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心理干预对接受气管内全麻患者在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气管内全麻下进行乳癌根治术的成年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麻醉前访视和会诊。观察组在手术前一天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及心理准备,系统讲解此类手术特点和麻醉相关知识;在手术当日麻醉前30分钟再次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麻醉苏醒期相关知识宣教;重点观察患者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是否合作及合作程度,手术后24小时随访。结果在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拔出前后观察组患者合作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麻醉过程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气管内全麻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术前心理干预对接受气管内全麻患儿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的影响。方法:观察组进行术前访视,根据不同年龄儿童采取不同的宣教方法,做好心理准备,介绍手术特点、麻醉知识以及如何配合等,并征得家长支持,术日麻醉前再次宣教;对照组则进行常规访视。结果:合作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气管内全麻患儿苏醒期气管拔管时的合作程度。  相似文献   

3.
杨希营  郭晓  张军桥  隋艳  黄科昌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29-130,133
目的评价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气管插管带管合作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择期行悬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对照组)和P(心理干预组)两组,每组20例。C组常规进行麻醉前访视。P组术前1d除麻醉医生常规术前访视外,由心理干预医生进行结构式心理干预,系统讲解全身麻醉和拔管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记录七氟烷、芬太尼、丙泊酚等全麻药物的用量,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苏醒期及气管导管带管和拔出前后合作程度,拔管后24h随访。结果两组患者七氟烷、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评分(RS)C组高于P组(P〈0.05),丙泊酚用量P组少于C组(P〈0.05),拔管后24h身体舒适度评分(BC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不适等并发症发生率P组少于C组(P〈0.05)。结论术前结构式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气管插管带管的合作程度,缩短拔管时间,降低咽部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彭洪  李谨  袁婉秋 《江西医药》2014,(5):441-442
目的探讨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ASA分类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组(D组)和石蜡油组(S组),每组60例。常规诱导后,用相同方法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前5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呛咳、躁动发生的情况。结果 D组在T2时点的MAP和HR显著低于S组(P〈0.05)。D组患者术后苏醒期的躁动评分也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达克罗宁胶浆可有效抑制围苏醒期导管反应,有利于维持麻醉苏醒期患者血流力学的稳定,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对麻醉复苏拔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院在2022~2023年期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级为Ⅰ~Ⅱ级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全麻复苏方法,而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瑞芬太尼在麻醉复苏拔管期运用的复苏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气管导管拨除前后的血压、心率比对照组低(P <0.05)。两组的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全麻复苏方法,小剂量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毕围拔管期的血压、心率水平,提高舒适感,帮助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麻醉苏醒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付江勇  周力克 《江西医药》2010,45(11):1123-1125
目的比较高血压病人全麻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置入喉罩,与保留气管导管,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高血压全麻手术病人40例,ASA分级II~III。术毕停止给麻药前将气管导管拔出,插入普通型喉罩为喉罩通气组(L组n=20)和继续保留气管导管通气组(T组n=20)。记录每组病人入室诱导前,停止麻醉前,停药后1、3、5min,拔管或喉罩时,拔管或喉罩后1、3min的心率,血压、RPP。L组记录拔管前、拔管后插入LMP即刻、插入LMP后心率、血压。比较两组病人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高血压、心率、呛咳、躁动的发生及情况。结果 L组在术毕拔出气管导管置入喉罩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TT组与诱导前比较在停止麻醉后1、3、5min拔管时,拔管后1、3minBP、DP、HR、RPP升高(P〈0.05)。L组与诱导前比较在停止麻醉后1、3、5min,拔除后1、3min,BP,HR,RP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全麻术毕后,喉罩通气替代气管导管发生高血压、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 A组在气管插管前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B组在气管插管前将等量白色医用凡士林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测量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B组SBP、DBP、MAP、HR于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均较手术结束即刻(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可以抑制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全麻前后安置尿管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烦躁程度差异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全麻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选择全麻前留置尿管,观察组选择全麻后留置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过敏性坏死反应(HR)、术后pacu烦躁的发生率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SBP、DBP、HR基础值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两组患者SBP、DBP、HR均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SBP、DBP、HR于拔管后5min、10min均较术前基础值和对照组同时间点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pacu烦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46.9%(23/49),观察组为71.4%(3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患者麻醉诱导前留置尿管,麻醉苏醒期对尿管耐受性好,躁动少,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全麻拔管时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在手术结束前未减浅麻醉时,试验组将2%利多卡因5ml注入气管导管内,对照组将生理盐水5ml注入气管导管内。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前、拔管后1、2、3、5、10min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拔管吸痰时呛咳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拔管前,拔管后1~5min SBP、SD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前及拔管后5min内与拔管后10min时相比,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围拔管期中、重度呛咳率是8%,对照组是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以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及降低患者呛咳和烦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利多卡因乳膏对患者全麻扁桃体剥离手术苏醒时呛咳、心血管反应等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接受双侧扁桃体剥离手术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n=50),常规诱导插管全麻;利多卡因乳膏组(n=50),在气管插管前将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段8~10cm处,然后再常规诱导插管全麻。诱导插管全麻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北京思路高公司)效应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1-4ng/ml、丙泊酚1-4μg/ml。手术结束时,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苏醒期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恶心、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在苏醒时出现HR增快,MAP升高明显;利多卡因乳膏组HR增快不明显,MAP升高也不明显。对照组HR、MAP显著高于利多卡因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而利多卡因乳膏组仅5例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可减轻扁桃体剥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呛咳。  相似文献   

11.
