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锋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11):2083-2086
目的:肌腱断裂缝合术后粘连是常见的难题之一。观察当归注射液对吻合后的家兔肌腱愈合及其周围组织粘连的影响,探索一种防止肌腱粘连同时促进肌腱愈合的方法。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5在湖北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选用大耳白兔30只,制备肌腱吻合模型,造模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 =10):当归注射液组每隔5 d于腱周注射当归注射液2.0~2.5 mL/只,连续4次;生理盐水组于腱周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②实验评估:术后2,4,6周,分别观察肌腱色泽、吻合处的愈合形态、腱内外膜增殖情况及胶原纤维生成和排列情况,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粘连范围及肌腱滑动度。 结果:30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肌腱愈合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肌腱色泽正常,术后2周腱外膜增厚并桥接吻合口两端,腱内膜亦开始增殖;4周后腱内膜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增多并与腱长轴基本一致排列;6周后吻合口腱纤维排列整齐,与腱轴方向一致。术后2周各组羟脯氨酸含量、吻合口抗张力强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归注射液组的吻合口抗张力强度、羟脯氨酸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肌腱粘连情况:当归注射液组术后2周肌腱开始膨大并渐增大,出现薄膜样粘连;4周膨大最为明显,吻合口间隙消失,6周吻合口膨大消失,粘连膜样消失,肌腱滑动度较大,腱外形恢复正常。术后2周各组肌腱滑动度、粘连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4,6周当归注射液组的肌腱滑动度大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粘连瘢痕范围小于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P < 0.05~0.01),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当归注射液局部应用可促进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加快肌腱的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同时可通过抑制外源性愈合,减少或防止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2.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能促进体外腱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并促进鞘外肌腱的愈合,但其对鞘内肌腱的作用的资料较少。 目的:探讨外源性bFGF对鞘内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5/2005-02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来亨鸡90只制备鸡右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30只。 方法:对照组:肌腱横行切断后原位修复。纤维蛋白封闭剂组:在肌腱断端使用纤维蛋白封闭剂0.6 μL后,原位修复肌腱。bFGF组:在断端使用bFGF和内含bFGF 500 ng的纤维蛋白封闭剂混合物0.6 μL,原位修复肌腱。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8周,每组各取6只鸡进行大体、组织学检测;术后8周每组再取6只鸡进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对照组与纤维蛋白封闭剂组间各项观测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与对照组和纤维蛋白封闭剂组相比,bFGF组修复部位腱鞘、腱外膜及腱实质的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好,胶原的分泌出现早,数量也较多;肌腱滑动距离较短,屈曲功和肌腱最大抗拉力较大。 结论:在肌腱断端使用外源性bFGF能促进鞘内肌腱的愈合,但也加重了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3.
背景: 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愈合过程中增加了肌腱细胞胶原的合成和术后粘连的形成。 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的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形成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6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选择2~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5~4.5 kg。转化生长因子由美国Santa Cruz B iotechnology公司提供。 方法:取兔屈指肌腱分离肌腱成纤维细胞、腱外膜细胞和腱内膜细胞,将细胞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加入1 µg/L 转化生长因子β后,再加入0.1,0.5,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对照组不添加任何试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Ⅰ型胶原。取84只兔行中趾屈指肌腱切断吻合术,将其中36只兔随机分成3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0,2.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4,8周后取出肌腱行肌腱粘连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余48只兔随机分成2组,腱鞘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和1.0 mg/L转化生长因子β1中和抗体,1,2,4,8周后取出肌腱,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兔肌腱细胞胶原产生及术后粘连情况。 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明显提高肌腱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降低3种细胞Ⅰ型胶原的产生,随抗体质量浓度增加,Ⅰ型胶原水平逐渐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术后4,8周,与1.0,2.0 m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生理盐水组屈趾肌腱滑动距离较短,模拟主动屈曲度明显受限(P < 0.05),最大抗断裂载荷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4,8 周生理盐水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1.0,2.0 m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1.0 m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 < 0.05)。 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有效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减少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4.
