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定量分析不同药物诱导大肠癌大鼠大肠正常组织、早期癌和进展期癌组织原卟啉Ⅸ聚积特征.方法 15只大鼠分成3组.A组:5-ALA尾静脉注射;B组:DFO腹腔注射半小时后给予5-ALA尾静脉注射;C组:相当量的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每组大鼠诱导4h采集标本.另20只大鼠按B组诱导方法分别在药物诱导2、4、6、8及10 h采集标本.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其原卟啉Ⅸ含量.结果 大肠正常组织、早期大肠癌和进展期大肠癌组织原卟啉Ⅸ含量在A组分别为:(475.261±65.027)、(687.738±73.293)、(852.371±69.457)ng/mg;B组分别为:(496.194±63.539)、(853.194±81.937)、(1173.795±87.184)ng/mg;C组分别为:(347.375±57.413)、(479.375±59.274)、(593.173±37.461)ng/mg.癌变组织原卟啉Ⅸ的含量在用药4h最高;正常组织原卟啉Ⅸ的含量在用药2h最高,癌变组织与正常大肠组织原卟啉Ⅸ含量在用药后4h差异最大.结论 5-ALA与DFO联合应用,显著提高5-ALA诱导癌组织原卟啉Ⅸ的积聚作用;用药后4~6h检测原卟啉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Pp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方法腹腔注射DMH溶液(1,2-二甲肼)建立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3组大肠组织分别取样,用化学抽提法提取组织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大肠组织原卟啉IX含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22.966±61.85)ng/g、(763.098±83.93)ng/g、(844.164±87.56)ng/g.结论 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鼠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积聚差异显著,为大肠早癌的荧光光谱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Pp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方法腹腔注射DMH溶液(1,2-二甲肼)建立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3组大肠组织分别取样,用化学抽提法提取组织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大肠组织原卟啉IX含量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22.966±61.85)ng/g、(763.098±83.93) ng/g、(844.164±87.56)ng/g。结论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鼠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的积聚差异显著,为大肠早癌的荧光光谱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FO、5-ALA不同浓度和pH值对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聚积的影响,为该药物诱导大肠癌组织原卟啉Ⅸ聚积用于大肠早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pH值分别为5.5、6.0、6.5、7.0、7.5、8;5-ALA浓度分别为0.0、0.5、1.0、1.5、2.0、2.5、3.0moml/mL;DFO浓度分别为0.0、5、10、15、20、30moml/mL的诱导培养液分别培养2小时后终止培养。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结果:pH值为7.0时原卟啉Ⅸ含量最高,与pH﹤6.5或pH≥7.5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DFO浓度为10moml/mL时,5-ALA的最适诱导浓度为1.5~2.0moml/mL;5-ALA浓度为2moml/mL时,DFO的最适诱导浓度为10~20moml/mL。结论:5-ALA的最适浓度为1.5~2.0moml/mL,DFO的最适浓度为10~20moml/mL;诱导药物缓冲液的最适pH值为6.5~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铁胺联合5-氨基酮戊酸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积聚的特性。方法SW480细胞用6孔培养板分A、B、C、D4组分别用:含DFO0.1mmol/mL、含0.1mmol/mLDFO+2mmol/mL5-ALA、含5-ALA2mmol/mL、不含DFO、5-ALA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10h,荧光显微镜观察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分布及强度,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器定量分析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B组、C组细胞质内可见不同强度的红色荧光,B组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C组,高强度荧光细胞计数分别占(57.67±2.49)%和(20.07±2.05)%,差异有显著性(P<0.001);4组之间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组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原卟啉IX在大肠肿瘤内积聚的特性,定量检测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大鼠血液中原卟啉IX含量.方法培养大肠癌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5-ALA溶液,对正常、早癌及进展期癌三组实验大鼠尾静脉采血.用化学抽提法提取血液原卟啉IX并定量检测其含量.结果在正常组、早癌组和进展期癌组中,血液原卟啉IX含量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别,其血液原卟啉IX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363.44±241.25)ng/ml,(3357.39±369.11)ng/ml,(4939.55±692.68)ng/ml.结论尾静脉注射5-ALA后,原卟啉IX不同组大鼠血液中的积聚具有明显差异.5-ALA诱导血液原卟啉IX含量可以作为临床筛选大肠癌的普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FO、5-ALA联合体外诱导大肠癌SW480细胞原卟啉Ⅸ聚积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该药物诱导大肠癌组织原卟啉Ⅸ聚积用于大肠早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DFO、5-ALA浓度分别为10momL/mL、2 momL/mL的诱导培养液,作用SW480细胞2 h后,分别在2、3、4、5、8及10 h终止培养;SW480细胞用上述诱导培养液分别作用20、40、60、80、100及120 rain后终止培养;密度为1×10~6/mL的细胞悬液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仪测定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结果 