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价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效果。方法:对该区连续7年(1992-1999)开展的7次14轮强化免疫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7次14轮强化免疫,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积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阻断了脊灰野病毒株的传播,自1999年至今,已连续10年无脊灰病例发生,目前,“零剂次”儿童逐年减少,其分布趋势集中于<1岁组,其构成比分别是60.08%,89.98%,91.79%,93.96%,94.87%,但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夏种现象。结论:由于1-3岁年龄组仍有漏复种现象,该区必须加强和提高<1岁组和1-3岁组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次及第二次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强化免疫日(NID)活动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了儿童零剂次免疫状态的持续累积,免疫人群覆盖率显著提高,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病例显著下降,基本控制了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区域性暴发或流行,表明强化免疫措施对于在短期内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效果显著。据免疫人群出生队列分析,我国多数省份的第二次强化免疫儿童接种数明显较第一次强化免疫提高,全国1—3岁组儿童接种数平均增加了7.9%(第一轮)和4.3%(第二轮),其中主要含有第一次强化免疫0岁组漏服儿童,而且零剂次儿童总数比第一次强化免疫减少了59.3%。零剂次儿童集中分布于0岁组,其百分构成从第一次强化免疫的66.3%升至第二次强化免疫的82.9%,表明加强和提高0岁组儿童免疫水平是保障我国强化免疫效果的有效途径。此外,在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第二轮接种人数明显减少的具有468个,占18%,应种儿童数低于登记儿童数的县占37%,并有19%的县接种人数低于常规免疫建卡数,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经过3次强化免疫日(NIDs)活动,人群免疫覆盖率显著提高。3次NIDs活动人群出生队列分析表明,免疫接种率逐次提高。1~3岁组儿童接种数第二次NIDs活动比第1次增加935%(第l轮)和7.31%(第2轮);第3次NIDs活动又比第2次增加了5.89%(第l轮)和5.02%(第2轮)。其中主要包括了第1次和第2次NIDs活动0~岁组漏服的儿童。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由第1次NIDs活动的ll.00%,下降到第2次的4.57%及第3次的2.99%,零剂次免疫儿童多集中于0~岁组,其构成比由第1次NIDs活动时的69.90%和第2次的86.92%,升至第3次的91.45%。提示重点保证和加强0~岁组儿童的常规免疫,巩固强化免疫的效果是当前面;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1993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开展消灭脊灰全省强化免疫活动,每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经过四次强化免疫活动,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减少了34.7万,其分布逐渐集中于0岁组:按出生队列比较.第一、二、三次强化免疫0岁组儿童漏种率分别为28.9%、11.2%、6.0%,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四次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抽查836名适龄儿童,第一、二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和98.0%。1994年以来广东尚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炎。今后强化免疫的重点对象是0岁组和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有效的控制和消除了零剂次儿童的持续累积,人群免疫水平显著提高,据免疫人群出生队例分析,我国多数省份的第二次强化免疫接种数明显较第一次强化免疫提高,全国1-3岁儿童接种数平均增加了7.9%和4.3%,其中主要含有第一次强化免疫漏服的0-岁组儿童。  相似文献   

6.
