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为确定硝喹作用于叶酸代谢哪一环节,分别给感染伯氏疟或约氏疟原虫的小鼠灌服不同剂量的硝喹,另一部分感染同种疟原虫的动物在服用同样剂量硝喹的基础上,分别加服对氨苯甲酸、肌注甲酰四氢叶酸钙和肌注叶酸,结果对氨苯甲酸使硝喹的量效曲线右移,CD_(50)明显加大,表明对氨苯甲酸对硝喹的抗疟作用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和叶酸对硝喹基本上无拮抗作用。 鉴于对氨苯甲酸能拮抗硝喹的抗疟作用,认为其作用环节可能是与对氨苯甲酸竞争二氢碟酸合成酶。对叶酸代谢过程中的其它环节,本文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硝喹(Nitroquine简称679)在实验室通过鸡疟(P.gallinaceum)、鼠疟(P.berghei)及食蟹猴疟(P.cynomolgi)等各种动物模型,说明它对红内期疟原虫和组织型疟原虫均有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还表明679对鸡疟和食蟹猴疟的孢子增殖期有较强大的作用。鸡疟感染待配子体出现后服用679一次,按每公斤体重2毫克或复方679(含679及氨苯砜各半)1毫 相似文献
3.
鸡疟原虫(P.gallinaceum),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间日疟原虫(P.vivax)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短,配子体成熟后存活时间亦短促,因此,服用杀裂殖体药物时,一旦控制了临床症状,消灭了血内无性体,也就迅速控制了传染源。而恶性疟则不然,配子体通常在无性体出现后十天左右,才陆续进入周围循环。用杀裂殖体药物治疗时,虽能控制临 相似文献
4.
硝喹对间日疟原虫晚期孢子增殖期超微结构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0,11(3):205-205
<正> 用硝喹1、5及10mg/L喂感染疟原虫的阳性大劣按蚊,另以5、20mg硝喹给疟疾患者服用,取血离体喂蚊,感染后8α,分别解剖。用透射电镜观察蚊体内卵囊内成孢子细胞及子孢子的超微结构变化。显示硝喹作用后成孢子细胞与子孢子的细胞质出现空泡,甚至溶解,线粒体肿胀,虫体形态异常。随着药量的增加,超微结构的变化更加明显,蚊胃壁上的卵囊随用 相似文献
5.
6.
硝喹对约氏疟原虫卵囊和子孢子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对硝喹在鼠疟孢子增殖期作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卵囊数量减少,个体较小,晚期卵囊退化,外形不规则;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核膜肿胀,核基质浓缩,自噬泡明显可见,线粒体空泡变,残余体增多。子孢子核膜增厚,空泡变。 相似文献
7.
给感染约氏疟原虫尼日利亚亚种的小鼠灌服怕喹1.25mg/kg和1.95mg/kg8h后,小鼠血内配子体数可减少一半,有些配子体胞质出现空泡,甚至虫体变小,随着伯喹剂量的增加与延长药后感染蚊虫的时间,形成动合子的数量,卵囊的感染率、感染度以及子孢子进腺率均降低;同时显示伯喹可致动合子和卵囊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异,胞质出现空泡,虫体收缩等。在给药1.25mg/kg后8h,1.95mg/kg后4h,2.5mg/kg和5mg/kg后2h感染蚊媒,均未见子孢子进腺。证实伯喹既可作用于疟原虫配子体,又可影响其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 相似文献
8.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完成整个生活史必颓涉及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2个宿主,而在脊椎动物体内又有红内期与红外期之分。自Shortt和Cloinham(1948)在恒河猴的肝脏中发现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红外期裂殖体以来,人们相继先后发现啮齿类,猴及人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的血循环后,主要滞留于宿主的肝脏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猪尾猴疟原虫广西株在大劣按蚊体内孢子增殖晚期扫描电镜观察。成孢子细胞体形状不规则或具分枝,从其表面长出子孢子茅。早期子孢子茅呈指状,有时末端膨大呈球状。晚期子孢子芽细长。成孢子细胞的残余体亦多为不规则形,少数呈球状,表面略现粗糙。成熟子孢子具微孔。微孔一个位于子孢子前端约2/5处。 相似文献
12.
