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血压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对248例高血压病患和210例血压正常进行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查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高血压病组甲臂微循环改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高血压病组血液流变学改变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且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程度与高血压病的病情发展有较好的相关性和平和性,结论:检测高血压病患甲臂微循环和血液流的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情监测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方法:4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50~100mg治疗12~17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后,在血压明显下降的同时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血液粘滞度。  相似文献   

3.
韦维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0):1191-119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测定1058例高血压患者组和439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为监测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方法 :对 4 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 ,服用氯沙坦 5 0mg~ 10 0mg治疗 12个月~ 17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经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后 ,在血压明显下降的同时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氯沙坦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血脂和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检测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对2组异常参数及高血压病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病组的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低于健康组,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系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使用改善血液黏滞状态药物,红细胞变形系数升高,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系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压积均下降(P<0.05)。结论高黏滞血症与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发病有密切联系。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血液黏度异常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使用改善血液黏滞状态的药物,对老年人高血压的预防、治疗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社区干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和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高切血黏度和低切血黏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干预应用于高血压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观察了16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夹瘀证与无瘀证之间,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能作为高血压病微观辩证的标准,且作为高血压病阏血有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方法;对43例老年高血压病人,服用氯沙坦50mg-100mg治疗12个月-17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后,在血压明显下降的同时血脂和血液流变这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氯沙坦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血脂和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进行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主要特点及变化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167例来源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对照组135例来自正常体检人员。抽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液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极显著升高(P〈0.01),但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下降(P〈0.01)。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有非常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免疫生化检测仪检测8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组的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系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红细胞变形系数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表明高粘滞血症与老年人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血液粘度与红细胞变形能力异常是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可作为早期诊断和监测指标,为疾病的发展、转归和预后提供重大的信息,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EH患者108例,用氯沙坦治疗5周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BP)及血压变异性(BPV),同时选取健康人54例作对照组观察BP及BPV。结果108例EH患者中94例完成试验及观察,治疗前EH组BP及BPV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服用氯沙坦后EH患者的BP及BPV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EH患者BPV增高,氯沙坦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BPV。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病的发病、影响因素及其临特床特点。方法 :32例 14~ 2 5岁轻中度高血压病 (EH)患者 (男 2 3例、女 9例 ) ,2 0例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询问病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监测卧、立位血压变化 ,测定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查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内皮素 (ET) ,酶法测定一氧化氮 (NO)水平 ,2 4h动态血压 (ABPM)监测及心脏多谱勒超声检查。结果 :青少年EH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家族史阳性发生率为 93 8%,“母体效应”明显 (5 9 4 %) ,高血压组肥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 ,白细胞计数及卧立位血压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5 ) ;ABPM勺型节律者 6 9 7%,非勺型者31 3%;ET水平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NO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左室重构的发生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MI、ET、NO与收缩期平均血压、白天、夜间收缩期血压及最大收缩期血压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EH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母体效应” ;家族史阳性的肥胖者更易患病 ,易受情绪及心理因素的影响 ,血压多变 ;出生体重偏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可能是青少年易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动态血压监测与诊所血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BMI、SBP是LVM增加的早期影响因素之一 ,交感神经功能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单因素方差分析1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液细胞值。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红细胞系改变。结论 降血压可减少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及血细胞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左室重塑的关系。方法:将65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成单纯高血压组、高低密度脂蛋白(LDL)组和左宣重塑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GF水平。结果:血清HGFF农度与舒张压无显著相关(r=0.039,P>0.05);而与收缩压及LDL农度至正相关(分别r=0.46,r=0.67,均P<0.05),且高LDL组和左室重塑组血清HGF均较单纯高血压组显著升高(均P<0.01),单纯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HGF水平与左室重塑、LDL及高血压本身有关,HGF可作为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并左室肥厚临床观察中的应用。方法:用24小时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观察了51例老年EH与46例非老年EH患的血压动态变化及左室结构改变。结果: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在老年EH组多见,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较非老年EH并发左室肥厚多见。结论:老年EH多有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并与并发左室肥厚相关,多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较偶测血压能更好地预测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参数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与心率变异参数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24h、清醒和睡眠期HF及PNN50均明显降低(P<0.001);高血压病患者HF、PNN50仍可见昼夜节律变化:HF、PNN50在睡眠期较高(P<0.001)但昼夜差异明显比正常人小(P<0.001);24h总的HF与SBP、DBP负相关(r=-0.74;-0.83,P=0.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尚存,但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迷走神经活性的消长与血压的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浓度变化与不同程度收缩压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2例正常老年人的cGRP、ANP、ET的浓度,高血压病患者再按收缩压分为三期。结果:血浆cGRP水平随收缩期血压程度的增加而下降,与平均动脉压(MAP)呈负相关(r=-0.6012,P<0.05),血桨ANP、ET水平随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与MAP呈较好的相关关系(r=0.6915,P<0.01;r=0.6759,P<0.01)。结论:血浆血管活性肽水平是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与血压的关系。方法:以放免法测血浆ET,硝酸还原酶法测血清NO,检测30例正常人及67例不同程度及临床分期的EH患者。结果:EH组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N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O/ET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种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平行。平均血压与ET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功能变化,血ET、NO的失衡参与EH的发生发展,测定血ET、NO水平对了解EH病情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皓  杨达宽  丁翔  袁勇  郭立 《重庆医学》2011,40(7):655-657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参数在母系遗传性高血压(MIEH)患者中的特征及变化。方法比较分析52例MIEH患者(研究组)与60例性别、年龄及腰围匹配的散发高血压(EH)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及ABPM的参数。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率、体质量指数、腰围、血糖、尿酸、血肌酐、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 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分别为(1.05±0.13)mm与(0.94±0.13)mm(P<0.05)。(2)两组患者24 h、白天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白天、夜间和24 h的平均脉压(PP)均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中57.7%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5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0.39±0.09、0.53±0.18)与对照组(0.30±0.09、0.42±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对危险度分析显示颈总动脉I MT的增厚与母系遗传因素有关(χ2MH=7.409,P<0.01,OR=3.179)。结论 MIEH和散发的EH患者动态血压表型的差别不大,但MIEH患者大动脉弹性功能和血管局部结构变化均比散发EH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