SW480细胞株在药物作用2h后,细胞内原卟啉Ⅸ含量在第4h达到高峰;药物作用40min以后,原卟啉Ⅸ含量明显升高;60min以后各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DFO、5-AIA联合诱导时间最短不得少于40min,药物作用后最佳检测时间为第4小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存素(survivin)、骨桥蛋白(osteopotin,OP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及癌变的腺瘤中的表达,探讨survivin、OPN在大肠腺瘤癌变以及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2006年美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随访指南》诊断标准,对经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64例大肠腺瘤进行危险分层,选取78例大肠腺瘤组织蜡块,其中30例低危性大肠腺瘤,40例高危性大肠腺瘤,8例癌变的大肠腺瘤;另选取20例正常的大肠黏膜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survivin和OPN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su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腺瘤、高危性腺瘤、癌变的腺瘤间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PN在正常大肠黏膜与低危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危性腺瘤和癌变的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5和P<0.01),而低危性腺瘤和高危性腺瘤OPN表达阳性率与癌变的腺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大肠正常黏膜、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survivin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及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OPN在低危性大肠腺瘤、高危性大肠腺瘤及癌变的大肠腺瘤中的表达逐渐升高,提示OPN可能成为诊断大肠腺瘤癌变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研究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370nm激光诱导自体荧光检测分析采集24例外科手术切下的大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分析两者的荧光光谱差异。结果:采集了400~700mm波长范围的自体荧光光谱。400~590nm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癌组织。590~700nm癌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组织。在波长460nm、690nm有特  相似文献   

10.
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区分大肠癌组织与大肠正常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方法诊断大肠癌的可行性,并确立判断依据。方法收集3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离体标本及相对应的大肠正常组织。采用Nd:YAG三倍频调Q激光器(波长380nm)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观察大肠癌标本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根据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特征规律,寻找能够区分两者的光谱差异,得出判断依据,并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比较。结果大肠癌组织和大肠正常组织的LIAF光谱形状相似,均为双峰结构,大肠癌组织LIAF光谱强度及主、次峰强度明显低于大肠正常组织(P〈0.001)。LIAF光谱主峰波长475nm,次峰波长550nm,且大肠癌组织在640nm处,荧光光谱强度高于大肠正常组织。去除背景光后取上述各点集成荧光强度比值X1=(I475-1550)/I640,X2=I475/I640,X3=I550/I640为参数,采用改进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数学判别方程√(6.184375*X1)^2+(1.987699*X2)^2+(2.965413*X3)^2+0.2,若W≥12判为大肠正常组织,若W〈12判为大肠癌组织。采用100个抽样标本进行模型检验,识别的准确率为94%。结论激光诱导自体荧光(LIAF)光谱可用于区分大肠正常组织与大肠癌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对大肠癌进行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370 nm的激光器和荧光探测系统对临床病例进行大肠组织离体及在体实验,进行荧光光谱测定和分析.结果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谱峰位置和强度方面,在400~600 nm范围内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癌组织,尤其是480m左右的荧光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癌组织在波长(623±8)nm附近有1个突起的小峰,光谱强度也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 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对大肠癌进行临床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 3- 激酶 p110β 亚单位(PI3K p110β)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在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WesternBlot检测48 例大肠病变组织标本PI3K p110β的表达情况,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PI3Kp110β在大肠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结果 PI3K p110β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统计分析显示在大肠癌中 PI3Kp110β蛋白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是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 结论 PI3Kp110β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余月华  董志敏  翟惠虹  赵进  杨晓梅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082-1084,1068