背景: 多种生长因子在肌腱愈合过程中参与调控细胞的增生和基质合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组织愈合和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肌腱内源性愈合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目的:观察兔跟腱局部硅胶管阻隔后,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跟腱内源性愈合作用的量效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1/2008-04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家兔48只,体质量2.5~3.0 kg,随机均分成空白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10 ng组,每组12只,用于建立跟腱损伤模型。 方法:切开家兔右侧跟腱表面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跟腱的腓肠肌束支和比目鱼肌束支,于跟骨止点上方约2 cm处横行切断跟腱腓肠肌束支,将2 cm长硅胶管套入一侧断端,5-0缝合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跟腱,缝合后将硅胶管覆盖跟腱缝合处,空白组硅胶管内不加药,其他3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14,21天往硅胶管内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10 ng。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6周,每组各取4只家兔行大体标本肉眼观察及组织学观测。 结果:术后6周,各组硅胶管外与周围组织粘连较2,4周时减轻,需钝性或用手术刀分离一面,各组肌腱粘连程度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管内跟腱断端完全被牢固的新生跟腱纤维组织所连接,各组均愈合良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10 ng组较空白组愈合质量好(P < 0.05)。术后2,4,6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 ng组成纤维细胞数较血管内皮生长因10 ng组多(P <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 ng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3组胶原水平无差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0,50,10 ng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及胶原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 < 0.05)。 结论:不同剂量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增加胶原的分泌,促进胶原纤维的成熟,从而促进跟腱的内源性愈合。100,50 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促进跟腱愈合效果要优于应用10 ng,100 ng与50 ng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 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 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 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化合物及药物薄膜屏障在预防肌腱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38):7563-7566
目的:探讨几丁搪、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透明质酸3种高分子生物屏障材料对肌腱损伤导致的肌腱粘连的预防机制和作用原理。 方法:以肌腱粘连,高分子生物屏障,几丁搪,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透明质酸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tendon adhesion, high polymer biology barrier, several Ding keeps out, absorbability antiseize continually membrane, hyaluric acid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肌腱愈合质量和肌腱周围的炎性反应为评价指标,纳入几丁搪、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透明质酸3种高分子生物屏障材料对肌腱损伤导致的肌腱粘连的预防机制和作用原理的研究,排除其他生物材料的研究。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22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几丁搪、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透明质酸3种高分子生物屏障材料对肌腱损伤导致的肌腱粘连的预防机制、作用原理进行分析。肌腱粘连是肌腱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防治一直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肌腱愈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途径,而周围组织的粘连和肌腱瘢痕的形成与外源性愈合又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如果能促进内源性愈合,尽量避免外源性愈合,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倍加推崇的是高分子化合物及药物薄膜屏障在防止肌腱粘连中的应用。 结论:高分子生物屏障材料一方面通过薄膜的屏障作用防止或减轻粘连,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影响肌腱愈合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机制(主要加速内源性愈合),达到减轻粘连的目的。 关键词:肌腱粘连;高分子生物屏障;几丁搪;可吸收性防粘连膜;透明质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保存的人胎羊膜植入防治肌腱粘连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成年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各30根屈肌腱予以切断,左足为实验组行断端吻合后植入红花注射液保存的胎羊膜、右足为对照组、空白组分别植入未经药液保存的胎羊膜及单纯吻合。通过肉眼、光镜观察肌腱愈合假鞘形成及粘连情况,并测定生物力学、病理组织学评分及腱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1、肉眼观察:实验组左足爪肌腱完全恢复正常,腱周无粘连,对照组无明显粘连,空白组有粘连,且粘连程度较重。2、光镜观察:实验组腱周有纤维组织形成,见腱周裂隙,断端愈合,肌腱外周无明显组织粘连。对照组大致同左足爪,断端基本愈合,腱周无明显粘连。空白组无腱周裂隙形成,有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浸润。3、生物力学测定:趾关节总屈曲角度、屈趾深肌腱滑移距离比较,实验组明显大于空白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4、病理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增生量、粘连程度及范围显著小于空白组(P<0.01)。实验组腱内纤维增生量、肌腱粘连程度及范围少于对照组(P<0.05); 5、腱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保存的胎羊膜可有效防治肌腱吻合术粘连。  相似文献   

8.
