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后再现HBsAg阳性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HBV DNA和HBeAg等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时间为3~15个月,在治疗开始后3~18个月发生HBsAg转阴;3例HBeAg阳性患者在HBsAg转阴之前或同时出现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5例患者HBsAb持续存在6~18个月后消失,且HBsAg在同时或之后复阳;1例患者在治疗后30个月时HBV DNA为3.36×106copies/ml,ALT为98u/L,开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例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白癜风。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可能与患者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时间不够长或肝内存在HBV cccDNA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HBeAg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人是指①HBsAg阳性;②HBeAg阴性;③抗Hbe阳性;④血清HBVDNA阳性;⑤血清ALT异常;⑥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的病人。近年来HBeAg抗原阴性乙型肝炎有增多趋势,这部分病人往往病史长,预后差,治疗难度大。我们对HgeAg阴性乙型肝炎开展了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观察,首选药物为干扰素。现将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部分肝炎患者血清中可呈现HBs Ag阳性、HBe 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而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反复或持续异常,或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炎病变,称为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在我国,超过4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慢性乙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eAg与血清HBVDNA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水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在7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HBeAg阳性20例和HBeAg阴性56例,分析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和血生化结果的异同。结果HBeAg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载量和血ALT、TBIL、ALB和INR等指标与HBeAg阴性患者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在不同组Child分级患者中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eAg阳性和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情无显著性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1896位终止突变株在不同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人体内的检出率及与血清HBVDNA载量的关系.方法对100份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分别以EIA法、特异性引物PCR法和PCR荧光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HBV1896位终止突变株及HBVDNA载量.结果非突变株、突变株/非突变株和突变株的检出率,在HBeAg阳性血清中分别是46.6%(27/58)、53.4%(31/58)及0%(0/58);在抗HBe阳性血清中分别是4.8%(1/21)、33%(7/21)和61.9%(13/21).在HBeAg阳性和抗HBe阳性血清中,突变株/非突变株的HBVDNA载量无显著差异.单检出突变株的血清HBVDNA载量较非突变株和突变株/非突变株为低.结论HBeAg阳性血清中以非突变株和突变株/非突变株为主,抗HBe阳性血清中以突变株为主,此种突变株的复制水平较之非突变株或突变株/非突变株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问:HBeAg向抗一HBe的转换代表着慢性乙型肝炎向失活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状态的转化,其标志为正常的谷丙转氨酶和低或检测:不到的HBVDNA水平.这种转换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意味着较好的远期转归,尽管发生了HBeAg血清学转换,部分患者可能继续保持或重新出现高的血清HBVDNA和活动性肝病。您能否简明地讨论一下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乙肝的主要临床差异以及对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NA芯片技术在检测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及血清中HBVDNA的应用,并与雅培试剂、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比较。方法用点样仪将PCR扩增的HBVDNA探针制成基因芯片。对15例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患者的血清及肝活检组织、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雅培试剂检测HBVDNA、HBcAg、HBsAg、HBeAg。结果15例慢乙肝HBsAg、HBeAg阳性患者的乙型肝炎血清基因芯片检测均阳性。15例肝组织标本中,免疫组化法HBcAg阳性15例,HBVDNA原位分子杂交阳性14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14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标本中,HBcAg阳性67例、HBVDNA阳性53例,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6例;32例HBcAg、HBVDNA阴性组织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检测肝组织及血清HBVDNA,其诊断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  相似文献   

8.
移植物HBV感染治疗的确定HBV“移植物感染”的定义是肝移植术后持续的血清HBsAg阳性。这个定义有别于临床上的显著移植物感染,即血清HBVDNA阳性。例如,Roche等应用敏感的PCR方法检测移植后持续采用HBIg进行预防长达十年的病人血清,这些病人血清HBsAg是阴性的。结果相当一部分病人血清内检测出HBVDNA。[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郭斯敏  谢青 《肝脏》2003,8(3):43-44
本文根据近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 ,就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指征、治疗目标、停药指征、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估及未来治疗发展方向做一讨论。一、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用药指征、治疗目标、停药指征及疗效评价所有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都需要接受治疗 ,但治疗前必须与HBsAg携带者进行鉴别诊断 ,因为两者的血清病毒学检查非常相似 ,都表现为HBsAg阳性及HBeAg阴性 ,且通常其抗 HBe为阳性 ,持续时间多长于 6个月。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为 :( 1)血ALT升高 (随机测值大于正常值 2倍或持续 1个月大于正常值的 1…  相似文献   

