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 溶栓药物对于其急性期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33年链激酶被发现以来, 溶栓药物发展迅速。从早期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的第一代溶栓药物, 发展为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基因重组药物, 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巨大提升。临床的不断探索, 使得溶栓药物在急性血栓性疾病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降低疾病致残率、病死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已有的溶栓药物仍然存在可导致严重出血、再通率有限、半衰期短、有免疫原性及价格昂贵等缺点, 未来仍需不断探索, 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对11例AMI溶栓治疗患者的血清PLG含量进行了动态观察,治疗前血清PLG含量为0.37±0.14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治疗后2 ̄24hPLG含量较溶栓前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血清CK和CK-MB峰值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溶栓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征辉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7,20(4):228-231
近年来,为改进和完善临床上广为应用的第一、二代溶栓剂的不足,人们一直在努力研制具有高效、特异、安全、方便的第三代溶栓剂。本文综述了第一、二代溶栓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代溶栓剂的研制策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1例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48 h和3、7 d共7次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均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t-PA活性、DD含量的明显增高,PLG、α2-PI、PAI-1活性和Fg含量的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P均<0.0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至溶栓后12 h,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t-PA与PAI-1已回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应用时监测PLG、α2-PI、t-PA、PAI-1、Fg和DD等指标,对判断溶栓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机遇和挑战:面向21世纪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急性脑梗死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危害。我国脑卒中 (其中约 75%为脑梗死 )每年新发病例约1 50万 ,患病人数高达 50 0~ 60 0万 ,每年死亡者近 1 0 0万 ,存活者中约 1 /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 ,重度致残者占 40 %以上。因此 ,脑梗死的防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长久以来 ,人类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但至今只有发病 3小时以内的溶栓治疗被严格的临床科学试验证实有明显的疗效。美国 NINDS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发病 3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 3个月时患者的死亡及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体外实验条件下,超声波辐照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溶栓效率的促进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全血标本54份.37C恒温水浴孵育2h后形成体外血栓。样本被分为1μg/mlTPA组、5μg/ml μl TPA组、超声辐照组、TPA+超声组与对照组。前4组血栓分别给予单纯给予1μg/mlTPA、单纯5μg/mgTPA;频率2MHz,声强1.8W/cm。的脉冲超声波辐照;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各组处理时间10min。计算并比较各组溶栓率。结果单用或联用TPA与超声辐照组的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50.01)且联用组显著高于任一单用组(P〈0.01)。结论超声波不仅有直接溶栓作用,还能促进TPA的药物溶栓作用。联用超声波与TPA溶栓可以在降低药量的同时提高药效,降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各19例)。溶栓组采用rtPA(0.8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控制并发症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d.3d、5d、7d的血浆FG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h、7d、14d、21d、90d欧洲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ESS),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d、14d、21d、90d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结果随访90d,溶栓组血浆FG水平下降明显,E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下降,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d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溶栓治疗是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危重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虽然荟萃分析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可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但在中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 由于出血风险的升高而未能降低死亡率。目前指南推荐在合并心搏骤停、梗阻性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高危肺栓塞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最主要的风险在于增加出血发生率, 尤其是颅内出血的发生率, 其亦是限制溶栓治疗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溶栓药物, 疗效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一些减量溶栓研究获得了比较正面的结果, 但仍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规模加以验证。超声辅助导管溶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局部溶栓技术, 在某些特定患者中可尝试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抗凝血酶和纤溶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时抗凝血酶(AT)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变化.方法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后0.5h、1h、2h、4h、8h采血.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纤溶酶原(PLG)活性,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动态观察AT、PLG和FIB在溶栓治疗时的变化.结果AMI溶栓治疗前AT:A(83.2%±14.8%)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10.4%)(P<0.01),而溶栓前FIB(4.436±1.201)g/L、PLG:A(107.2%±10.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2.883±0.74)g/L、PGL(95.6%±8.2%),(P<0.01);溶栓治疗后0.5h,FIB含量和PLG:A均逐渐下降(P<0.01).4h时最低,[FIB(1.373±0.951)g/L、PGL(57.9%±8.6%)];AT:A在溶栓治疗前后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凝血酶呈消耗性下降,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受抑制;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抗凝血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HUTPA和rt—PA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h内的7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HUTPA组(n=37)和rt—PA组(n=37),分别一次性静脉推注HUTPA25mg和静脉注射rt-PA100mg,在溶栓90min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监测溶栓30d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STEMI发病3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分别为95.65%和81.82%,发病12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83.78%和8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溶栓前、溶栓6h、溶栓12h及溶栓7d血浆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在30天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梗塞及全因死亡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rt—PA比较HUPTA治疗STEMI病人同样安全有效,且使用方法简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11.