摘要 背景:总结修复肌腱断裂过程中预防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强调肌腱断裂的损伤类型,及修复肌腱断裂预防粘连所使用的防粘连膜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肌腱断裂、肌腱粘连、防粘连膜”为中文关键词,以“tendon adhesion,absorbability antiseize continually membrane,Anti-adhesion membrane”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03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修复肌腱断裂、预防肌腱粘连、生物膜等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18篇文献为主重点对修复运动性肌腱断裂防粘连膜的种类及其性能进行了讨论。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94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药物薄膜、可吸收性防粘连膜、自体异体防粘连膜以及非生物防粘连膜对肌腱损伤导致的肌腱粘连的预防机制、作用原理进行分析。防粘连膜防治肌腱粘连一直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防粘连膜能促进内源性愈合,避免外源性愈合。防粘连膜种类繁多,其材料的成份、性质各有特点性能不同,防肌腱粘连的效果不同。 结论:防粘连膜通过薄膜的屏障作用防止或减轻粘连,药物薄膜通过药理作用影响肌腱愈合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机制(主要加速内源性愈合),达到减轻粘连的目的。可吸收防粘连膜可被机体吸收并排除体外,无毒及不良反应。 关键词:肌腱粘连;防粘连膜;运动损伤;肌腱断裂;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 34.030  相似文献   

9.
背景: 阴茎白膜损伤修复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组织形态结构的病理改变,其胶原纤维等结构成分也必然产生相应变化。 目的:构建新西兰兔阴茎白膜损伤动物模型,寻找一种简便、快捷、灵敏的观察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类型、分布动态变化的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胶原纤维水平的对比观察实验,于2005-06/2007-10在贵阳医学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新西兰兔15只,均为雄性。 方法:在兔阴茎背侧切除白膜5 mm×5 mm造成缺损制备兔阴茎白膜损伤模型,将切除的白膜原位缝合。分别在损伤后2,6,12周取阴茎白膜,每次5只,以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应用偏振光显微镜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阴茎白膜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面积的动态变化。 结果:不同时间点同种纤维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损伤后2周时,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共同存在,比例相当,胶原排列杂乱,相互交错。损伤后6周时,术区红色和黄色的Ⅰ型胶原纤维明显增加,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下降,排列欠规律。到损伤后12周,粗大而鲜艳的红黄色Ⅰ型胶原成分占据了绝大部分,细小的绿色Ⅲ型胶原纤维数量急剧减少。 结论: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不仅能区分Ⅰ,Ⅲ型胶原的类型,还能清晰地显示Ⅰ,Ⅲ型胶原的形态、分布和比例关系,操作简单,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肌腱损伤是运动训练中的常见损伤,在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易形成粘连,从而使肌腱原有的功能下降或丧失。目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瞩目的防治肌腱粘连的方法是防粘连材料的应用,在众多材料中,几丁糖备受关注。 目的:综述了几丁糖防治运动损伤后的肌腱粘连。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0-01/2010-12关于几丁糖防治运动损伤后肌腱粘连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几丁糖,肌腱,粘连,运动损伤”或“chitosan,tendon,adhesion,sports injur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几丁糖防治运动损伤肌腱粘连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9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肌腱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生物力学特性与胶原纤维密切相关。肌腱损伤后的愈合过程通过外源性愈合和内源性愈合两条途径完成,外源性愈合是产生粘连的主要原因。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均表明几丁糖具有良好的预防肌腱粘连的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有降低胶原纤维的产生、屏障隔离、加速止血、抗菌消炎等。因此几丁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的物质,但应用中仍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几丁糖;肌腱;粘连;运动损伤;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36  相似文献   

11.