1993年以来.广东省连续开展消灭脊灰全省强化免疫活动。每轮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均超过95%;经过四次强化免疫活动,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减少了34.7万,其分布逐渐集中于0岁组;按出生队列比较。第一、二、三次强化免疫0岁组儿童漏种率分别为28.9%、11.2%、6.0%。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四次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抽查836名适龄儿童。第一、二轮强化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和98.0%。1994年以来广东尚未发现野毒株引起的脊灰炎。今后强化免疫的重点对象是0岁组和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强化免疫报表,计算报告接种率与估算接种率的差值,现场调查强化免疫接种率.结果 襄樊市2004-200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和现场调查快速评估接种率均在95%以上.流动儿童的建卡率仅为70.00%,2轮接种率均低于85%,且低于常住儿童.“零剂次免疫儿童“以0岁组为主,占零剂次免疫儿童数的95.93%,占0岁组登记儿童数的21.56%.结论 流动儿童和0岁组仍是襄樊市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的工作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按照《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消灭脊灰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结果 西安市已成功地开展了8次12轮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Y)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儿童免疫水平。2000/2001年强化免疫活动,全市2轮服苗儿童为308192和309 781人。平均接种率为99.88%,其中两轮流动儿童平均接种率99.49%。通过对有关资料分析“零”剂次免疫儿童主要集中在<1岁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和构成比逐渐减少,通过报告接种率、估算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分析,说明我市的强化免疫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提示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仍是我市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流动儿童的管理和免疫,才能够消除易感人群的免疫空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2012年四川省西部的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效果,为今后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按照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在阿坝、甘孜、凉山地区开展了3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并进行了每轮服苗结束后接种率现场快速评估和脊灰疫苗接种后目标儿童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3轮脊灰强免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7.54%、97.77%和96.94%,均达到了95%以上的目标.共报告零剂次儿童15 583人,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0~1岁组(51.71%),大于1岁年龄段儿童的零剂次比例明显下降.3轮快速评估接种率分别为99.53%、98.42%和97.96%.接种1个月后,0~14岁儿童脊灰抗体阳性率97.70%.结论 该次强免活动疫苗接种率较高,接种效果较好,0~14岁儿童对脊髓灰质炎建立了比较牢固的免疫屏障.但零剂次儿童的存在,提示常规免疫工作中有薄弱环节,免疫空白仍然存在.儿童完成全程免疫是保证免疫效果的基础,强化免疫只能是一种对常规免疫的补充,不能以强化免疫代替常规免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免疫规划仍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杨炜青  刘妙花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753-1754
目的分析沙井街道办强化免疫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今后的计划免疫工作提出指导的建议。方法按照《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和《深圳市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组织该街全体卫生防疫人员,采取挨家逐户和定点接种相结合,对全街道办0-3岁儿童进行“扫荡式”强化免疫接种。结果两轮的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8.37%、99.78%,总接种率和外来儿童接种率在第2轮都有所上升。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接近。通过对零剂次儿童的分析,发现零剂次儿童主要集中在<1岁组,并随年龄的增长登记率和构成比逐渐下降。结论这两轮强化免疫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消灭脊髓灰质炎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不懈的努力。对沙井镇来说外来儿童仍是强化免疫的薄弱点,仍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弥补。零剂次儿童是强化免疫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欧必东  潘宏  郭豫  罗江淑  王芳 《职业与健康》2014,(18):2651-2653
目的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评价疫苗接种效果和人群免疫状况,为制定乙肝免疫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HBsAb)检测,分析HBsAb阳性率。结果检测507人,HBsAb阳性者295人,抗体阳性率58.19%。HBsAb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P〈0.01),男性HBsAb阳性率高于女性(P〈0.05),农村HBsAb阳性率高于城市(P〈0.01),有接种史的人群HBsAb阳性率高于无接种史的人群(P〈0.01)。结论黔东南州健康人群HBsAb水平较低,抓好儿童乙肝的全程基础免疫接种,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查漏补种和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工作,是提高人群免疫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水痘疫苗初免后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后免疫效果,为水痘疫情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初免1~6年后的儿童300名进行抗体水平测定,并进行不同接种年限的比较;随机抽取约一半对象进行加强免疫,一年后与未进行加强免疫的对象进行抗体水平比较。阳性率比较用χ2检验,平均浓度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α定为0.05。结果初免后抗体阳性率为70%;随接种年限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降低(F=4.529,P=0.012);加免后阳性率明显增高,与初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4,P=0.016;χ2=7.760,P=0.005;χ2=10.859,P=0.001)。结论水痘疫苗初免后儿童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疫苗保护效果随接种年限的延长逐渐减弱;二次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或防止突破性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1995/1996年强化免疫日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1995/l996年开展了强化免疫日活动,0~3岁4个年龄组儿童两轮报告接种率均在99%以上。用省统计局公布的人口资料估算,接种率为86.56%。其中1993、1992年出生的2~、3~岁组儿童接种率均在95%以上;1994、l995年出生的1~、0~岁组儿童接种率分别为78.92%、61.36%。零剂次免疫儿童数占摸底调查应种儿童数的1.87%,l995年出生的0~岁组零剂次免疫儿童登记率为10.42%,占0~3岁零剂次免疫儿童数的94,85%。反映在既往接种工作存在着较大的漏洞,提示今后免疫的重点仍是低年龄组(0~l岁)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专病监测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2009年麻疹发病率为10.00/10万,2010年大幅度下降至0.81/10万.3~6月份为发病高峰.