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皮岛游离腓骨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皮岛游离腓骨瓣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至2003年2月完成的12例双皮岛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分析缺损的类型、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皮岛的大小、血供来源、皮岛的作用、皮岛的成活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例腓骨瓣中,9例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3例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24块皮岛均由腓动脉的隔皮穿支供血,其中10块皮岛用于口内缺损的修复,6块用于口外缺损的修复,4块用于组织充填,2块用于鼻腔粘膜缺损的修复,2块用于腓骨瓣血供的监测。全部游离组织瓣均获得成活,无一例发生坏死和部分坏死,全部24块皮岛均获得100%成活,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双皮岛游离腓骨瓣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的修复效能和效果,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栋华  王涛 《口腔医学》2010,30(2):101-102,114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皮岛的血供监测作用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5月—2007年12月所完成的12例游离腓骨瓣作回顾性分析,分析腓骨瓣所携带的皮岛对早期腓骨瓣血供监测所起的作用及皮岛的成活情况。结果12例游离腓骨瓣中,1例皮岛于术后24h内发生颜色等观察指标改变,提示血管危象,经紧急处理后腓骨瓣及皮岛成活。其余11例腓骨瓣及皮岛均成活。结论皮岛为及时发现移植腓骨的血管危象提供了保障,术中应常规制备。  相似文献   

3.
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不携带肌袖的改良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腓骨血供的解剖学特点,设计一种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手术时,按外侧面、前面、后面和内侧面的顺序依次剥离附丽于腓骨四周的肌肉,重点是腓骨后方拇长屈肌和腓骨内侧面胫后肌的剥离,应仔细分离、切断和结扎腓动脉发至上述两块肌肉的细小分支。结果 采用此方法共完成游离腓骨瓣下颌骨重建35例,全部腓骨瓣均在1小时内完成制备,无一例损伤腓动静脉,术后全部腓骨瓣及其所携带的皮岛均获得成活,无一例出现血管危象和受区血肿,无一例出现供区并发症,患者术后下肢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传统腓骨瓣术后的患者。结论 不携带肌袖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腿肌肉的完整性,减少了术后受区和供区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不会影响腓骨瓣血供的可靠性,值得进一步观察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必要性。方法:对游离腓骨瓣移植术前行常规下肢血管造影的49例和40例未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作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前下肢血管的物理检查和血管造影两种方法的结果,结合游离腓骨瓣术中所见情况,分析下肢血管的变异情况,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游离腓骨瓣移植术中的意义。结果:49例行常规血管造影的患者中,2例因血管变异而改用其他修复方法,其余47例中,46例完成腓骨瓣移植,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40例未行血管造影的患者中,39例完成腓骨瓣移植,1例因术中发现腓静脉病变而放弃手术,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结论:游离腓骨瓣术前的常规下肢血管造影并无必要。血管造影仅适用于下肢血管临床检查有异常者,下肢有严重外伤史者和周围血管病变者。  相似文献   

5.
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骨后缘中下份小腿外侧皮肤的腓动脉穿支,根据穿支的位置设计腓骨复合瓣的皮岛,结合术中所见情况进行比较,并观察术后皮岛的存活情况.结果3l侧腓骨后缘中下份的小腿外侧皮肤共测得腓动脉穿支89支(1~4支/侧,平均2.87支/侧),术中发现穿支的总数为87支(1~4支/侧,平均2.8支/侧),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测腓动脉穿支的准确率为91.0%,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98%和6.90%.皮岛面积最大12cm×8cm,最小3cm×1.5cm.3l例腓骨瓣中,1例因静脉血栓经抢救无效后去除,其余的30例均获得成活,所有的皮岛均获得100%成活.结论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到小腿外侧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皮岛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良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毛驰  竺涵光  张志愿 《口腔医学》2000,20(3):131-132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方法 :在暴露小腿外侧肌间隙后 ,首先完成整个腓骨血管蒂的解剖 ,随后再分离腓骨外侧和前方的肌肉附丽 ,待完成腓骨上下端的截骨后 ,将腓骨向后旋转 ,暴露小腿骨间膜并于直视下切开 ,最后将腓骨向前旋转 ,切断腓动、静脉远端及胫后肌 ,完成腓骨瓣的制备。结果 :采用此方法完成 2 0例游离腓骨瓣制备 ,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的方法 ,单纯腓骨瓣需 40~ 5 0min ,腓骨骨肌皮瓣需 5 0~ 70min。结论 :改良的游离腓骨瓣制备方法克服了常规方法的缺陷 ,更为快捷、简便、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  相似文献   

