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AMI者,根据其入院3天内心电图有无QRSf,分为QRSf组(A组)和无QRSf组(B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1岁,因“发作性胸闷气短6个月,加重7 h”于2014-01-02入院。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持续约2 h不缓解,无胸痛及咳痰,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出院(具体诊断及治疗叙述不清),出院后规律服用“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上述不适未再发作。入院前6 d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伴轻度咳嗽、咳痰,无明显胸痛,当地医院给予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减轻。于入院前7 h休息状态下又出现胸闷、气喘,在家中自行吸氧治疗无缓解,来本院急诊室就诊,心电图检查后以“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室性早搏、心功能Ⅳ级”收入院。否认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cardioal infarction,AMI)患者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相关性。方法根据AMI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119例)和nfQRS(161例)两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指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1)fQRS组室性期前收缩≥720个/24 h、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Lown分级3~5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fQ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fQRS组HRV的各项时域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较nfQRS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MI患者心电图存在fQRS波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HRV明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彭景兰 《山东医药》2011,51(34):19-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持续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后不佳。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0.2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是心电极不稳定的标志性表现,但J波改变与AMI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分有fQRS组(A组),无fQRS组(B组),A组又按fQRS出现的导联数分为A1亚组(出现在2个导联)和A2亚组(出现在2个以上导联)。观察不同组梗死部位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心肌梗死(MI)分布率显著高于B组(均P0.05);A2亚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MI分布率显著高于A1亚组(均P0.05)。结论:AMI后心电图fQRS者出现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尤在多导联出现)fQRS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心电图QRS波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碎裂QRS波)41例,B组(病理性Q波)40例,C组(碎裂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36例。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测三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同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三组Ⅰ级、Ⅱ级、Ⅲ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A组、C组ⅣA级、ⅣB级、Ⅴ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比B组均较高(P均0.05)。A组、C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相比B组明显较低,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明显较高(P均0.05)。A组、B组、C组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收缩功能密切相关,可为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伴碎裂QRS波(fQR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探讨OMI患者梗死部位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根据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选择147例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分为前壁梗死组(A组)、下壁梗死组(B组)、侧壁梗死组(C组),并对所有病例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进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对比,短阵室速发生率(P〈0.05)、室早Lown分级35级发生率(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室早总数〈720个/24 h(P〈0.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OMI患者中,梗死部位不同,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不同,进一步增加了fQRS波对OMI的诊断灵敏度,以便进行早期干预,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伴破碎QRS波病人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碎裂QRS时限与心律失常的联系。方法将2010年9月—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人均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并按照有无伴随破碎QRS波(fQRS)将其分为fQRS组(80例)与非fQRS组(40例),统计两组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fQRS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7.5%,明显高于非fQRS组的62.5%,同时fQRS组室性前期收缩720个/日发生率为29.03%,与非fQRS组对比差异显著,且fQRS组多形性室性期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逸搏及心率发生率与非fQRS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fQRS组与非fQRS组相比,Pd和Pmax均明显增大(P0.05),左室内径(LAD)稍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为高危心肌梗死病人预警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 (TQRSD)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1例AMI的首份心电图 ,根据TQRSD与否分为TQRSD(+)和TQRSD(- )两组 ,分析其与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脏功能与室壁运动异常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2 0 1例中TQRSD出现率约 1/ 4,TQRSD(+)组的CPK峰值、Killip分级Ⅲ级以上心功能、住院期间死亡率均高于TQRSD(- )组 ,TQRSD(+)组中以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而区域性室壁运动障碍出现率较高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病变支数及范围无明显差别。结论 :AMI心电图TQRSD可作为预测负性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碎裂QRS(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波的心电图概念由Das等[1]于2006年提出,是指体表心电图一个或多个导联新出现或已经存在的各种形式的QRS波三相或多相,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QRS波代表心窒除极,其时限反映了激动在心室内的传导时间,QRS波还反映心室除极的同步性,心室除极越同步,QRS波变窄,心室除极越不同步,QRS波增宽;QRS波振幅除取决于心肌细胞数量外,还取决于有无心肌细胞肥厚,心脏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和阻抗.电极位置和心肌除极方向之间的夹角等.fQRS波代表心室除极的异常,心窒除极异常可以是功能性的,如心肌冬眠,心肌顿抑,电解质紊乱等;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fQRS波存心电图上可以表现为QRS波异常和/或QRS波振幅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RS波群终末变形对判断预后的价值,回顾分析67例发病12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资料。结果显示:QRS波群终末变形组和不变形组在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原发性高血压史以及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差异并无显著意义,但变形组患者心绞痛病史少见(27.5%对52.6%,P<0.05),平均每例ST段抬高的导联数(4.24±1.10对3.11±1.22,P<0.01)、平均每个导联ST段抬高的程度(0.45±0.07对0.36±0.09mV,P<0.01)、肌酸磷酸激酶峰值(1275.86±323.97对1107.05±278.06U/L,P<0.05)和严重并发症(65.5%对36.8%,P<0.05)等方面明显高于不变形组,死亡率也趋于升高。提示QRS波群终末变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0例,随访1年。20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入选试验组,50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入选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碎裂QRS波特点。结果下壁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高于其它区域。试验组前壁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大于对照组(35%vs. 10%,p=0.012);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发生率大于对照组(30%vs. 4%,p=0.008)。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性30%,特异性96%。结论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警肥厚型心肌病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4.