12.
静脉rtPA溶栓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爱通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tPA组和对照组各40例.rtPA组给予rtPA总量0.8mg/kg,90min内静脉滴入.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16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 d.统计两组发生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头颅CT所见将出血转化分为出血性梗死、脑实质性出血2种类型.用欧洲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评分标准(ESS)和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rtPA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rtPA组发生颅内出血4例,其中出血性梗死1例,脑实质性出血3例,死亡2例.对照组发生颅内出血2例,均为出血性梗死,死亡1例.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实,但脑实质性出血高于对照组,主要见于高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3.
刘征辉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7,(4)
近年来,为改进和完善临床上广为应用的第一、二代溶栓剂的不足,人们一点在努力研制具有高效、特异、安全、方便的第三代溶栓剂。本文综述了第一、二代溶栓剂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代溶栓剂的研制策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早期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对符合适应证的48例脑梗死患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疗效。结果:基本治愈42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2例,无效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2例,血尿1例,黑便1例。结论:在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在溶栓中及溶栓后24 h内对出血倾向、血压、意识水平、肌力的观察,预防及处理并发症,能够为患者更好的恢复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吕丽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5):74-7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情况;分析了溶栓前,中,后实施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医护配合,发病30min~1h开始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全部再通,再通率100%;发病2~6h开始溶栓的患者84例再通,再通62例,再通率73.8%;发病6~12h内开始溶栓患者18例,再通6例,再通率33.3%。结论早诊断、早溶栓、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同等条件下,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血浆血栓形成因子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男青年随机分成4组,分别参加强度不同的运动训练。结果 (1)训练后,运动训练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大,小强度组较中等强度级升高更明显;(2)中小强度运动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笥明显升高,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活性却明显降低,而大强度组织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没有改变,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却明显增高。结论 提示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在增强纤溶迁性,降低血凝,减少血栓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起病3 h内的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50 mg静脉溶栓。溶栓24 h后复查头颅CT,排除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1次/d,不能耐受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静脉滴注奥扎格雷。结果 30例患者中溶栓24 h后基本痊愈17例(56.7%),21 d显著改善4例(13.3%),无变化及恶化9例(30.0%),梗死灶内非致死性出血3例(10.0%)。结论 rt-PA 50 mg静脉溶栓治疗起病3 h内心源性脑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在血管闭塞后几分钟即发生不可逆坏死,而缺血半暗带由于局部脑血流量较高,在一定时间内较少发生梗死[1],故急性脑梗死后尽快溶栓,再通闭塞的血管以达到血流重建,可抢救脑梗死边缘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双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可行性及护理。方法对发病6h以内的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用90万U尿激酶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同时行3DDSA检查确定梗死的脑动脉及溶栓部位,采用微导丝机帻陛碎栓及小剂量尿激酶颅内动脉溶栓;同期治疗的16例(对照组)用120万U尿激酶溶于1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结果研究组中基本治愈6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2,1,5,8例,显效率为18.75%,总有效率为50%。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Q05)。研究组术后欧洲脑卒中评分法(ESS)(77.50±0.71)分,对照组为(62.25±5.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双重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能使闭塞的动脉尽陕开通,安全有效,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护理组建立绿色通道,积极为溶栓争取时间,并严密观察病睛变化,做好溶栓患者的护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