10.
王少扬  马卫闽  李津 《肝脏》2008,13(4):358-359
既往资料显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功能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对HBeAg阴性患者,尤其是同时抗-HBe阳性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与肝功能变化的相关性鲜见报道。本研究对我院51例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肝功能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4岁,汉族。因HBsAg阳性8年,间断乏力、纳差3年于2007年3月12日以慢性乙型肝炎入院。患者1999年查体发现HBsAg阳性,2004年3月因肝功能异常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接受不规则护肝治疗。2006年11月在外院化验HBsAg/HBeAg/抗-HBc阳性,HBVDNA1.09×10^8 copies/ml,甲状腺功能正常、自身抗体阴性,在给予复方甘草酸、还原型谷胱甘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学的特点。方法对156例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探讨两组CHB患者HBVDNA与ALT、G及S的关系,检测CHB患者肝组织HBsAg和HBcAg阳性表达率。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HBVDNA含量明显低于HBeAg阳性者,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后者,HBVDNA水平与ALT、G和S呈正相关,HBeAg阳性CHB血清HBVDNA与ALT、G无相关性。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升高而升高。结论与HBeAg阳性CHB相比,HBeAg阴性者HBVDNA水平低,炎症程度高,HBVDNA水平与ALT、G、S正相关。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随炎症程度增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血清学模式与病毒载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血清学模式、HBVDNA、肝功能,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肝功能,按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1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以HBVDNA阳性者占绝大多数(91.0%),其中HBeAg阴性者占81.0%;分组比较提示HBVDNA阳性组ALT、AST显著高于阴性组,ALT异常组HBVDNA载量明显高于ALT正常组(P〈0.01);不同Child—Push分级之间HBVDNA载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以HBVDNA阳性及HBeAg阴性者居多,HBVDNA呈较高水平复制者,肝脏炎症损害亦较重,故应及早予以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肝组织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0例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进行肝穿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血清生化指标及血浆PT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随着炎症程度加重CHE逐渐下降,PT逐渐延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HBeAg阴性患者的炎症分级与纤维化分期都较HBeAg阳性患者重,病理诊断G4,S4级所占比例高达34.8%;HBe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高于HBeAg阴性者,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E、PT等指标是反映慢性HBsAg阳性携带者病理损害良好的实验室指标,临床定期检测对判断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应用拉米夫定治疗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48周的疗效。结果在90例患者中,完全应答21例(21.3%)、部分应答64例(71.1%)、无应答5例(5.6%);在基线ALT≥2×ULN和HBeAg阴性患者,完全应答率及病毒学应答率较高(P0.05);治疗4周时HBVDNA下降≥2lg copies/ml者,完全应答率为25.5%,病毒学应答率为91.5%;在71例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转阴21例(29.6%),出现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7例(9.9%);年龄、性别和乙型肝炎家族史对疗效无预测价值。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基线ALT水平高、HBVDNA水平低、HBeAg阴性和治疗4周HBVDNA下降超过2lg copies/ml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31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隐匿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1例反复肝功能异常、HBsAg阴性HBV感染患者进行临床、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血清HBVDNA进行定量分析,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的表达,按慢性肝炎病理诊断标准进行分级(G)及分期(S)。结果31例HBs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18例肝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其中7例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18例肝组织学检查HBsAg阳性2例,HBcAg阳性16例;病理分级、分期G4S4有7例,G1-3、S2-3有11例。结论HBsAg阴性HBV感染仍是我国原因不明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低水平HBV感染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 ,本文观察 8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血清ALT水平分为ALT <2ULN、2~ 5ULN、>5ULN三组。所有病例给予拉米夫定每日 10 0mg,12月为一疗程。结果显示 :疗程结束后 ,ALT复常率为 6 5 0 6 % ,HBVDNA阴转率为 77 11% ,HBeAg阴转率为 5 5 5 5 % ,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 30 91% ,临床应答 85 5 4 %。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临床疗效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 ,HBV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与肝脏炎症活动度无关。慢性乙型肝炎炎症活动度愈高 ,拉米夫定疗效愈好  相似文献   

18.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10年随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已予肯定,文献报道治疗后HBeAg、HBVDNA及HBsAg的阴转率分别为5 1%~6 6 .5 %、4 9%~72 %及2 .5 % ,抗 HBe阳转率为4 4 %~6 8% ,但对治疗以后的远期疗效的观察甚少。为了解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现将我院1993年之前使用干扰素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程在4~6个月以上者,追踪随访资料完整的门诊、住院病例进行总结,结果如下。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情况慢性乙型肝炎2 75例,男179例,女96例;年龄17~5 2岁,病程6个月~18年,其中轻度181例,中度94例,HBsAg、HBeAg、HBVDNA均为阳性,抗 H…  相似文献   

19.
45例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阴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血清HBV标志物、HBVDNA水平、肝脏病理变化及肝组织HBsAg和HBcAg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HBs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45例患者中,23例(51.1%)感染途径不明,25例(55.5%)无任何自觉症状,肝功能异常和病理损害均为轻度,但8例(17.8%)肝脏病理诊断为早期肝硬化;45例患者肝组织HBsAg和(或)HB-cAg均有至少一项阳性;43例(95.6%)患者血清抗-HBs、抗-HBe和抗-HBc出现单独或联合阳性,而仅4例(8.9%)血清HBVDNA阳性。结论HBsAg阴性乙型肝炎起病隐匿,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和病理损害相对较轻,但其危害不容忽视,明确诊断需检测血清HBVDNA和(或)肝组织HBsAg和HBcA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后乙型肝炎复发的预测因素之前罕有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133例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HBe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乙型肝炎复发的判定标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倍正常上限(ULN),伴有杂交法可检测到血清HBVDNA。结果研究对象中。男75例,女58例,平均年龄(28.2±6.9)岁。其中108例的HBVDNA为基因B型,25例为基因C型。HBeAg阳性阶段ALT水平〈2ULN、2~5ULN、〉5ULN的例数分别为49、40、44。HBeAg发生血清转换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6±3.7)年。HBeAg血清转换后平均随访(5.8±4.6)年中,26例患者出现乙型肝炎复发,每年的复发率为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