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胡国红  杨英 《四川医学》2010,31(9):1348-1349
目的观察预混赖脯胰岛素(优泌乐25)与阿卡波糖(拜糖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达标情况。方法将确诊2型糖尿病需胰岛素治疗患者8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预混赖脯胰岛素(优泌乐25),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疗程12周。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的方案上加用阿卡波糖(拜糖苹),50mg,3次/d,疗程12周。观察血糖控制达标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12周后,餐后2h血糖(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达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空腹血糖(FPG))达标无差异。结论优泌乐25与拜糖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及HbA1 c控制更理想,低血糖事件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和短效人胰岛素(优泌林R)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86例住院需胰岛素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优泌乐组和优泌林R组,胰岛素泵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每日3餐前后和睡前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泵相关的副作用。结果优泌林R组和优泌乐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5.77±1.41)d和(3.17±1.36)d(P<0.01),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8.64±2.39)d及(5.07±1.47)d(P<0.01);2周后3餐前和睡前血糖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优泌乐组优于优泌林R组(P<0.05),优泌乐组胰岛素用量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泌乐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优泌林R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优泌乐及优泌林R均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优泌乐对餐后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达标时所需时间更短,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陈立 《海南医学》2010,21(19):40-41
目的探讨赖脯胰岛素25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Sulfonylurca failure,SF)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用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赖脯胰岛素25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组30例及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照优泌林R加优泌林N组30例,均连续用药两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赖脯胰岛素25糖、糖化血红蛋白(HbAIC)、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显著降低患者血糖和HbAIC(P〈0.01),与对照组比血糖达标时间短(P〈0.01),胰岛素用量减少(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P〈0.01)。结论赖脯胰岛素25联合马来酸罗格列酮用于磺脲类治疗T2DM继发性失效能更有效地控制SF的T2DM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应纪祥 《四川医学》2012,33(2):334-33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甘精胰岛素(n=25);对照组,(优泌林70/30胰岛素)(n=25)。分别采用每晚22:00注射甘精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和优泌林70/30胰岛素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12周后对观察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和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两组HbA1c、FPG、2h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优泌林70/30组(P<0.05)而且体重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而且能使体重有所减轻,并且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是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体重指数较大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DGMS)评价每日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优泌乐25)3次注射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巴州人民医院VIP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优泌乐25每日3次(A组)和每日2次(B组)注射控制血糖,应用DGMS系统监测血糖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早餐前、早餐后2 h、午餐后2 h、晚餐后2 h血糖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血糖>10 mmol/L的时间百分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A组发生低血糖3例次,B组发生低血糖2例次,经过进食症状好转.两组均无伴有意识障碍的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 应用优泌乐25每日3次皮下注射安全、有效,是值得临床推广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输注赖脯胰岛素(优泌乐)与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5例本院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优泌乐组和优泌林R组,比较两组各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优泌乐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较优泌林R组短,胰岛素用量也较少,餐后血糖值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餐前血糖及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胰岛素泵输注优泌乐和优泌林R均能安全、有效的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但优泌乐组血糖达标时间更短,餐后血糖控制更佳,所需胰岛素量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液25R(优泌乐25)联合阿卡波糖(拜唐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每天早、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优泌乐25,餐时口服拜唐苹150 mg/d;对照组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即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混合液70/30(优泌林70/30).根据血糖水平,每3 d调整1次胰岛素剂量,以空腹血糖(FPG)<8.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0.0 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PG、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3餐后2 hPG、HbA1c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为(28.3±6.4)U/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35.7±5.8)U/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为2.5%(1/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皮下注射优泌乐25联合口服阿卡波糖,能使患者的3餐后血糖、HbA1c控制更理想,所用胰岛素剂量更少,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更低,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找到最佳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甘精组与优泌乐组。甘精组(治疗组)患者三餐时嚼服阿卡波糖50~100mg,每晚22:00左右皮下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优泌乐组(对照组)患者早、晚餐前0~15min皮下注射两次25%超短效赖脯胰岛素和75%中效精蛋白锌赖脯胰岛素(优泌乐25R)。