目的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V-raf)致癌同源体B1(BRAF)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30例大肠腺瘤组织、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BRAF的表达。结果 BRAF在正常大肠、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40.00%、56.67%和78.00%,与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民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清CEA、血清CA-199、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BRA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其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BORIS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40)例切缘正常大肠组织BORIS的表达情况,比较BORIS在不同大肠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大肠癌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BORIS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切缘正常大肠组织(P<0.05),BORIS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无关(P>0.05)。结论:BORIS过量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用于大肠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抑癌基因DPC4蛋白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探讨DPC4基因检测能否成为早癌筛检的敏感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正常大肠组织、100例大肠癌中的DPC4基因表达情况并做科学分析。结果 100例大肠癌组织中DPC4阳性率为32%(32/100),正常大肠组织DPC4阳性率100%(30/30),大肠癌的DPC4表达与正常大肠组织DPC4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大肠癌组织中,DPC4的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DPC4基因突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肿瘤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特征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 对30例大肠癌病人的癌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光谱分析及Ⅳ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在460nm处自体荧光峰强度低于相应正常组织的峰强度,随着癌组织中Ⅳ型胶原表达的降低,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的自体荧光峰强度差异增大.结论 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峰强度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的峰强度,Ⅳ型胶原的降解是大肠癌自体荧光减弱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PIK3CA蛋白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IK3CA蛋白在大肠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IK3CA蛋白在79例大肠癌、36例轻度异型增生腺瘤、32例重度异型增生腺瘤、12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PIK3CA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轻度异型增生大肠腺瘤(P<0.01),与重度异型增生腺瘤间无明显差异(P>0.05)。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织中PIK3CA蛋白的表达比轻度异型增生腺瘤及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②大肠癌组织中PIK3CA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肿瘤的大小及组织学类型等因素无关(P>0.05)。结论PIK3CA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检测PIK3CA对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洋  徐正磊  张茹  王立生 《当代医学》2011,17(21):75-76
目的探讨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PI3K/Ak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为大肠癌基因治疗的研究发现新的靶点。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大肠癌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法对正常组和大肠癌组小鼠的大肠粘膜上皮组织的蛋白免疫荧光标记物进行测定。结果正常组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有5例FI〈1.0,阳性表达率为75.0%;大肠癌组20例均FI〉1.0,阳性表达率为100.0%,且FI均比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平均FI=1.1±0.3,大肠癌组平均FI=1.4±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PI3K蛋白的异常表达,I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其下游分子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信号在膀胱壁各层的分布差异,为荧光法诊断早期膀胱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膀胱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结果:正常组织的固有层呈现很强的荧光信号,上皮细胞荧光很弱。癌组织中癌细胞的荧光信号很弱,正常组织固有层的自体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P<0.001)。结论:膀胱正常组织各层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对应深度的荧光强度,癌变后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生化成分的改变是癌组织自体荧光强度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及微淋巴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例大肠正常粘膜、20例大肠腺瘤、80例大肠癌组织VEGF-C、VEGFR-3的表达水平;并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检测各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结果:大肠癌VEGF-C、VEGFR-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P<0.05);大肠癌的LMVD值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和正常大肠黏膜(P<0.05)。大肠癌VEGF-C、VEGFR-3的表达与LMVD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VEGF-C、VEGFR-3可能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过程,并可促进大肠癌微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