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容小翔 《家庭医学》2004,(17):20-20
性生活后阴部瘙痒,使人心烦意乱,严重甚至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有不同程度的害怕,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的体征。拔牙是牙槽外科常见手术,但就诊患者多表现为拔牙前及手术中紧张或害怕,甚至拒绝或逃避拔牙.最终损害患者的口腔健康,其不利影响已逐渐为口腔医生所关注。本研究使用两种不同的麻药必兰麻和2%利多卡因。观察其对成人牙科畏惧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口腔门诊工作中,口腔科门诊患牙科畏惧症率很高。Moore等(1993)对645名丹麦成人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0%有牙科畏惧症,weinstein等(1993)对3041名日本中学生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88%有牙科畏惧症,42.2%属于高度牙科畏惧症。国内洪烔等(1996)对280例口腔修复科患者牙科畏惧症调查中38%有牙科畏惧症。如何解决该项心理问题成为口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心理护理能大大减轻患者牙科畏惧症。1 语言方面1.1 安慰 安慰性语言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使恐惧的患者获  相似文献   

4.
钟美多 《现代医院》2003,3(6):26-27
对2280名病人在拔牙术中畏惧原因进行调查,病人对拔牙的畏惧原因比较突出的畏惧项目都与疼痛有关,年龄、性别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病人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在整个手术治疗中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行为特点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治疗前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对患儿行为进行评价,评价方法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6级分类法。结果 309例患者有牙科畏惧症者250例,发生率为80.91%,其中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85.29%,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72.38%。结论 儿童牙科畏惧症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家长的文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采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牙科畏惧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雪松  于英 《工企医刊》1998,11(3):79-80
1 术前病人心理护理1.1 对病人畏惧心理的护理对于每天忙于工作的人,认为自己身体一直健康,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得病,尤其是患某些需施行手术治疗的疾病,易产生畏惧心理,常表现为紧张、焦虑不安等。病人入院后,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及时掌握病员的心理动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用医护常识给患者以安慰,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其有安全感,让病人有精神依托,由此产生合作心理。1.2 解除病人顾虑心理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根据  相似文献   

7.
牙体牙髓病患者心理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体牙髓病在口腔疾病中最为常见,表现为难以忍受的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临床发现大多数牙体牙髓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畏惧心理,表现为焦虑、恐惧等紧张情绪,以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治疗顺利进行。为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对治疗的影响,我院随机抽取2008年4-6月诊断明确的牙体牙髓病患者94例实施心理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恐惧性神经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病人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景,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特点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312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儿童牙科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CFSS-D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水平,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pfostran for Children, EMBU-C)评估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CPT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312例学龄前儿童CFSS-DS总分(45.62±6.57)分,其中165例有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52.88%(165/312)。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摇篮。人们如只注意“吃好穿好”而忽略了家庭“心理污染”,会对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主要表现在: 夫妻间的不和睦:夫妻间动辄发火、冲撞、顶嘴、甚至打架,不仅影响夫妻间的感情,也会使孩子产生对父母的厌恶、畏惧。通常认为,在“炮火  相似文献   

11.
孙书芳 《工企医刊》2006,19(5):62-63
癌症的疼痛是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常比癌症引起死亡更令人畏惧。很少使患者安详、体面的逝去,他们常表现为躁动、精神极痛苦和周身不适,且神志清楚,故称之为临终不安宁。该复杂的综合征可由代谢异常、感染、恐惧、焦虑、无法缓解的症状,药物毒性、精神错乱和瞻妄等  相似文献   

12.
裴贤淑  张冬青  袁艳 《中国校医》2010,24(4):262-262,265
阻生齿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而较为复杂的手术,患者多为年轻人。由于阻生齿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拔除时难度大,时间长,风险高,患者畏惧。许多大学生对口腔科的治疗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有的甚至过度害怕而不能接受手术。为使手术顺利进行,我们把心理干预引入大学生阻生齿拔除全过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牙科畏惧症是因为害怕疼痛,又把牙科与疼痛相联系所产生的对牙科的畏惧。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恐惧症或牙科焦虑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暑假里,医院牙科的小病人多了起来,不少孩子哭闹、不配合.让家长头痛不已。专家指出,牙科畏惧普遍存在,很多成年人也往往因此延误病情、逃避治疗。随着牙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安慰手段的丰富,牙科畏惧完全可以克服。  相似文献   

15.
性生活后阴部瘙痒,使人心烦意乱,严重者甚至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怎么回事?一是避孕套(或外用避孕药物)过敏。避孕套是一种化学制品,少数人对其发生过敏反应。女子表现为外阴部瘙痒,阴道口与阴道壁充血、糜烂,外阴部及阴道的分泌物明显增加。男子表现为阴茎头瘙痒难忍,以致局部刺痛,甚至出现阴茎头部充血、水肿与糜烂。此外,有些药物(外阴避孕胶冻、外阴避孕薄膜等)也会引起过敏反应使外阴部瘙痒。二是精液过敏。男子精液本身是一种致敏物质,如遇上妻子是过敏性体质,便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主要症状是外阴部瘙痒,有时出现轻度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6.
《保健医苑》2005,(8):55-55
维生素B2俗称核黄素,是促进细胞呼吸和新陈代谢的一种重要的辅酶,当缺乏时,可导致口角炎、结膜炎、唇炎、舌炎、阴道炎,主要是由于黏膜干燥、变薄、损伤、出血,使阴道干涩、受损、隐痛不适,对性生活厌倦、畏惧、沮丧。当适量补充维生素B2后,促进了黏膜层细胞代谢,改善了细胞的分泌及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理诱导对牙科患儿影响。方法儿童牙体病科筛选出300名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常规治开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用改良的畏惧症调查表——牙科分量表进行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干预组治疗前后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理诱导对患儿的牙科畏惧症缓解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性生活后阴部瘙痒,使人心烦意乱,严重者甚至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去医院检查又排除了性病所致,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避孕套(或外用避孕药物)过敏:避孕套是一种化学制品,少数人对其会发生过敏反应。女子表现为外阴部瘙痒,阴道口与阴道壁充血、糜烂,外阴部及阴道的分泌物明显增加。男子表现为阴茎头瘙痒难忍,以致局部刺痛,甚至出现阴茎头部充血、水肿与糜烂。此外,有些药物(外阴避孕胶冻、外阴避孕薄膜等)也会引起过敏反应使外阴部瘙痒。二、精液过敏:男子精液本身是一种过敏性物质,如遇上妻子是过敏性体质,  相似文献   

19.
自我监测型血糖仪之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合并症的预防极为重要。在调整饮食,进行运动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频繁地监测血糖。手指采血测血糖的方法会引起疼痛,使病人畏惧。最近,已研发出可减轻或避免疼痛的新型血糖监测仪。这里,我们总结了新型血糖仪的优点及其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的身体意识到需要更多的热量时,一种名为饥饿激素(胃内产生的一种肽)的荷尔蒙会增加,刺激食欲。最新研究却发现,它还有另外一种功能,那就是能够缓解压力,增加喻悦感。研究人员认为饥饿引发的快乐感是一种适应方法。为了获得食物(尤其是在野外),就更需要精力集中、头脑清醒和经常性协作。如果饥饿使我们畏惧,那么就很可能成为别人的食物。而饥饿激素会使我们集中精力于寻找食物!饥饿并非导致饥饿因素增加的唯一应激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