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在服用后的不良反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体检并进行霍乱预防接种人员798人,全程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观察服药后的副作用.结果 没有严重副作用发生,服药后的副作用均为一过性的腹痛、腹泻、头晕等,总副作用发生率为0.75%.结论 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副作用发生率低,无严重副反应发生,可以考虑在适当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在服用后的不良反应,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朝阳、丰台两个区,抽取412人全程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观察服药后的副作用。[结果]没有严重副作用发生,服药后的副作用均为一过性的腹痛、腹泻、头晕等,总副作用发生率6.55%,客观副反应发生率为0.73%,总副反应的发生存在地区聚集性,故不能排除心因性反应的可能。[结论]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肠溶胶囊)副作用发生率低,无严重副反应发生,可以考虑在适当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霍乱免疫及霍乱菌苗研究进展张树波1961年开始的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是由埃尔托霍乱弧菌(EVC)引起的,各国曾采用灭活霍乱菌苗进行免疫预防。世界卫生组织在疫区组织了几次有严格控制,有对照的现场考核,发现接种这种菌苗后产生的保护力仅为50%,维持时间只...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定入出境人员口服rBS/WC霍乱菌苗的接种程序,以保障相应的国际旅行者的旅行健康和出行方便.方法详细分析和探讨了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开展霍乱免疫接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霍乱作为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目前流行状况仍很严峻;世界上仍有部分国家对国际旅行者有提供霍乱接种证书的要求,因而国际旅行卫生保健机构有必要开展霍乱免疫接种工作.有一种商品名为可唯适TM的rBS/WC霍乱菌苗已在中国上市,它有较理想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本文详细介绍了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制定的入出境人员口服rBS/WC霍乱菌苗的接种程序.结论广东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制定的入出境人员口服rBS/WC霍乱菌苗的接种程序在疫苗的使用和接种证书的签发上有6大优点,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应用性,适宜在检验检疫系统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田阳县中学生中,分6组共697人进行了O139型霍乱菌苗与O1群霍乱菌苗的双讯有对照的人体反应现场观察。结果表明,不加铝佐剂的O139型霍乱菌苗及O1群霍乱菌苗,不论是低剂量组(两剂全程接种45亿菌体)还是常剂量组(全程接种90亿)接咱人群均可产生10-25%的体温呈轻度升高的弱反应,并且同种菌苗的两一的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一剂接种的反应率(19-25%)较第二剂接处的(10-15%)高(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霍乱菌苗在国际旅行保健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查新国内外对霍乱菌苗的应用情况和发展新动向[结果]经皮下注射的霍乱弧菌全菌苗因保护力低,20世纪70年代后大部份国家已停止使用。目前霍乱菌苗的研究多倾向发展口服霍乱菌苗,rBC—WC在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安全、有效且成本低的口服霍乱菌苗[结论]经皮下注射的霍乱菌苗已对国际旅行者毫无意义的,建议停止使用。应密切关注目前国际上新菌苗一口服霍乱菌苗研究的新动向,特别是rBC—WC的研究动向,以对国际旅行者选用理想的霍乱菌苗预防霍乱。  相似文献   

7.