以小年龄组发病为主,<1岁病例构成比最高超过35%,2009、2010年<1岁组发病率分别为287.41/10万、24.02/10万.暴发病例以散居儿童和小学生为主,流动人口病例构成比>30%.麻疹病例无免疫史者占半数,1剂次和≥2剂次免疫史者构成比低.结论 完善麻疹病例监测体系,强化免疫规划管理,确保小年龄组人群初次和2剂次疫苗及时接种,适时开展重点人群强化免疫,控制流动人口发病,获得良好持续的防控效果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199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市1995年对637名0一45岁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抗体阳性率为86.03%,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683。以现有的抗体水平,本市近年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麻疹流行,但局部大年龄组人群麻疹暴发或散发病例的出现不可避免,本次监测结果显示,4~6月龄婴儿麻疹易感率已高达75%,阳性者中抗体均处于低水平,易造成麻疹疫苗(MV)初免前发病比重增加。因此,建议MV初免提前至6月龄,或考虑给婚的体检的女青年进行MV加强免疫,以提高育龄期妇女的抗体水平。本次结果还显示,麻疹抗体水平无地区差异,说明本市接种工作发展比较平衡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合肥市适龄儿童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活动(SIA)效果及影响因素,为调整和实施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合肥市社区疫苗接种门诊、幼儿园、小学、中学等作为研究点,分析8月龄~14岁儿童SIA前后麻疹抗体水平。SIA前后分别调查儿童340名和348名,应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SIA前后麻疹流行状况。结果合肥市适龄儿童MV总体接种率为98.04%。SIA后麻疹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均上升,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38%。1~4岁组、≥3次免疫史者GMT分别为最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1次免疫史者抗体保护水平低。2010年麻疹发病率为0.81/10万,较2009年下降91.86%,发病年龄以婴儿为主,≥2次免疫史者病例构成比最低。结论在麻疹逐渐减弱流行阶段,需要规范适龄儿童首剂次、2剂次MV常规免疫,开展必要强化免疫,加强免疫规划和病例监测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强化免疫前后2年麻疹的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评价强化免疫活动的效果,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通州区2010年10月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的麻疹发病情况。结果通州区2009、2010、2011和2012年麻疹发病数分别为77例、157例、9例和3例;2011~2012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比2009~2010年下降了95.34%;麻疹发病仍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3~5月份;地区分布以流动人口聚集地为主,强化免疫后各地区发病率下降均达到了88.02%以上;麻疹发病多为流动人口,主要由8月龄儿童病例和15岁的成人病例组成,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年龄双向移位现象更为明显。结论通州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短期效果显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可以降低人群易感性,达到快速控制麻疹发病,降低麻疹发病率;根据强化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的变化,成人、麻疹常规免疫前儿童和流动人口成为防控麻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Oropharyngeal carriage studie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 (Hib) and the rapid drop in Hib invasive disease in countries with widespread Hib conjugate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for infants have indicated there may be significant indirect effects (herd immunity) associated with these vaccines. Our goal was to quantify the magnitude of these effects in an American Indian population during its early years of Hib immunization. METHODS: In a synthetic case-cohort study, we combined data from an efficacy trial, an immunization uptake records survey, and ongoing surveillance for Hib disease on the Navajo Nation from 1988 to 1992. Decline in the incidence of invasive Hib disease among children <2 years old was estimated via proportional hazards survival models as a function of individual immunization statu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mmunized children in a community. RESULTS: The predominant vaccin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Hib-OMPC (92% of immuniza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eipt of at least one dose was 97.2%. Compared to communities with 0-20% coverage with at least one dose, residence in communities with 20-40% and 40-60% coverage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reductions of 56.5% and 73.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substantial indirect effects of Hib-OMPC immunization may occur even at relatively low levels of immunization coverage. Countries that implement Hib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may receive greater benefit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han those due to the direct protection conferred to the individual through vaccination.  相似文献   

19.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Madang (Papua New Guinea) immune to measles infection by age groups, with respect to immunization status and study location, using dried blood sampling technology.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ero-survey. Population immunity against measles was sub-optimal (77%) and reported measles vaccine coverage in children <10 years of age was low (41%). The urban population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measles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the rural population (66% vs 79% immune, aOR = 0.6, p = 0.05). Sero-conversion and long term protection rates appeared to be higher when at least one dose of vaccine was provided at or after 12 months of age (84% vs 59%, aOR = 4.3, p = 0.004). Such a dose is, however, not currently prescribed by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sched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