肌腱损伤后愈合包括内源性愈合、外源性愈合两种形式。防止肌腱粘连的理想途径,是通过改善肌腱的营养状况和周围环境,来促进内源性愈合,抑制或减轻外源性愈合。常用的预防肌腱粘连方法有:全身或局部应用药物、保护和修复腱鞘、采用自体组织或合成材料代腱鞘、肌腱移植与腱鞘再造等,均取得了一定效果。采用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生物材料屏障预防肌腱粘连,是近年来临床应用的热点。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康复理疗及早期保护性活动,均可一定程度预防粘连发生。组织工程化肌腱移植,可能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在肌腱损伤早期,采用无创技术、非绞窄性缝合,手术中尽量保留或修复腱鞘,外周应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包裹,术后结合康复理疗及早期保护下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预防粘连发生,最大限度地恢复肌腱的滑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背景:随着肌腱外源性愈合学说和内源性愈合学说的建立,如何抑制外源性愈合,促进内源性愈合成为解决肌腱粘连的关键。而腱周局部防粘连屏障物的运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目的:综述防粘连材料在修复运动性肌腱断裂过程中的应用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0-12 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有关生物材料防治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防粘连材料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面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tendon adhesion,absorbability antiseize continually membrane,Anti-adhesion membrane”,中文检索词“肌腱断裂,肌腱粘连,防粘连膜,生物材料,运动损伤”。检索文献量总计127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5篇。 结果与结论:目前肌腱防粘连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所研究的材料利弊各异。诸如生物膜替代腱鞘,虽有效地阻止了外源性愈合,但因阻隔了营养物质的渗透,不利于肌腱愈合;药物薄膜具有屏障隔离的作用,减轻外源性愈合从而达到防止或减轻粘连的目的,局部组织对药物薄膜排斥性小,临床应用前景较好;可吸收材料可以在体内降解、吸收,不需二次手术取出,生物相容性良好,但其组织黏附性、机械强度和存留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可吸收材料因通透性能相对较差常需二次手术取出,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有些材料具有毒副作用和严重的炎性反应,临床上已经基本不再使用。在防粘连材料真正成为一种治疗肌腱无粘连愈合和功能重建之前,以上问题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 关键词:肌腱断裂;生物材料;肌腱粘连;运动损伤;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35  相似文献   

13.
背景:屈肌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与腱鞘修补法不同,它将肌腱缝合口和腱鞘损伤处错开,并置于健康的鞘管内。肌腱损伤处完全被健康的腱鞘包绕,其滑动床、滑液营养环境及生物屏障作用等均接近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有利于内源性愈合。 目的:对Ⅱ区屈肌腱损伤患者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手部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后鞘内置入法的临床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回顾性分析,于1994/2006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完成。 对象:413例患者,男112例,女24例,年龄2~52岁,根据受伤时手指位置将屈肌腱损伤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屈曲型98例127指,伸直型38例77指。 方法:伸直型屈肌腱修复:按功能要求作延长切口,充分显露掌侧腱鞘,经腱鞘伤口轻轻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断端并用注射针头固定,用Tsuge法或改良Kessler法缝合肌腱,最后缝合腱鞘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部即自然退至近端完整的鞘管内。屈曲型屈肌腱修复:伤后伤指呈伸直位,指深屈肌腱远端已退至远段鞘管内。此时透过腱鞘可见肌腱远断端,即在离远断端约0.5 cm以远处另外切开腱鞘。在近侧伤口用津下法先缝合肌腱近断端,并将其穿过鞘管引至远端切口处,用注射针头固定肌腱近端后,对肌腱近、远端行直接缝合,最后缝合远近两腱鞘的切口及伤口。肌腱修复后,手指呈屈曲位肌腱缝合口退至2个切口间完整的鞘管内。 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后疗效评定。 结果:术后随访到136例204指,随访时间为1~8年,按测量关节总活动度的方法评定疗效,优级120指,良级52指,余为中差级,总优良率为84.31%。锐器切割伤150指,疗效优良145指,占96.67%,机械损伤54例,疗效优良18指,占33.33%。 结论:本术式对锐器切割伤引起的急性屈肌腱损伤治疗效果很满意,但对腱鞘缺损过大、在肌腱吻合口滑动区内无法保留腱鞘者则不具备行本术式的条件,腱鞘及周围组织损伤严重者效果也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4.
