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银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84-3785,3811
目的了解抗糖尿病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抗糖尿病药物进行分类,再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3位依次是格列吡嗪、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日均药品费用(DDDc)排序前3位依次是瑞格列奈、吡格列酮、阿卡波糖;注射用胰岛素类药物以诺和锐30笔芯销售量最大,单药销售金额也是诺和锐30笔芯最大;注射用胰岛素类销售金额是口服抗糖尿病药物销售金额的2倍多。结论价格低廉的口服抗糖尿病药和方便适用的胰岛素笔芯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占主导地位,抗糖尿病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我院抗糖尿病药临床应用情况的分析,了解抗糖尿病药的合理用药趋势。方法:用金额排序法和DDD分析法对我院2008—2010年的抗糖尿病药分析,由此判断、评价药物使用情况。结果:3年来,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销售金额排序前3位的是格列喹酮、罗格列酮、阿卡波糖;DDDs排序前3位的是二甲双胍、格列喹酮、格列吡嗪;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品种和金额都有较大的增长,预混人胰岛素3年稳居第1位;胰岛素类似物增幅明显。结论:我院口服抗糖尿病药种类使用趋于平稳,应用基本合理;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使用符合临床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的胰岛素增敏剂一吡格列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吡格列酮是一种用于治疗 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它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 γ) ,调节与糖和脂肪代谢相关的多种蛋白的转录 ,从而放大了肝脏和外周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后的信号转导作用 ,改善血糖的控制 ,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临床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治疗可增强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在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 ,吡格列酮 15mg/d至4 5mg/d单药治疗 ,能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人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水平。在磺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或伏格列波糖控制不佳的 2型糖尿病人…  相似文献   

4.
周晓洁  张春玲 《江西医药》2004,39(6):443-445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在肥胖和超重者尤为明显。使用某些能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能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阻止病情的发展。这些药物统称为胰岛素增敏剂,其中以噻唑烷二酮类的胰岛素增敏效果最为肯定,研究也最为深入。其代表药物有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  相似文献   

5.
窦京涛 《药品评价》2008,5(11):522-522
对于在饮食、运动、降低空腹血糖基础上,餐后血糖仍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多选用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格列吡嗪、格列奎酮等)和胰岛素,可以单药应用,也可以联合应用。慢性心、肺疾患往往合并或影响体内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6.
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近年用于临床的新药有格列喹酮,是唯一非主要经肾排泄而可用于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老药新用,是肥胖型NIDDM的首选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满意地控制餐后血糖,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岛素、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胰岛素加吡格列酮组和磺脲类降糖药物加吡格列酮组治疗1年,分析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原、空腹真胰岛素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 IR.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维持良好水平,但组间无差异;治疗后胰岛素原水平和IR两组均明显下降.胰岛素组较磺脲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胰岛素组的真胰岛素水平较磺脲组明显增高.结论对经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均能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IR,且胰岛素治疗比磺脲类药物能使β细胞的负荷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开放的随机研究中,31位血糖控制不稳定的2型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接受了恒量的伏格列波糖治疗。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固定剂量为30mg)加伏格列波糖;单一治疗组(控制组)只给予伏格列波糖。疗效用血糖控制(血浆葡萄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来评价。结果显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4周内的血浆葡萄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9.
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随着对糖尿尿病基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药理学的迅速发展,目前治疗糖尿病用药已打破了传统的确酰脲类,双胍类等化学结构,新的药物相继开发。本文介绍了已在临床使用或正在临床研究的格列脲,瑞格列奈、那格列奈,AC2993,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米格列醇,pramlintide等10多个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应用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对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30名单纯饮食、运动治疗无效或单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给予15或30mg/d国产盐酸吡格列酮治疗12周,对治疗前后的各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15或30mg/d吡格列酮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效果良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HOMA—IR)指数无变化,30mg/d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均明显下降。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存在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vWF和ET-1水平的变化,评价噻唑烷二酮类(TZD)药物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血浆vWF及ET-1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51例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患者.男23例,女28例.治疗12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谱、胰岛素、HOMA-IR(胰岛素抵抗稳定模式评估法)等的变化,同时也观察了代表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血浆vWF和ET-1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结束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显示吡格列酮治疗后,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空腹胰岛素及HOMA—IR较治疗前减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1).血浆vWF及ET-1水平服药后减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我们实验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减低血压、血糖的同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WF及ET-1水平.提示吡格列酮对2型糖屎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改善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动态。近年用于临床的新药有格列喹酮,是唯一非主要经肾排泄而可用于伴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磺酰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老药新用,是肥胖型NIDDM的首选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可满意地控制餐后血糖,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谢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1-2272
目的:观察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方法:观察17例曾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前后之疗效。结果:加用吡格列酮后FBG、2hPG、HbA1C、胰岛素用量显著下降,肝功、肾功、血脂、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Ⅱ型糖尿病(NIDDM)是世界第三大疾病──糖尿 病的最常见类型,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抗性,故不宜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而磺酰脲类、双肌类药物不良反应较明显,许多病人不易接受。近年来开发的一类不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而起效的降血糖药物即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主要有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可改善病人体内胰岛素抗性,纠正糖及脂质代谢紊乱,直接改善高糖毒性。此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每日一次注射,联合口服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4周,4周后停药继续观察半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身高、体重、三酰甘油、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h血糖(2hPG)、2h胰岛素(2hINS)、2hC肽(2hCP),计算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b)。结果:治疗4周时血糖基本恢复正常,HbA1c明显下降,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C肽以及HOMA-β明显升高,HOMA-IR明显下降,三酰甘油明显改善,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随访半年时,80%患者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20%血糖升高者多数仅需增敏剂或/及葡萄糖糖苷酶抑制剂即可满意控制血糖。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及阿卡波糖可迅速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恢复β细胞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长期稳定在较好水平。  相似文献   

