳腺癌均为肿块型,22例表现为不规则形,9例边缘见毛刺,4例有皮肤改变,2例见乳头内陷,周围侵犯5例,16例见腋窝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3例,增强后肿块强化明显,CT值升高(49.85±32.65)HU;并行重建使肿块、周边结构呈立体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小于等于3厘米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3 cm实性周围型肺癌的MSCT 征象,以提高肺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病理证实的3 cm以下实性肺癌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及MSCT征象(病灶形态、边缘形态、瘤肺界面、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用Fisher确切概率法、R×C列联表χ2检验、χ2分割法、非参数Mann-Whitney U、 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5例结节中圆形或类圆形 101例(96.19%),瘤肺界面清楚毛糙100例(95.24%),分叶85例(80.95%),毛刺60例(57.14%),棘状突起33例(31.43%),空泡征12例(11.43%),支气管扩张扭曲或截断的共55例(52.38%),胸膜凹陷征59例(56.19%),血管集束征35例(33.33%).≤1 cm肺癌的分叶(12例)明显低于2~≤3 cm组(29例) (χ2值=8.13,P<0.0125).鳞癌的男女比例(14GA9552)及病灶大小(2.12 cm±0.63 cm)均高于腺癌(45GA95542、1.72 cm±0.62 cm)(P=0.008 vs 0.032<0.05).腺癌与鳞癌间仅胸膜凹陷征有统计学差异(54例vs 4例,χ2值7.55,P=0.006<0.05).结论 3 cm以下实性周围型肺癌具有一定的MSCT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诊断效能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早期肺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对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SHIMADZU 7800TX单螺旋CT扫描机对3005例行胸部查体人员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前瞻性研究,按照筛查处理原则追踪和长期CT随诊基线筛查结果,对有恶性倾向者或随诊增大者及时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所有图像由2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观察.结果 在全部查体人群中,结节检出率为29.9%.吸烟组发现病变是非吸烟组的1.3倍,肺癌总体发生率为1.2%,其中高危人群肺癌发生率2.9%,普通人群为0.9%.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筛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9%和88.8%,且>10 mm结节肺癌的诊断效能大于<10 mm结节.35例恶性结节中肺癌34例,瘢痕癌1例;Ⅰ期肺癌19例,Ⅱ期10例,Ⅲ期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局限期2例.截至2007年底,Ⅰ期肺癌平均生存期>4年,Ⅱ期肺癌平均生存期2~3年,Ⅲ期肺癌平均生存期1~2年.结论 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早期发现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可明显提高肺癌的早期检出率, 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其与CT征象的关系.方法 64例胃癌病人行常规CT强化(剂量100 ml欧乃派克,速度3.0 ml/s),取45 s时胃肿瘤图像,手术后将肿瘤标本连同部分正常胃组织(30 min内)在CT室从其供血动脉实施不同压力注入造影剂(泛影葡胺,剂量10 ml/100 g),然后行多层螺旋CT扫描(延迟10 s扫描1次,20 s 1次),后处理建立起肿瘤血管网,观察肿块的密度,与术前强化CT对照.肿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分析肿瘤的血液动力学特点.结果 肿瘤内血管分布:(除坏死区外)肿瘤内最高密度(D)随肿瘤级别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且肿瘤越靠周边密度越高.注药后标本的供血血管显影数量远高于术前常规强化时肿瘤供血血管的显影数量,但它们的D/d(肿瘤内最高密度/正常胃黏膜密度)比值基本一致.结论 对于胃癌,常规增强CT的D/d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患者多层螺旋CT在体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门静脉系统管径、肝脾体积、肝实质强化与病因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采用16排多层螺旋CT对126例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提示门静脉高压患者和47例非门静脉高压者进行门静脉CTA,并进行胃左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测量,肝脏、脾体积测量及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的测量,并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门静脉高压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门静脉内径分别为(13.73±3.36) mm和(13.61±1.90) mm,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0.30±3.28) mm和(9.23±1.39) mm,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分别为(10.83±2.03) mm和(10.46±1.32) mm,胃左静脉宽度分别为(5.10±3.49) mm和(1.48±1.59) mm,肝脏体积分别为(1189.46±305.36) cm3和(1322.40±283.81) cm3,脾体积分别为(809.37±471.14) cm3和(255.53±110.35) cm3.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显示门静脉高压患者相关血管形态、肝脾体积及肝实质强化等多方面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观察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