分别观察并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和HbA1c均显著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FBG和HbA1c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BG≤5.6mmol/LH、bA1c<6.5%和低血糖发作的患者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胰岛素治疗使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的效果较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预混胰岛素(优泌乐50、优泌林70/30和诺和锐30)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43例)随机分为优泌乐50组(48例)、优泌林70/30组(47例)和诺和锐30组(48例),于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12周后,观察并比较3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C(HbA1c)的变化。结果:3组FPG水平相似;优泌乐50组2 hPG优于其它2组,且HbA1c水平更低(P〈0.05)。结论:优泌乐50、优泌林70/30及诺和锐30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PG控制疗效肯定,优泌乐50对2 hPG的控制优于优泌林70/30和诺和锐30。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入装置,通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范从而控制高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1]。是目前强化血糖控制的最先进、最有效方法。在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较高者应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进行强化治疗疗效确切,可改善β细胞功能,特别是需手术治疗,收益更为明显。本文以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预混赖脯人胰岛素(优泌林70/30)或预混赖脯类似物(优泌乐25)与胰岛素泵使用优泌乐常规型(CSII组)探讨在初诊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Glycemic control prevents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diabetes-related long-term complication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monstrate that twice daily insulin lispro low mix 25 is noninferior to twice daily human insulin mix 30/70 in achieving glycemic control as measured by hemoglobin A1c(HbA1c),from baseline to endpoint,in patients with type 1 or 2 diabetes.Methods In this phase Ⅳ,crossover,open-label,multicenter study,117 Chin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one of two treatment sequence groups.One group received 12-week treatment with twice daily human insulin mix 30/70 followed by 12-week treatment with twice daily insulin lispro low mix 25,while the other group received the reverse treatment sequence.HbA1c,baseline-to-endpoint change in HbA1c,proportion of patients achieving target HbA1c≤7% and≤6.5%,fasting blood glucose,and daily insulin dos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period.Safety and tolerability were also assessed.Resul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P≤0.0001)of HbA1c was achieved after each treatment(human insulin mix 30/70:mean HbA1c=7.91%(95% CI:7.67%,8.15%);insulin lispro low mix 25:mean HbA1c=7.96%(95% CI:7.72%,8.20%)).The 95% CI(-0.20,0.10)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s satisfied the prespecified noninferiority margin of 0.3%(lower limit of 95% CI>-0.3%).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ere observed for any of the secondary efficacy measures.The incidence of treatment-emergent adverse events and hypoglycemia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s and treatment sequence groups was similar.Three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reported(human insulin mix 30/70 group:2 patients(1.7%,hypoglycemic coma and cardiac failure);insulin lispro low mix 25 group:1 patient(0.9%,stroke)).All serious adverse events were resolved and no patients died during the study.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pport noninferiority of twice daily insulin lispro low mix 25 versus twice daily human insulin mix 30/70 in HbAlc contro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1 or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12.
赖脯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赖脯胰岛素(Lispm)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7年1-11月对我院的57例糖尿病患者用赖脯胰岛素治疗前后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记录赖脯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均明显下降;赖脯胰岛素日总量与治疗前重组人胰岛素相同或略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赖脯胰岛素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的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而且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邱云霞 《医学综述》2013,19(6):1125-112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确诊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FBG、2hBG、HbA1c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FBG、2hBG、HbA1c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好,低血糖发生率低,且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2次注射方案中,比较预混门冬胰岛素30(BIAsp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BHI30)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2次/d的注射方案,选取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BIAsp30治疗组和BHI30治疗组,进行为期12周的比较研究.观察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4个时点的血糖(空腹及3餐后2 h)低血糖的治疗结果的对比研究.结果 BIAsp30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明显低于BHI30治疗组;BIAsp30治疗组早餐、晚餐后2 h及空腹血糖低于BHI30治疗组,中餐后2 h血糖与BHI30治疗组相似;BLAsp30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BHI30治疗组.结论 BIAsp30在疗效及安全性更优于BHI30.  相似文献   

15.
韩冬  赵秋菊  周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386-1387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30与人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低血糖风险。方法:8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30组与人胰岛素30R组,在口服瑞格列奈1.5mg/d基础上,采用每日早晚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与人胰岛素30R,进行为期4周的观察。比较4周后两组8个时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事件的差异。结果:门冬胰岛素30组与人胰岛素30R组治疗后血糖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门冬胰岛素30组早晚餐后2h血糖低于人胰岛素30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人胰岛素30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两次注射门冬胰岛素30较人胰岛素30R对餐后2h血糖控制更有效,减少低血糖风险,为患者提供更灵活的用餐时间。  相似文献   

16.