张莉  何奔  卜军  丁嵩  幺天保  乔志卿 《心脏杂志》2010,22(2):193-19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出现QRS复合波终末变形(terminal QRS distortion,TQRSD)的意义及其与血浆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1月AMI患者100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首份心电图,分为TQRSD(+)和TQRSD(-)两组,测定患者症状发作后(27±11)h血浆BNP水平。随访患者1、3和6月病死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 血浆BNP水平在TQRSD(+)组显著高于TQRSD(-)组(P<0.01)。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示BNP独立于各因素可预测1、3和6月 MACE的发生率及1月病死率。TQRSD独立于各因素,预测1、3和6月MACE的发生率,但在预测1月病死率模型中无意义。将BNP及TQRSD和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前壁心梗、急诊行PCI、Killip分级≥II级、CPK酶峰、LVEF、E/A等因素放入同一模型预测AMI的1、3、6月MACE发生率。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QRSD在此模型中失去了预测效能,BNP独立于各因素可预测1、3、6月MACE发生率。结论: TQRSD(+)患者血浆BNP水平较高。TQRSD和BNP能预测短期MACE发生率,BNP能预测短期病死率。与TQRSD相比,BNP预测AMI患者近期的临床预后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5.
T波电交替(TWA)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并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最终导致死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中出现TWA往往是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回顾分析116例AMI患TWA与AV发生情况,结合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碎裂QRS波(fQRS)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120例。男性99例,女性21例,2882岁,平均(60±13)岁。根据12导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3组:A组:fQRS组、B组:病理性Q波组、C组:fQRS合并病理性Q波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室性心律失常、HRV各项时域参数指标;心脏彩超检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3组间比较分析。结果①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指标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Ⅲ级、ⅣA级、ⅣB级比较,A组(34.2%、36.8%、26.3%)、C组(33.3%、28.3%、16.7%)发生率均高于B组(9.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②AMI患者A组、C组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时域参数指标(SDNN、SDANN index、rMSSD、pNN50、三角指标)较B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③AMI患者的LVDD A组(51.71±8.44)、C组(50.32±7.35)的显著高于B组(45.14±6.44),LVEF A组(46.92±6.96)、C组(49.00±7.80)低于B组(53.23±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MI患者fQRS波的出现可能与①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HVR明显降低有关;②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心肌梗死与室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院自1990年至1997年门诊及住院共2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临床资料1.200例AMI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诊断为AMI,男性126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大致为2∶1;年龄30至93岁,平均年龄61.5岁,60岁以上160例(80%)。2.梗死部位:前壁105例;下壁50例;下壁 正后壁5例;前壁 下壁31例;前壁 正后壁5例;心内膜下1例;前间壁 右心室1例;下壁 右心室1例;前间壁 下壁 右心室1例。结 果1.1200例AMI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69例(34.5%),其中室性早搏59例(29.5%);非阵发性室性心…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后J波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中有无J波进行分组,观察比较它们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我院自1995年至1997年11月,共收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8例,其中,男50例,女28例,年龄43~82岁,所有病人均因严重胸痛急性发作于6小时内入院,常规12导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碎裂QRS波与QRS波群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273例的12导联心电图,按有无碎裂QRS波分为两组。观察两组之间QRS波群时间及RR间期的关系。结果碎裂QRS波的检出率为19.4%,男女之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碎裂QRS波主要分布在下壁导联;有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为85.3ms±9.1ms,比无碎裂QRS波的QRS波群时间82.1ms±8.7ms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碎裂QRS的发生可导致心室除极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