王武  陈沂  雷李培 《医药导报》2011,30(9):1174-1176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作为气管导管润滑剂对全麻气管插管、拔管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组(L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S组)各50例。L组的气管导管前端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3 mL均匀涂抹至超过套囊,S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涂抹,插管成功后套囊压力调节至20 mmHg。术中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采用靶控输注,使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0~60。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 min时的心率(HR )、平均动脉压(MAP)。专人评估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情况,随访观察拔管后24h患者的咽喉部舒适程度。结果L组和S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1±13),(69±15) min(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时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前、拔管即刻的HR、MA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血流动力学较S组平稳。L组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力好于S组(P<0.05),L组患者手术后咽喉痛少于S组(P<0.05)。结论使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作为全麻气管导管润滑剂,对减轻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无明显改善,但可以提高全麻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力,使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减少全麻插管后咽喉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术前心理干预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合作程度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兴慧  程庆春 《淮海医药》2009,27(5):445-445
全身麻醉患者在苏醒期常出现躁动不安,对气管导管不能耐受,其原因可能是疼痛寒冷所致,也可能是处于焦虑和恐惧状态。我们对术前心理干预在全麻插管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时合作程度,以及对插管耐受程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早期表面麻醉对提高全麻苏醒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早期表面麻醉组(A组)、拔管前表面麻醉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A组于气管拔管前10 min向气管注入0.5%丁卡因3 ml;B组于气管拔管前2 min向气管注入0.5%丁卡因3 ml;C组不用药。观察围拔管期MAP、HR、呛咳反应、烦躁痛苦等情况。结果 A组围拔管期MAP、HR平稳,明显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A组呛咳反应评分和烦躁痛苦评分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结论气管拔管前早期行表面麻醉,患者围拔管期MAP、HR平稳、呛咳反应轻、烦躁痛苦小,提高了全麻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术前访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术前访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80例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剖胸手术的患者,无精神病、药物依赖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组(A组,n=40)和对照组(B组,n=40),A组采取利用术前访视掌握患者心理情况,施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向患者提供全麻及手术的一些客观感受,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B组仅做常规术前访视。结果:手术前访视施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论:术前访视能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拔管后躁动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刘丽红 《河北医药》2016,(8):1275-1277
目的:探讨术前医学心理干预对全麻老年患者的苏醒期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生命体征和躁动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普外科、胸外科、骨科老年患者,拟行全麻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择期手术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术前1 d,手术室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并与其进行医学心理交流,包括认知疗法、心理暗示法、示范脱敏法等,安排术后患者与其进行交流,讲解亲身经历和体验,增强患者战胜焦虑、恐惧的信心;并教会患者配合气管拔管方法,平静呼吸,听指令性动作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和术后护理。分别记录患者全麻苏醒期的生命体征、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例数。结果全麻停药后,治疗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苏醒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哌.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麻醉后恢复评分(Aldrete)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术前进行医学心理干预,实施医学心理交流,与患者进行倾心交谈,可有效缩短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全身麻醉患者的围手术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崔健  吴从友 《黑龙江医药》2014,(6):1362-1363
目的:观察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实施全麻手术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与同期应用其他药物实施麻醉的34例患者作对比,观察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实施全麻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相对更加稳定,观察组患者苏醒延迟、咽痛呛咳、谵妄躁动、定向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涂抹气管导管全身麻醉,可维持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呛咳和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手术室护士对择期妇科腹腔镜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观察该干预对患者全麻后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对照组(A组)术前1d由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常规访视,试验组(B组)术前1d由麻醉医师常规访视和手术室护士对患者个体化术前访视,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苏醒并顺利拔管,但A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较一般术前访视更能减轻患者苏醒期躁动,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舒适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卡因在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期应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46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二组手术前均给予肌内注射安定,阿托品,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胺诱导麻醉。观察组23例患者插管前应用1%丁卡因会厌、声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2min后再行插管。观察二组患者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1min、5min患者HP、SBP、DBP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插管前后HP、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变化较观察组明显,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卡因在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期应激反应中的效果显著,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持续泵注瑞芬太尼抑制气管拔管期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手术准备鼻腔塞油纱时两组均停用异丙酚,C组停止泵注瑞芬太尼,R组瑞芬太尼泵注速率改为0.05μg/(kg.min),气管导管拔出后停止。观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导管拔出时间、拔管前呛咳程度、拔管前Ramsay镇静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 C组与R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260.7+53.4)s、(277.2+42.4)s,与导管拔出时间(469.7+62)、(477.7+56)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有17例患者(85%)出现中重度的呛咳,而R组只有5例(25%,P<0.05)出现中重度的呛咳;C组有11例(55%)患者出现躁动(Ramsay评分为1分),R组只有1例(5%<0.05),但是R组有1例患者镇静过深。拔管前1 min,拔管时C组HR、MAP均高于R组(P<0.05)。结论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可以抑制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气管拔管期呛咳及心血管的应激反应,不影响苏醒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张爱国  余凌  李娜 《中国药师》2010,13(6):846-847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预防全麻拔管期应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术前静滴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并记录入室后各时段的MAP、HR变化.评价患者拔管期合作情况.记录麻醉苏醒时间、喉痉挛发生率、呛咳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10 min(T4)的MAP、HR变化与术前(T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上述各时点的MAP、HR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拔管期合作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即用帕瑞昔布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且患者合作程度高,是预防全麻拔管期应激反应的较好药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