16.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后开 《安徽医药》2001,5(4):244-245
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及其功能缺陷之间互相影响所引起的异质性疾病。通常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有磺酰脲,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这些药物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已突破了传统的磺酰脲类。双胍类等化学结构上的限制,新的药物相继开发成功。  相似文献   

17.
董伟 《中国处方药》2023,(11):50-52
目的 探讨某院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合理用药分析,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1 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这些患者的性别、年龄、具体药物利用情况及药物销售额、药物使用频率(DDDs)及药物限定日费用(DDC)。结果 数据显示,本研究中所选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为60岁以上,占比为59.08%;对于2型糖尿病某院采用的药物有达格列净片、盐酸二甲双胍片、利格列汀片、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片、格列齐特片、沙格列汀片、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那格列奈片、吡格列酮分散片、格列吡嗪片、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喹酮片、伏格列波糖胶囊、磷酸西格列汀片,其中利用最多的为达格列净片,其次为盐酸二甲双胍片、利格列汀片、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销售金额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达格列净片、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利格列汀片;由数据显示,DDDs数据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达格列净片、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DDC较高的分别为瑞格列奈片、阿卡波糖、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结论 研究显示,某院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某院口...  相似文献   

18.
方明 《海峡药学》2012,24(4):100-102
目的比较伏格列波糖和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4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组)和伏格列波糖(伏格列波糖组)。服药8周后,观察患者餐后0min、30min、60min、1h、2h血糖,胰岛素分泌、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单剂量二甲双胍和伏格列波糖降低标准餐后血糖的效果相似。与伏格列波糖相比,二甲双胍可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标准餐后30min后胰岛素分泌水平,改善白细胞WBC和CRP水平(P<0.05,P>0.01)。结论二甲双胍在促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及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方面优于伏格列波糖,这可能与其部分恢复早时相胰岛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抗糖尿病药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我院2010-2012年抗糖尿病用药数据,以抗糖尿病药消耗量和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抗糖尿病药消耗金额逐年快速增长,临床主要应用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磺酰脲类及α糖苷酶抑制药等抗糖尿病药,该三类药物消耗金额及构成比增长明显,且以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最为突出。根据DDDs数据,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及胰岛素制剂(包括速效、预混笔芯及超长效笔芯)使用较为广泛。结论预混胰岛素及甘精胰岛素笔芯由于患者使用方便,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潜力巨大。口服制剂如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格列喹酮、阿卡波糖等临床使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1)磺酰脲类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第一代有氨磺丁脲、妥拉磺脲、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第二代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第三代主要有格列美脲。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由于多数病人的胰岛素都较缺乏,故此类药物一直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