申霄  亓发芝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8,12(53):10500-10504
背景:皮肤创伤后毛囊真皮鞘细胞可能直接参与真皮损伤的修复或者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参与皮肤修复。 目的:建立大鼠毛囊单位创面移植模型,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真皮成分的生长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和分析,拟探索毛囊组织参与创面真皮愈合的潜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04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 材料:体质量为200~250 g的18只SD大鼠用于制备毛囊单位创面移植模型及微粒表皮移植模型。 方法:剪取毛囊单位创面移植组大鼠单侧鼠须垫皮肤,伤口原位缝合,用锐器分割鼠须垫毛囊,切取带有毛囊乳头、毛囊周围组织及部分表皮的毛囊单位复合组织。将毛囊单位植入制备好的创面上,每个创面放入5~7个毛囊单位;切取微粒表皮移植组大鼠全层皮肤中剪切取表皮和部分真皮层皮肤,并修剪成约3 mm×3 mm大小,原位植入创面中,每个创面放入5~7个微粒皮片。 主要观察指标:第2,3,4,5周取创面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制作碱性水处理的扫描电镜标本,在偏振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用图像软件处理并分析。 结果:创面愈合的初期,两组的创面分泌的胶原基质的类型与量均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创面愈合的进行,创面中胶原基质发生重塑性的改变,两者创面中基质的Ⅲ型胶原开始减少,Ⅰ型胶原相应增加。在创面形成后第5周时观察到毛囊单位移植组与微粒表皮移植组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对照组增加更明显,二者差异显著(P < 0.05)。用碱性水处理的扫描电镜方法对晚期创面基质的观察也发现毛囊单位移植的创面基质中胶原纤维由粗细不等的纤维交织而成,胶原纤维的排列较致密有序,仍保持了一定的方向性。 结论:在创面形成后期毛囊单位移植的愈合创面中胶原比值更接近正常皮肤,胶原排列更整齐有序,提示毛囊单位创面移植提高创面愈合的长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手指伸肌腱的损伤,通常要通过外科重建伸肌腱的功能来达到伸肌腱平衡和稳定。实验观察正常手指伸肌腱拉伸力学性质和模拟伸肌腱损伤后以两种方式缝合屈肌腱的力学性质,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参数。 方法:实验于2006-02/2007-03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20个标本均由北华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②实验过程:解剖后暴露中指伸肌腱和展腱膜,将标本固定于电子万能试验机底座上,由钢丝绳吊钩沿伸肌腱纵行方向钩住、钢丝绳上端固定于试验机上夹头上,驱动机器,对标本施加拉应力,直至断裂。对断裂后的标本模拟临床手术进行移位缝合,对中指10个标本做了腱与腱移位缝合,另取10个标本做了腱与展腱膜缝合。分别对缝合后的标本进行拉伸实验。③实验评估:观察各组最大载荷、应力、应变值。 结果:正常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均大于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和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伸肌腱腱与腱缝合组破坏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大于伸肌腱腱与展腱膜缝合组(P < 0.05)。 结论:腱与腱缝合组力学性能指标显著大于腱与展腱膜缝合组。  相似文献   

16.
