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 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 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 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 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 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FI对VSD修补术后残余疾的价值。材料与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所有室间隔缺损病人,发现5例病人有残余瘘,并对病人进行跟踪观察。结果:2例病人于12周后自然愈合,其Vamx<2m/s;另外3例术后52周内尚未闭合,其Vamx均>2m/s;提示Vamx2m/s可以作为判断残余瘘自然愈合的量化界限。结论:CDFI能够很好地显示VSD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可以指导术者采取恰当的修补方法避免残余瘘。  相似文献   

3.
陈慧芳  傅卫东 《武警医学》1996,7(4):219-220
小儿室间隔缺损术后心包积液漏入左胸腔1例武警水电二总队医院儿科陈慧芳傅卫东(新余336525)关键词室间隔缺损术心包积液1病例介绍患儿,女,6岁,因发热、咳嗽、胸痛6d,胸闷、气促、呕吐2d于1992年7月11日入院。患儿6月16日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  相似文献   

4.
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用人工心肺机代替正常人体心肺功能,使心脏停跳后在直视下切开心脏,进行手术。病人多为儿童,笔者曾护理过此类病人8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室缺修补术术后病人都安置在重症监护室进行24h监护,术后的护理与手术效果是否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必须从各方面严密观察,制订护理计划,做好护理记录及小结。  相似文献   

5.
术后肺动脉压力是判断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VSD PH)手术效果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99Tcm 肺灌注显像 (PLS)是无创性测定肺动脉压力的新技术 ,与心导管检查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1 ,2 ] 。笔者应用PLS技术对 96例VSD PH患儿进行了术后随访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VSD PH患儿 96例 ,男 5 2例 ,女 44例 ,年龄 (2 1± 0 8)岁 ,体重 (9 1± 3 3)kg。均于术后 3个月内行99Tcm PLS ,结果异常者于 1a内复查。其中 34例术前行99Tcm PLS检查 ,34例术前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收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在心脏跳动下修补小儿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在心脏跳动下修补1~5岁室间隔缺损63例。结果:63例手术顺利,无气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在心脏跳动下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我科分别于1981年12月~1984年3月,1987年3月~1995年6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80例,现将治疗结果及经验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32例,女性48例。年龄3~30岁,平均13.3岁。体重12~70kg,平均31.7kg。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性  相似文献   

8.
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结合介入治疗实践对室间隔缺损 (VSD)伴膜部瘤形成进行造影分型 ,并对不同类型膜部瘤的介入封堵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11月 ,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对 32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VSD行封堵治疗 ,平均年龄 19岁 (3~ 4 8岁 )。封堵术前常规行左室造影 ,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及透视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于术后 1、3、6、12个月随访复查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结果 根据左室造影的不同形态 ,将VSD膜部瘤分为漏斗型、囊袋型、菜花型、弯管型 4种类型。 32例VSD合并膜部瘤患者中 ,30例成功行VSD封堵术 ,技术成功率 94 %。其中 3例采用封堵瘤体法 ,9例采用封堵右室面破口法 ,18例采用封堵左室面破口法。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 4例 ,其中 2例 3个月随访时消失。 1例术后 2周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左室舒张末径(LVEDD)由术前的 (47 4± 7 1)mm缩小为术后的 (45 1± 7 1)mm ,缩小明显 (t =3 83,P =0 0 0 2 )。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VSD膜部瘤是安全有效的 ,VSD膜部瘤的介入治疗需要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封堵  相似文献   

9.
心脏跳动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5例报告100700北京北京军区总医院贾清仁卢宁成杞润赵向东张笑盟蔡国宁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外科手术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41.11995年3月~1996年5月采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成...  相似文献   

10.
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 196 4年Dotter等开创血管病介入治疗以来 ,介入诊疗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动脉导管未闭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已趋成熟 ,对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基本上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使治疗更简便和安全。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spetaldefect ,VS  相似文献   

11.
段民新  代庆悦 《武警医学》1993,4(4):213-214
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最小3岁,最大32岁;>17岁10例。合并卵圆孔未闭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右室流出道狭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于封堵术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28例VSD患者封堵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1个月较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EDDEFFS(P<0.05),EDV(P<0.001)ESV(P<0.05)SV(P<0.001)EF,FS无明显变化;封堵术后6个月,6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较,,,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VSD封堵术能够有效的改善VSD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80例手术证实的室间隔缺损中,11例手术记录提示右房增大,此现象多见于缺损较大、隔瓣后缺损和伴右室流出道狭窄者。经分析此80例的平片,并与30例手术证实房缺者的平片对比,作者认为室缺伴右房增大可借以下表现与房缺鉴别:①正位示左下缘较长且凸出或上方较饱满、圆隆;②左前斜位见心后缘较长,心膈角较钝或接近直角,心后透亮三角影较小;③左房增大;④肺动脉段较平坦或突出度较轻。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VSD)亦称干下型VSD,为漏斗部VSD的一部分,发生率不算太低。本院自1985年至1989年手术修复VSD214例,肺动脉瓣下VSD39例,占18%。因其解剖位置的缘故,在手术修复时,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以达到良好的显露、满意的修复。本文就39例资料总结。阐述几个有关的问题。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 肺动脉瓣下VSD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8.2±4.4岁,体重23.76±10.48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探查、矫治,转流时间68.65±24.18分,阻断时间39,32±19.64分,VSD直径<1.0cm11例,直径≥1.0cm28例(最大直径3.0cm)。  相似文献   

15.
心脏外科临床最常见的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多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以及心脏停搏中施实。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我科于1996年5月-1997年3月施行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跳不停跳法,心内直视修补房,室间隔缺损。手术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跳液,临床效果良好。本组8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年龄7-43岁。直接缝合6例,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2例。  相似文献   

16.
积极稳妥地开展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罹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 )者约有 15万 ,其中 2 0 %~ 30 %为室间隔缺损 (VSD) ,膜部VSD约占 75 % ,肌部VSD占 1%~ 5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 ,但其创伤大 ,需体外循环 ,术后恢复时间长 ,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 ,因而远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三尖瓣无反流,心脏听诊杂音消失。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无移位,无残余分流。2例室缺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出现不同程度传导阻滞,经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的先心病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 患者蒋某,男性,4岁,患儿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入院。4年前因病到医院检查,发现心脏杂音,当时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近一年来息儿剧烈活动后常出现口唇轻度紫绀,要求行封堵治疗而入我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发育欠佳,心前区触及震颤及抬举样搏动,心浊音界稍扩大,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闻及Ⅳ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及腹部无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提示:RVOT2.5cm,LA—Ds2.2cm,IVS0.5cm,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FDP治疗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h静脉泵入,对照组用等量葡萄糖泵入,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1h、术后第5天,采集患儿中心静脉血,检测患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观察患儿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第7天观察患儿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 FDP治疗组术后CK-MB、cTn-l、EF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结论 FDP在体外循环手术后能起到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姚建民  贾清仁 《人民军医》1997,40(8):456-457
高位室间隔缺损(VSD)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室上嵴上方的间隔缺损,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方面与其它类型VSD有所不同。自1977年6月~1996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高位VSD31例。1$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5~42岁,平均10.8岁。胸骨左缘2~4肋间均可闻及’~w/w级全收缩期杂音,以2、3M间最响,伴展问,4例有舒张期杂音。P。亢进9例,减弱17例,正常5例。心电图左室肥厚14例,双心室肥厚8例,右心室肥厚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胸部X线片显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23例,肺动脉段平直5例。超声心动图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