由于战争、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因素所致的难民是全球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难民中发生的霍乱暴发和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使用霍乱菌苗能否有效地控制难民霍乱的暴发和流行尚有争论.描述了近年来难民发生霍乱的态势,并对霍乱菌苗的特点、在难民中使用霍乱菌苗的效果及优缺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口服霍乱疫苗的研究与使用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口服霍乱疫苗的研究与使用动态。主要介绍口服灭活全菌体加B亚单位霍乱疫苗(WC/rBs疫苗)、口服灭活全菌体霍乱疫苗(WC疫苗)和口服减毒霍乱活菌苗(CVDl03-HgR减毒活疫苗)的国内外研究与使用动态。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国产冻干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rBS-WC)口服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将369人随机分为3组,采用双盲法分别服用高剂量菌苗(5mgrBS+1×10"WC)、低剂量菌苗(1mgrBS+1×10"WC)及安慰剂。服苗方案为0、7、21天。试验结果显示,服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0.4%(1/247),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免疫组血清抗体和粪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两免疫组间血清及粪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对不同性别、年龄及服苗次数,抗体的产生有所不同。结果表明,该菌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很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战争、贫穷和社会动荡等因素所致的难民是全球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难民中发生的霍乱暴发和流行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使用霍乱菌苗能否有效地控制难民霍乱的暴发和流行尚有争论。描述了近年来难民发生霍乱的态势,并对霍乱菌苗的特点、在难民中使用霍乱菌苗的效果及优缺点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冻干口服霍乱rBS—WC菌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的人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考察国产冻干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rBS-WC)口服菌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将369人群随机分为3组,采用双盲法分别服用高剂量菌苗(5mgrBS+1×10″WC)低剂量菌苗(1mgrBS+1×10″WC)及安慰剂,服苗方案为0、7、21天,试验结果显示,服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0.4%(1/247)对照线无不良反应,免疫组血清抗体和粪抗体的阳转率及抗体水平平均显著升高;两免疫组间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痢疾(苗痢)至今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卫生问题,解放以来一直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首位病因。用苗苗预防菌痢,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痢疾苗苗研制成为“863”科技攻关课题之一。课题承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别研制出口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外口服霍乱疫苗的研究现状.[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口服霍乱疫苗研究的论文进行综述.[结果]有3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能有效预防霍乱流行.即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WC)疫苗或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BS-WC)疫苗、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rBS-WC)疫苗、由活的基因修饰的O1群霍乱弧菌减毒株(CVD103-HgR)组成的减毒活菌苗.[结论]口服霍乱疫苗尚处在大规模的实验和论证中,仅在较小范围人群中被建议服用,未被作为大范围人群预防霍乱的公共卫生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国产口服霍乱疫苗的开发、临床试验结果、设计思路与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1994年的全球霍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全球霍乱刘建勋编译魏承毓审修流行概次O1群霍乱弧菌ELTor生物型是1961年开始的世界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的致病因子,1994年依然在世界各地继续传播,1994年向WHO正式报道的全球霍乱病例总计384403例,较1993年上升2%,致使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实施国家批签发前后三价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TOPV)的质量及存在问题,评价TOPV的质量。方法通过资料审查和实验室检定,对2002~2004年TOPV检定结果作统计和质量趋势分析。同时将1997~2004年检定的TOPV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共对320批TOPV批记录摘要进行资料审查,其中85批进行实验室检定,结果符合规定。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及国家批签发实施后,TOPV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近年来中国TOPV质量稳定。实施国家批签发对TOPV的生产和管理起到规范及监督作用,促进了疫苗质量的提高,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霍乱的特异性免疫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从认为它是对付霍乱的主要手段到科学地评价其个体免疫与流行病学的效果,历史上经历了两种不同观念的演变。由于霍乱弧菌存在着体液与局部的抗菌免疫与抗毒免疫,除常规菌苗外,应着重研究较为理想的类毒素菌苗与口服菌苗,以增加抗毒免疫与肠道免疫功能来提高其免疫力,控制霍乱的流行。由于WHO已将霍乱的研究扩展到腹泄病范围,并大力推荐以简便实效的口服补液(ORS)来解决这一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本文同时对药物防治也做一简述,以适应流行区的群防群治和旅行者的随时备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能于1周内完成的口服霍乱疫苗快速免疫程序,以适合短期军事行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方法选取符合受试标准的100名健康新兵,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A、B、C、D4个组,A组第1天服2粒、第3天服1粒;B组第1天服2粒、第7天服1粒;C组按标准免疫程序,即第1、7、28天各服1粒;D组按标准免疫程序第1、7、28天各服1粒安慰剂。于首次接种前和首次接种后14 d、30 d、60 d分别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体(IgG)水平。结果首次接种后14 d、30 d,A、B、C组Ig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首次接种后60 d,A、B、C组IgG阳性率分别为40.0%、72.0%和68.0%,B组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首次接种后14 d、30 d、60 d,A、B、C组Ig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第1天服2粒、第7天服1粒的受试者IgG阳性率最高,与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者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且在2个月内保持稳定,能达到1周内完成接种、稳定保护2个月的预定目标,适于短期军事行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求。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2008年4月14日出生。出生后按常规免疫程序完成了基础免疫接种,未出现异常情况。2009年4月9日9:20,在某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Vaccine,RotV)3ml(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81101,有效期至2009—11—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