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和针极肌电图检查。结果 30例患者中,8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未引出动作电位,其余均有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8条伴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26块拇短展肌可见失神经电位和(或)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延长。结论肌电图检查对腕管综合征有重要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 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18例,单侧病变42例.60例CTS患者中78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均延长和感觉传导速度均减慢,60条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幅降低,74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4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58块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CTS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检测和分析.结果 30例CTS患者共有50条患病神经,其中7条正中神经诱发波形消失,43条正中神经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30例患者的36条正中神经运动末梢潜伏期延长或(和)动作电位波幅降低.19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有去神经电位.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患者22例(31侧)行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测定,以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伸指总肌肌电图检测。结果:在31条患病正中神经中9条感觉传导未引出反应波、22条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和)感觉传导速度减慢;23条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18块正中神经支配肌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改变。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中以正中神经感觉潜伏期异常阳性率最高(100%);其次是正中神经运动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74%)和拇短展肌神经源性改变(5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腕管卡压(CTS)神经电生理检测价值。方法对临床的症状及体征符合CTS的45例患者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与尺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桡神经与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无名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双侧正中神经F波的检测;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45例患者中63只异常,双侧病变18例,单侧病变27例,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及)传导速度减慢异常率31.5%,波幅减低异常率28.3%;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神经潜伏期延长异常率71.5%;合并波幅减低者异常率占79.3%;正中神经环指-腕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异常率81.6%,合并波幅减低异常率89.4%;正中神经F波异常率33.6%;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异常率20.1%。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常规检测联合运用感觉神经潜伏期时差值法对CTS有更敏感、更精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35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CTS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分析。结果35例41侧CTS电生理检查,环指正中/尺神经潜伏期差(MULD)异常率100%,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85.4%,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29.3%,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损害占14.6%。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CTS具有重要诊断价值;MULD测定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10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电生理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表现与电生理的相关性,以期获得对腕管综合征较全面的认识。方法对10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0%的患者为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优势手受累为主。典型表现为腕以下正中神经分布区域疼痛与感觉异常,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及劳累后加重,甩手活动后减轻。神经电生理检测:104例148只手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末端运动潜伏期和波幅、肘至腕的运动传导速度、腕部至中指的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等5项指标检测异常率分别为83.1%、20.3%、6.1%、92.6%及53.4%。结论CTS的诊断除病史、神经系统体检外,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CTS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腓骨肌萎缩症1型(Charcot-Marie-Tooth病,CMT1)电生理特点。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和分析来自12家系18例CMT1型病人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15例的病人肌电图上出现纤颤、正相电位,15例病人有运动电位时限延长。正中神经SCV有13例未测出,而对应的MCV只有1例未测出。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分别有9、10例未测出而正中神经MCV只有1例未测出。结论电生理特点为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感觉神经病变重于运动神经。感觉、运动神经均受累,不同病人受累程度不一致;CMT1型病人同一家系,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电生理检查、治疗效果,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预防本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结果及疗效.结果本组134例患者均具有手部疼痛表现,其中29例具有典型正中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36例出现大鱼际肌的不同程度肌肉萎缩,其中90例患者存在肯定或可能的诱因.134例患者肌电图提示正中神经在腕管处传导速度减慢或阻滞,经外科手术或保守治疗可以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多种因素可导致腕管综合征,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夜间加重的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提示正中神经神经性受损(腕部)可以确诊,预后良好,早期诊断及有效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肌电图、神经电图在Guillain—Barre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神经电图在Guillain-Garre综合征(GBS)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对31例GBS患者的128块肌肉、124条运动神经及93条感觉神经进行EMG和神经电图.:EMG同现自发电位占32%。每例 3条以上神经受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占70%;末端潜伏期(ML)延长占58%;F波异常率73%,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占50%,一过性离散(TD)异常55%,结论EMG和神经电图的无创性、简便及可重复使 民为GBS极为重要的诊断和预后评定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手足口病(HFMD)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AFP)患儿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及肌电图(EMG)检查,共检测176条运动神经、88条感觉神经、98条神经的F波及285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为52.8%,其中运动传导波幅下降占81%,未引出反应波者为15%,MCV减慢或潜伏期延长者为4%,感觉传导异常率为6%,F波异常率为10%,EMG出现自发电位者为28.4%,出现高大运动单位电位(MUP)者为48.1%,募集相减少63.9%.结论:HFMD合并AFP患儿有神经原性损害,以轴突损害电生理改变为主,多累及近端神经,以运动神经受累为主.