硝喹对鼠约氏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小鼠,灌服单剂量的硝喹(1mg/kg)后30min到24h,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动态观察了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在光镜下,有些晚期滋养体核大而不能分裂,有些原虫胞浆中有散在的圆形红色颗粒,这些红色颗粒可能是电镜中观察到的自噬泡或膜性残体。在电镜下,最早观察到的是原虫线粒体肿胀,基质空化,粗面内质网扩张和排列紊乱,核糖体脱落和解聚。随后原虫膜性结构增生,在胞浆中形成多层螺纹膜或髓鞘样结构,核膜肿胀,增生,核周间隙增宽。药物作用晚期,原虫结构瓦解,形成大量自噬泡。结果表明,硝喹干扰了疟原虫的膜系统,胞浆系统和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从多个环节发挥其抗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关于疟原虫囊合子时期的人工培养研究,Ball早在1946年即已开始进行。他们选择了鸟疟Plasmodium relictum,以环跗库蚊Culex Tarsalis和金丝鸟作为实验动物,用多种氨基酸合成的培养基进行了正常蚊胃和带有囊合子的阳性蚊胃的体外培养。正常蚊胃体外培养可活7~20天,最长可达47天。Ball 相似文献
14.
陈佩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81,2(1):86-93
<正> 一、疟原虫孢子增殖期体外培养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及疟疾防治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等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即蚊期体外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迄今这方面的工作,只限于对某些动物疟原虫,经过分段培养获得了初步成果。包括从配子体发育到成熟动合子阶段:吸入阳性鸟血后2~3小时的蚊胃,经培养发育到早期卵囊(4日龄);以 相似文献
15.
大白静脉内接种子孢子(SP)后24小时(h),灌服硝喹醋酸盐(1mg/kg)单次剂量,在不同时间活检或活杀动物,检查红外期原虫,其中部分动物并作血检,观察原虫血症。结果。①接种SP后48h,给药组动物肝组织内原虫密度较低,退变原虫发生率高;54、65和72h红外期原虫核大小不等,与原虫体积不相称,核团块大小不一,数量增多;并可见到白细胞浸润的变性原虫;在接种SP后72h内,均未发现成熟红外期原虫。②给药组8只动物中仅一只血检阳性。但密度低,虫现前斯长。实验结果表明硝喹对约氏疟原虫具有病因性预防效果,并提示硝喹可能通过抑制核分裂而影响红外期原虫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疟疾免疫学研究和企图利用子孢子虫苗预防疟疾需要获得大量的子孢子。这显然不能依靠解剖按蚊涎腺中的子孢子,必须将人体红细胞内的配子体离体培养成为子孢子。这是国内外急待解决的问题。国外曾报告采用各种培养基将鼠疟原虫配子体培养成为动合子。我们于1976年用Eagle’sMEM营养液和原代鸡胚肌皮单层细胞加入Eagle’sMEM营养液培养鸡疟原虫配子体成为动合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232只小鼠进行4组实验。(1)灌服硝喹醋酸盐(N,570mg/kg×1)后分别肌注生理盐水(NS组)和叶酸(NF组,8mg/kg×1)。药后96h,NS组小肠绒毛显著减少、变短、上皮脱落、隐窝细胞退变,而NF组变化轻微。(2)硝喹能显著降低小肠DNA含量,随剂量增大和时间延长(至72h)而越明显。(3)分别伍用时酸及甲酰四氢叶酸钙后,与NS组比较,小肠DNA含量降低未见明显差异。(4)伍用叶酸后[~3H]TdR参入小肠DNA量比NS组增多。以上结果提示叶酸能加速DNA合成。从而有利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恶性疟原虫是全球范围内危害重大的寄生虫类传染病病原体之一。青蒿素是抗疟药的首选药物,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其与哌喹联合用药耐受性。研究已经发现与青蒿素耐药性有关的基因突变,但哌喹耐药性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近年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哌喹耐药的流行现状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后,饲以10%的蔗糖水加入适量之对氨苯甲酸(PABA)并增加一次血餐,可促进疟原虫在蚊体内之发育。表现为:卵囊数较单饲以10%蔗糖水的对照组高出近一倍,卵囊发育较快,在第七天测量卵囊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在24℃左右子孢子于第八天开始进腺,较对照组提早一天。腺感染率在第14天实验组达82%,对照组则为63.5%。 相似文献
20.
疟防工作中正确、快速地诊断疟疾极为重要,迄今为止,确诊疟疾仍然赖于镜检病原体的方法,即常用的厚、薄血膜检查疟原虫的方法。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亦曾提出“在疟疾的寄生虫调查方面只有厚血膜用作常规检查”。但在常规厚血膜染色过程中,溶血、染色和冲洗等步骤往往使疟原虫腐蚀破 相似文献