7.
腓骨游离瓣是重建大型下颌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提供约25cm长的腓骨修复各种类型的大型下颌骨缺损;可携带皮岛修复口腔粘膜及面部皮肤缺损;血管口径大,蒂长,易于与颈部血管吻合。骨结合种植体及神经皮瓣的联合应用可使口腔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20 0 0年 9月至今 ,我科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完成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共 3 6例。根据 3年来作者参加手术治疗体会 ,现将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作一总结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3 6例下颌骨缺损游离腓骨移植的病例均来自我科住院患者 ,男性 2 0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上颌骨重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重建上颌骨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了解重建上颌骨的承力情况及应力分布。方法应用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上颌骨切除,腓骨瓣修复,分析新的上颌骨复合体在承受咀嚼压力情况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重建上颌骨的应力传导柬集中在颧牙槽嵴;水平截面上,重建上颌骨模型的平均等效应力、最大等效应力和正应力较正常上颌骨模型有显著增加,而矢状截面上的应力增加幅度不及水平截面。结论颧牙槽嵴是腓骨瓣上颌骨重建后咀嚼压力的主要受力部位,腓骨瓣上颌骨重建时要加强颧牙槽嵴的固定,重建骨性颧突支柱。  相似文献   

11.
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对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所采用排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46例排骨瓣中41例用于下颌骨重建,5例用于上颌骨重建,其中44例获得成活,成功率为95.7%。1例排骨瓣因术中损伤血管而改用游离腓骨移植,另1例因静脉血栓而失败。组织瓣移植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8.7%,抢救成功率为50%;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除了4例供区并发症外,其余的并发症的均不严重,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和儿童)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 游离腓骨瓣在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外科模板在游离腓骨瓣修复上颌骨缺损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科模板在上颌骨切除同期自体腓骨瓣移植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 7例因上颌骨肿瘤需行上颌骨切除术并同期自体腓骨瓣修复的患者,术前取研究模型,根据拟行的手术范围进行模型外科设计,确定牙槽突缺损范围,并将模型修整成需要重建的理想解剖形态,制作模板。外科医生在术中根据模板对腓骨瓣塑形,并确定腓骨瓣固定的位置。术后取研究模型观测腓骨瓣的就位情况,三维CT评价腓骨与下颌骨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 经过外科模板的术中定位,腓骨瓣与下颌骨达到正常相对位置关系,垂直向间隙适合常规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患者戴用义齿后的咀嚼效率明显提高。结论 外科模板是修复医生和外科医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载体,为患者术后功能和外形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Our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morbidity at the donor site after harvest of free fibular flaps. From a total of 165 patients, we were able to examine (not randomly) 62 donor regions in 57 patients (33 men and 24 women) 2–167 months (mean 45 months) after fibular transfer. Patients’ individual risk factors and any disturbances of healing, and dysfunction of the toes, were recorded. The Kitaoka ankle–hindfoot score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impairment. Thirteen donor regions displayed prolonged wound healing, eight of which needed revision of the wounds. Eight (14%) had abnormalities of gait. The median Kitaoka ankle–hindfoot score was 93 (range: 14–100). In 17 patients (27%) after a follow-up period of 4 months, hammer and claw toes and deficits in dorsal extension of the hallux were assessed. Thirty patients (48%) had sensory deficits of the calf and toes. Neither the risk factors recorded nor the factors that indicated disturbance of wound healing or deformities of the to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more than three-quarters of the cases healing was uneventful, but in a small number the morbidity at the donor site was severe, forcing the patient to use walking aids. We were not able to identify any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malfunction.  相似文献   

14.
运用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 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3 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 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6 例患者平均随访6 月~2 年,成功率为100%.4 例患者可正常进食, 2 例患者可进软食.5/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 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应用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 对1999年7月27日至2000年8月2日期间完成的连续20例应用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病例作回顾性研究,分析上颌骨缺损的范围,所采用组织瓣的类型,受区血管,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应用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攸蝗适应证和可行性,结果 20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所采用的游离组织瓣包括腹直肌瓣(12例)、腓骨瓣(5例)、前臂皮瓣(3例)、全部游离组织瓣均获得成活,成功率为100%,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除了早期的3例供区并发症外,其余的并发症的不严重,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和儿童)等均非影响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 应用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功能和外形,但是目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不同缺损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游离组织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