背景:基因活化基质是将生物材料与质粒DNA相结合,形成一个基因局部释放系统。 目的:观察基因活化基质材料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移植物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形态变化,比较其胶原表达情况和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差异性。 方法:制备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后分为2组,实验组在半腱肌移植物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后,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脂质体制备的基因活化基质材料,对照组同样处理后给予空载体。 结果与结论:光学显微镜下见各时期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少且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胶原纤维成分增多,形状粗大且排列较规则,接近正常组织结构。电镜下见各时期实验组细胞内微结构较对照组有丝分裂活跃,出现代谢旺盛的成纤维细胞,纤维间隙内有较多基质成分,胞质中可见较为丰富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提示转化生长因子对韧带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不同高分子生物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安全性,分析不同高分子生物材料在预防肌腱粘连中对组织的损伤程度、毒副作用、对肌腱滑移功能的改善,是否影响肌腱愈合等方面的优缺点。 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90/2005)检索关于不同高分子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的随机对照实验,检索词为“肌腱粘连、生物材料、屏障”。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 结果:共有11项实验571例肌腱损伤患者、7项建立肌腱损伤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肌腱损伤术后采用高分子材料预防粘连减少外源性粘连生成率,随访结果显示应用高分子生物材料预防肌腱粘连,通过影响肌腱的内源性愈合及外源性愈合,难以在肌腱周围形成粘连带,可形成良好的周围环境,为早期控制被动活动建立基础,后期减少外源性粘连生成,改善肌腱滑移功能有良好结果,并且不影响肌腱愈合。 结论:高分子生物材料屏障作用预防肌腱粘连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特别透明质酸钠进行鞘内注射或局部置入,不仅对肌腱有营养作用,也具有润滑作用,其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是肯定的。但由于纳入试验少,证据的强度不足,其他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有待更多证据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8.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表达可起到一定的防止肌腱术后粘连作用。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天然抑制剂6-磷酸果糖对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影响。 方法:取兔屈趾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3种细胞分别加入6-磷酸果糖(实验组)或不加6-磷酸果糖(对照组)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观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实验组3种细胞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率及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免疫组化显示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后,3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多为间接愈合,即在肌腱与骨之间没有纤维软骨带而直接由Sharpey’s纤维固定。观察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愈合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动物实验方法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①实验材料及分组: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每组12只。②实验方法:采用兔膝关节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悬吊固定模型,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在骨隧道内加入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胶原海绵,胶原海绵组仅在骨隧道内加入胶原海绵。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在移植物周围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天狼猩红和Masson染色,观察骨隧道和肌腱移植物间的界面组织学变化,采用Yamakado分类评价界面形态愈合类型,并对Masson染色切片作肌腱周围新骨形成的形态学定量评估。 结果:空白对照组2只白兔于术后第10周脱失。①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腱骨间有腱-骨分离,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腱-骨间充满结缔组织;术后8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形成Sharpey’s纤维,而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时开始出现Sharpey’s纤维。②术后4,8,12周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白兔新骨形成面积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胶原海绵组(P < 0.01)。 结论: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促进移植肌腱在骨隧道内的愈合,促进腱-骨之间形成间接连接。  相似文献   

20.
目的:着重讨论组织工程在肌腱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4/2009相关文献,检索词为“生物材料,肌腱愈合机制,预防粘连,Biological material,Sinew mechanism heals”,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 结果:国内外学者不断探索如何在肌腱修复过程中通过内外源性生长因子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基质合成, 促进肌腱修复并减少肌腱粘连和生物力学强度的衰减。肌腱缺损的治疗主要有自体肌腱移植、异体肌腱移植、人工肌腱移植、组织工程化肌腱植入,虽各有优缺点,但目前的研究热点是人工生物材料肌腱,且已应用于临床。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同种异体肌腱细胞的免疫学反应,特殊力学强度和降解性能支架材料的制备和筛选,细胞与支架材料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细胞—材料复合体与周围组织相互关系的问题等。随着人们对肌腱修复愈合理论认识的深入,防止肌腱粘连的药物也从用单一的药物或生物材料发展到药物与屏障材料结合的复合式药膜,加之中药以及分子生物学产品的发展,使它们不但抑制了外源性愈合,还促进了内源性愈合。防治方法也由简单的手术处理发展到全程的立体综合治疗,以期望达到理想的最佳效果。 结论:尽管肌腱修复的生物材料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需进一步实验探讨。 关键词:生物材料;肌腱愈合机制;预防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