邓春颖  董巍巍  乔静 《海南医学》2010,21(20):24-25
目的对单用预混人胰岛素(30%短效与70%中效)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应用格列美脲,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共21名门诊就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继续原有预混胰岛素治疗方案(均为每日早晚两次注射),加用格列美脲2mg/d,门诊随访(加药后第1周第一次,以后每2周一次,至第13周),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基线及治疗后1周、13周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基线及治疗13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结果 (1)加用格列美脲前患者平均空腹血糖(9.1±2.7)mmol/L,早餐后血糖(13.6±2.3)mmol/L,平均HbA1c(7.7±1.4)%;加药后13周平均空腹血糖(6.7±2.3)mmol/L,早餐后血糖(10.5±1.9)mmol/L,HbA1c(6.8±1.2)%,血糖、HbA1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加用格列美脲前及加药后13周预混胰岛素用量分别为(53±4.5)U/d、(45±2.9)U/d,胰岛素用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日两次注射预混人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血糖控制,安全性较好,方法简单,经济花费亦不高,依从性好,对符合条件的门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乔旭霞  徐成 《重庆医学》2016,(18):2518-2521
目的:探讨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在2型糖尿病(T2DM )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 患者48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重组赖脯胰岛素组(观察组,n=32)和赖脯胰岛素组(对照组,n=16),在睡前给予1次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的基础上,三餐前分别给两组患者进行1次重组赖脯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注射,治疗周期16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 )、餐后2 h血糖(2hPG )变化水平,并评估不良事件。结果44例完成研究,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6例。治疗16周后,两组患者 HbA1c、FPG和2hPG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 HbA1c下降幅度分别为(1.55±1.50)%、(1.06±1.30)%,FPG下降幅度分别为(2.07±5.01)、(1.09±3.18)mmol/L ,2hPG下降幅度分别为(3.28±5.71)、(3.60±5.89)mmol/L。以 HbA1c为主要评价指标,0.40为非劣效界值,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非劣效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P<0.05)。观察组 HbA1c≤6.50%的达标率为14.29%,HbA1c<7.00%的达标率为28.57%;对照组 HbA1c≤6.50%的达标率为18.75%,HbA1c<7.00%的达标率为43.75%,两组患者在 HbA1c两个水平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治疗T2DM患者在有效性方面非劣效于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且具有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林仿  姚亚强  褚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49-850,873
目的观察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两预混一长)与三餐前速效胰岛素联合睡前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方案(三速一长)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初诊伴有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I、Ⅱ两组,每组30例。I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Ⅱ组早晚餐前皮下注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联合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比较空腹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素用量、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人次。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每日胰岛素用量Ⅱ组较I组明显减少(<0.05)。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长效胰岛素与三速一长方案治疗治疗效果、安全性相当,胰岛素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Bu S  Guo XH  Yang WY  Lu GZ  Yang ZJ  Ren TT  G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15-3118
目的 探讨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加口服降糖药的血糖控制情况与人群特征的关系及基础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方法 为随机、开放、两中心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期12周,选择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口服降糖药治疗),空腹血糖(FBG)在7.8~16.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7%~10%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至每日注射一次甘精胰岛素加格列美脲3 mg或每日注射两次预混30 R(诺和灵)胰岛索加格列美脲3 mg治疗组,胰岛素剂量每3天调整1次,至目标FBG≤6.0 mmol/L.结果 治疗12周后,甘精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的HbA1c均较基线水平显著下降,两组HbA1c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8.0% vs 8.9%→7.8%,P>0.05).治疗期间,预混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甘精胰岛素组,总低血糖事件分别为123次、57次,经证实的低血糖例次(94 vs 21,χ2=23.692 P=0),其中午餐前低血糖发生尤其显著(64 vs 17,χ2=7.762,P=0.005).甘精胰岛素治疗后HbA1c≤7.5%者达28.2%(11例),剂量为(0.58±0.29)U·kg-1·d-1;HbA1c>8.5%者占23.1%(9例),剂量为(0.66±0.30)U·kg-1·d-1.甘精胰岛素两亚组治疗前HbA1c、糖尿病病程、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1±0.8)% vs (9.6%±1.2)%,10年(6.0~14.5年)vs 13年(8~19.5年),餐后C肽:2.5 nmol/L(1.4~3.3 nmol/L)vs 1.4 nmol/L(1.2~2.6 nmol/L),均P<0.05.结论 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为每日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治疗前HbA1c水平、糖尿病病程和餐后2 h C肽水平是影响一次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疗效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