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42例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的效果。方法:80例住院患者发生心绞痛,经内科常规治疗不缓解。以利多卡因行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本组在SGB后3~5 m in,心绞痛开始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 S)0~3分。心电图在SGB后ST段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心绞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1996~1999年间选择15例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的患者 ,采用病人自控连续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例中男9例 ,女6例。年龄55~70岁。患者在静息时均有心绞痛发作 ,心电图提示有ST-T改变 ,部分病人伴有心律失常 (房性、室性早搏)。平时均须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控制症状。2、治疗方法15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均作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采用C6 横突前路进针法 ,进针方向略向下后 ,用18G静脉留置针作为导引针管 ,置管方向斜向…  相似文献   

4.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顽固性心绞痛患者也逐渐增多,长期口服药物对患者本人及社会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以有效改善心脏血液灌注,缓解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头痛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即星状神经节阻滞组19例)和对照组(即常规内科治疗组19例).于阻滞前及阻滞后24 h、72 h、120 h、168 h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Ⅰ(cTn Ⅰ).结果:观察组患者于星状神经节阻滞24 h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pO2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阻滞后观察组cTn Ⅰ与阻滞前比较无明显的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值(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雷诺病是一种血管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以上胜小动脉痉挛为主,偶发于足趾的现象,临床治疗效果常不理想。近年来,我们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复合山莨菪碱治疗1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6例,女13例;年龄18~32岁。病史5个月~3.5年。均为对称性双上肢及双手,无其它合并症。1.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受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后发病,初期为手指苍白,继之紫绀并伴有手指麻木,烧灼感和疼痛,发作数分至数小时后缓解,放入温热水中可终止发作。疼痛和循环障碍间歇发生,发作频率不等,发作时有麻木和感觉减退,…  相似文献   

10.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栗志兵  宋韶军 《疼痛》2000,8(3):106-107
  相似文献   

11.
植物性神经中枢功能异常所致的颅内、外以及全身性血管功能失调,是偏头痛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在各种触发因素作用下,促使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加剧偏头痛的发作。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痉挛性斜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痉挛性斜颈(ST)病人的临床效果。资料及方法:3例病程4个月~2年的ST患者,1例为头颈部持续向右旋转,2例为了阵挛性转头动作。其中2例经多得药物治疗或针灸治疗未能控制。用2%利多卡因(5ml/次)行SGB治疗,每日1次连续2周,然后隔日1次连续2周;最后,1周2次连续2周。用Tsui评分价疗效。结果:3例病人经SGB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两周后症状明显改善,1  相似文献   

13.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一种常见症状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失眠 ,病人常表现为焦虑、疑病幻想、彷徨、精神不振、饮食无味、全身乏力、头昏头痛等 ,常规治疗一般疗效欠佳 ,我院与原宁波海军四一二医院1994年~2001年10月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患者3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4年1月~2001年10月两院失眠症患者共60例 ,男21例 ,女39例 ,年龄31~53岁 ,病程1.5~6年 ,其中12例患者TCD检查示左侧脑动脉供血不足 ,余项检查如脑电图、CT等检查无异常。随机分为二组 :对照组30…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1/1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对照组各19例。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6横突向尾侧1.5cm处穿刺,注入10g/L利多卡因10mL,每日一侧,交替进行,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于阻滞前及阻滞后1,3,5,7d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Ⅰ,以〉0.10μg/L为心肌受到损伤。应用目测类比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估患者的镇痛情况。并于1周后用改良巴氏评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0分为无生活自理能力,5~45分为有部分生活自理能力,50~95分为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精神状态,共有14个项目,满分为42分。0~13分为轻度焦虑,14~27分为中度焦虑,27~42分为重度焦虑。结果:3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星状神经节阻滞1d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目测类比评分也明显低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②星状神经节阻滞组肌钙蛋白Ⅰ与阻滞前比较无明显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值(P〈0.05)。③1周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58%生活自理,32%基本自理.5%部分自理,5%丧失自理;对照组37%生活自理,16%基本自理,37%部分自理,10%丧失自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星状神经节阻滞组79%的患者轻度焦虑,10.5%中度焦虑,10.5%重度焦虑;对照组轻度焦虑为16%,47%中度焦虑,37%重度焦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护脑、脱水、降压、抗凝、抗感染以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0d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评分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D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6年起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因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48例,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颈源性头痛诊断依据为1988年2月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选择我院疼痛门诊中颈椎病病人并发头痛者为研究对象。病人总数48例,男25例,女23例。病史1个月~12年,平均3年,年龄40~57岁,平均49岁。所有病例均局限于一侧颈枕痛或枕顶痛,同时伴有酸、胀不适感。其中疼痛放射至前额、眼眶者10例。治疗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治疗方法采用前侧入路穿刺法(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