神经电生理检查对HFMD合并AFP患儿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特征,探讨电生理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病例组)和32名性别及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所得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运动末梢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otor active potentials,CMAP)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latency,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查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均受累,其中感觉神经占55.47%,运动神经占16.80%,上肢以正中神经(64条)最多见,下肢以腓肠神经(16条)最多见。四肢运动神经256条中43条传导速度减慢,占16.80%,四肢感觉神经256条中142条传导速度减慢,占55.47%,SCV较MCV改变明显,上肢病变重于下肢。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20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进行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检测,共检测160条运动神经、120条感觉神经及60块肌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上、下肢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占54.4%,MCV减慢占68.8%,F波异常占95.0%,SCV减慢占70.8%,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占70.0%.结论 GBS为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检测对GBS的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神经电生理检测对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MMN患者及16名健康对照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记录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面积、位相和时限,进行对比分析,判定是否有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B)或暂时性离散(TD),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可见有一根以上运动神经或至少一根运动神经的一个以上部位出现CB或CD。其中13例双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出现CB,3例以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远端出现CB首发,随病情进展出现下肢腓深神经CB。仅有2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稍有减慢,波幅略有降低。16例患者神经受累区域以下所支配肌肉肌电图检查见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MMN是一种以远端神经受累为主的不对称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诊断和鉴别诊断.MMN起重要作用,CB是MMN的主要神经电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患者电生理学特征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探讨临床误诊原因,以加强对此病电生理学改变和肌肉病理学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例经基因确诊的KD患者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和H反射检测。肌电图取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神经电图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和胫神经。1例患者取股四头肌肌肉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显示9例肯尼迪病患者均表现为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CMAP和SN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以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最高(88.89%),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胫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延长(P0.01)。肌活检示神经源性肌损害,表现为肌纤维萎缩,萎缩纤维群组化分布。结论 KD患者电生理以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为最主要改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且感觉神经受累较运动神经受累更多见,病理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及群组化分布。电生理和肌肉活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率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感觉性共济失调型格林-巴利综合征3例临床与电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感觉性共济失调型格林 -巴利综合征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 :观察临床及电生理表现 ,测定了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末端潜伏期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诱发波幅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诱发波幅。结果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 2 .病前有感染史。 3.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性共济失调。 4.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电生理检查 :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2 .感觉神经诱发波幅降低或缺失。结论 :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可作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型格林 -巴利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肌电图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肌电图表现。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22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进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电生理检查异常率为5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18%,运动神经传导导速度减慢为55%,远端潜伏期延长为45%,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以损害运动神经远端为主,神经损害程度与接触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拇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26只手)轻度腕管综合征的患者和15例(30只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测定了腕部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指正中神经SCV的异常率为50%,腕部正中神经/桡神经(刺激拇指)SCV差值的异常率为84.6%,明显大于用常规检查方法组(刺激中指),有8例12只手腕部正中神经感觉动作电位(刺激拇指)中出现双峰电位,而对照组则无。结论:在腕管综合征肌电图的诊断中,比较正中神经和桡神经SCV的差值是早期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电生理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CIDP)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6例CIDP患者的运动神经108条、感觉神经62条及68块肌肉进行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F波的出现率、潜伏期及波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测定。采用分段刺激记录各段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时限和面积,而后进行近端与远端比,从而判断传导阻滞(CB)及一过性离散(TD)。结果每例均有3条以上神经受累,上、下肢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为62.1%,MCV减慢为70.7%,F波异常为69.5%,H反射异常为38.9%,CB、TD和CB/TD异常共57.0%,其中CB为29.3%,腋、肌皮、桡、面神经异常为73.0%,SCV减慢为72.6%。EMG神经源性改变为73.5%。结论CIDP为广泛的周围神经远、近端损害,近端显著,感觉、运动均受累,存在以脱髓鞘为主伴有轴索变性的电生理改变。电生理的无创性、简便及可重复性使其成为CIDP极为重要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了17例患者化疗前及化疗后肌电图的变化。结果:其中有9/17患者正中神经及胫神经运动神经远瑞潜伏期(ML)延长26~62%,4/17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W)下降13~20%,12/17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下降19~35%,11/17腓肠神经SCV下降18~48%,波幅均正常。3例化疗前、1例化疗停后一年肌电图ML、MCV、SCV均恢复正常。提示化疗药物可引起周围神经的亚临床改变,而肌电脉现为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停药后复查肌电图可恢复正常时限,认为化疗药物对周围神经的毒性为可逆性。而Ara-c累积剂量大于48g/m2,神经源性损害不可逆。结论:在血液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以减轻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